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是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的教育智慧关系着学校的教育品质,校长的教育理想决定着学校能走多远。”这是常建平对农广校基层校校长角色的真切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建平把他深情耕耘多年的宁夏西吉县农广校办得有声有色。
一个“农”字让咱亲如一家人
1994年,常建平到西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事农民教育工作。面对缺资金、缺场地、缺教材的困境,他和同事们组织成立“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宣讲团”,宣讲团成员们一边向当地政府了解农民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边深入到农民家中进行实地走访,用脚步丈量了全县19个乡镇的306个村。常建平和同事们经常去项目村实施培训,遇到暴雨时,发现前方路被暴雨冲毁,他们只能背着教学仪器、音响设备和培训教材徒步前进。有一次,10公里泥泞的山路他们足足走了4个小时,一进村顾不得休息,直接去了培训场所——村委会安装音响设备开展培训,村民们握着常建平的手感动地说:“你们是为我们传经送宝的,却让你们受罪来了。”常建平说:“我们是搞农民培训的,你们是搞农业生产的,都有个‘农’字,一个‘农’字让咱亲如一家人,你们还客气个啥呀。”培训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住在农户家里,白天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农村农业实用技术,晚上在科技书屋、村小学教室、党员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授课,为他们系统、全面地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每年培训总人数都会扬起一道漂亮的弧线。常建平说,“走过农村泥巴地,在深入農民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视野开阔了,境界提升了,格局放大了,教育也就变得更有智慧了。唯有实现视野、境界和格局的突破,才可以帮助自身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蜕变。”
让每一项培训都有迹可查
随着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常建平开始着力完善内部管理。教员聘任制度、学员管理与考核、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进一步规范,他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展方针和“管理 服务”的工作模式,先后起草、讨论并通过了《 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聘任教师管理办法》《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10—2015) 》《 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办法》。常建平不断探索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方法和形式,从而提升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按照农民培训项目的要求,他设计出《农民培训管理手册》,实行培训要求、授课内容、培训管理、培训台账、项目考核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规范和量化了农民培训工作,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对农民培训进行“痕迹管理”,把培训程序和区域培训特点,设计成步骤和管理细则同步开展的模式。让每一个培训都有痕迹可查,保障了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据可查。他提出的这种痕迹培训的管理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交流和推广应用。
实验田成了农民实训的观测圃
农广校靠什么积累自己的内涵、打造自己的品牌?常建平脑中一直想着“特色”。 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落到实处,常建平在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新情况,把培训与科研、推广相结合,在全区内率先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把农民田间学校办到产业村、农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社,打造“一村一校” “一园一校” “一社一校” “一企一校”,构建“校村园社企”培育模式,在全县建立了22所农民田间学校。采用边教学边演示,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解答,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全过程对接,打通了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让理论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实体,围绕当地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引进、绿色防控、蔬菜标准园创建、高效种植模式推广,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开出了一系列“对症良方”。让实验田成了农民学习实训的观测圃,填补了自治区田间学校实体建设的空白,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在西吉大地迸发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力量。
让“乡土教材”实现可视化教学
多方位、多层次地为农民做好服务是常建平始终思考的命题。他熟练掌握和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利用休息时间策划和制作《西吉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视频,西吉县有线电视台“科技兴农”栏目将其播放后,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和好评。这是在宁夏农业技术推广领域首次利用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为农民提供服务,农牧厅和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给予肯定,并将这种服务形式在全区进行学习和推广。在日常的农民科技培训中,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培训中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覆膜穴播压沙西芹种植技术》《铺就绿色希望》《新型职业农民——蔬菜合作社采访》等多部当地实用技术的培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让“乡土教材”实现可视化教学。另外,他为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制作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农业推广项目等多媒体汇报23个,其中,“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西吉县区域优势产业——西芹”“西吉县旱作节水农业”等汇报在县、市、区的各级会议和论坛展播,为宣传和展示农广校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在农业部科教司主办和中国农学会承办的全国范围内“新农民”微视频展播活动中,他拍摄制作的《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上)(下)》荣获金奖;拍摄制作的《新型职业农民——蔬菜合作社采访》荣获二等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反映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快板、小品、诗歌等文艺作品,其中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二岔的故事》《今天是你的生日》,诗歌朗诵《我的西海固》,快板剧《土豆地里的课堂》《西芹情》等节目在群众文化广场演出,用文艺节目的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着实喜欢。
扎实的奉献,丰硕的果实,也让常建平得到了农民的信任和爱戴。20多年间,他先后获得全国病虫害电视可视化预测预报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优秀教师、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等荣誉。其所在的西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被自治区农牧厅评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先进集体”,被固原市人民政府评为“继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独行快,众行远。常建平带着这样一群农民教育路上的“追梦人”,以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身体力行地打造农广校品牌,开启了新时代引领西吉农民教育发展新征程。
一个“农”字让咱亲如一家人
1994年,常建平到西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事农民教育工作。面对缺资金、缺场地、缺教材的困境,他和同事们组织成立“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宣讲团”,宣讲团成员们一边向当地政府了解农民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边深入到农民家中进行实地走访,用脚步丈量了全县19个乡镇的306个村。常建平和同事们经常去项目村实施培训,遇到暴雨时,发现前方路被暴雨冲毁,他们只能背着教学仪器、音响设备和培训教材徒步前进。有一次,10公里泥泞的山路他们足足走了4个小时,一进村顾不得休息,直接去了培训场所——村委会安装音响设备开展培训,村民们握着常建平的手感动地说:“你们是为我们传经送宝的,却让你们受罪来了。”常建平说:“我们是搞农民培训的,你们是搞农业生产的,都有个‘农’字,一个‘农’字让咱亲如一家人,你们还客气个啥呀。”培训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住在农户家里,白天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农村农业实用技术,晚上在科技书屋、村小学教室、党员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授课,为他们系统、全面地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每年培训总人数都会扬起一道漂亮的弧线。常建平说,“走过农村泥巴地,在深入農民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视野开阔了,境界提升了,格局放大了,教育也就变得更有智慧了。唯有实现视野、境界和格局的突破,才可以帮助自身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蜕变。”
让每一项培训都有迹可查
随着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常建平开始着力完善内部管理。教员聘任制度、学员管理与考核、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进一步规范,他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展方针和“管理 服务”的工作模式,先后起草、讨论并通过了《 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聘任教师管理办法》《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10—2015) 》《 西吉县农民科技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办法》。常建平不断探索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方法和形式,从而提升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按照农民培训项目的要求,他设计出《农民培训管理手册》,实行培训要求、授课内容、培训管理、培训台账、项目考核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规范和量化了农民培训工作,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对农民培训进行“痕迹管理”,把培训程序和区域培训特点,设计成步骤和管理细则同步开展的模式。让每一个培训都有痕迹可查,保障了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据可查。他提出的这种痕迹培训的管理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交流和推广应用。
实验田成了农民实训的观测圃
农广校靠什么积累自己的内涵、打造自己的品牌?常建平脑中一直想着“特色”。 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落到实处,常建平在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新情况,把培训与科研、推广相结合,在全区内率先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把农民田间学校办到产业村、农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社,打造“一村一校” “一园一校” “一社一校” “一企一校”,构建“校村园社企”培育模式,在全县建立了22所农民田间学校。采用边教学边演示,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解答,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全过程对接,打通了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让理论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实体,围绕当地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引进、绿色防控、蔬菜标准园创建、高效种植模式推广,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开出了一系列“对症良方”。让实验田成了农民学习实训的观测圃,填补了自治区田间学校实体建设的空白,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在西吉大地迸发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力量。
让“乡土教材”实现可视化教学
多方位、多层次地为农民做好服务是常建平始终思考的命题。他熟练掌握和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利用休息时间策划和制作《西吉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视频,西吉县有线电视台“科技兴农”栏目将其播放后,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和好评。这是在宁夏农业技术推广领域首次利用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为农民提供服务,农牧厅和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给予肯定,并将这种服务形式在全区进行学习和推广。在日常的农民科技培训中,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培训中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覆膜穴播压沙西芹种植技术》《铺就绿色希望》《新型职业农民——蔬菜合作社采访》等多部当地实用技术的培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让“乡土教材”实现可视化教学。另外,他为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制作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农业推广项目等多媒体汇报23个,其中,“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西吉县区域优势产业——西芹”“西吉县旱作节水农业”等汇报在县、市、区的各级会议和论坛展播,为宣传和展示农广校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在农业部科教司主办和中国农学会承办的全国范围内“新农民”微视频展播活动中,他拍摄制作的《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上)(下)》荣获金奖;拍摄制作的《新型职业农民——蔬菜合作社采访》荣获二等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反映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快板、小品、诗歌等文艺作品,其中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二岔的故事》《今天是你的生日》,诗歌朗诵《我的西海固》,快板剧《土豆地里的课堂》《西芹情》等节目在群众文化广场演出,用文艺节目的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着实喜欢。
扎实的奉献,丰硕的果实,也让常建平得到了农民的信任和爱戴。20多年间,他先后获得全国病虫害电视可视化预测预报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优秀教师、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等荣誉。其所在的西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被自治区农牧厅评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先进集体”,被固原市人民政府评为“继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独行快,众行远。常建平带着这样一群农民教育路上的“追梦人”,以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身体力行地打造农广校品牌,开启了新时代引领西吉农民教育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