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起美德五彩路?小石故事筑成长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充分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挖掘并推广“小石美德”德育品牌。名称的灵感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传唱已久的红色经典歌曲《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二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即来自我们的家乡青岛;三是我国传统的玉石文化。这些寓意都赋予了“小石美德”以美好高尚的内涵,也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传承感。
  学校在确立德育品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点带面,三位一体,五路并进”的德育工作体系,更加明确了德育内容和实施途径。具体而言,“以点带面”就是发现、体悟小石的品质,理解其与学生自身成长的关联性,以品促德,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美德高度;“三位一体”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形成合力,将“小石美德”的引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五路并进”是指实施德育的五个方向—德、智、体、美、劳,将传统意义上的育人方向的内芯,均植入“美德”的光环,为学生的人生铺就美德五彩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小石美德”之德:修身和乐,以礼养德
  德育位于诸育之首,本身就彰显了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美德五彩路的起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感知与丰满的过程,这种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期望值。在这里,这一颗颗“小石”正如刚刚被开采出来的原石,来到一个专业化、规范化的学校,需要接受“训化”,才能更完美地认知自我、明确价值。因此,学校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让“小石”们修身养性、以礼养德。
  首先是“知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面貌与修养高度,小学阶段是学礼养德的关键期,将礼仪教育放到蒙学的必修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的辩证关系,达到“知礼”的目标。其次是“习礼”。通过课堂渗透、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参与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明礼仪的形式,保证了学生对礼仪的敏感度。最后是“行礼”。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好习惯”情境课程,包括“小绅士小淑女养成训练营”“阳光礼仪队”以及“夸夸身边的好习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对這些活动充满兴趣,参与度百分之百,“行礼”成为其如影随形的好习惯,更加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通过“礼仪”这一抓手,可以从根本上确立一些美德的规范与标准,使得这些稚嫩的“小石”们懂得自尊与尊重他人,让自己成为了一颗“有修养的石头”。
  二、“小石美德”之智:德汇于智,
  以智促德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而将德育知识、德育理念潜移默化地融汇在综合知识体系里,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德、智融合过程中,学校采取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形式研学为辅”的美德实施路径。
  教师把课堂德育的重点前置,放在课前备课上,体系首先体现德育目标,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资源优势,建构出周目标导航、拓展学习、组织化合作和展示交流专题预设等与德育挂钩的智育课堂教学模式,极大保证了德、智的无缝衔接。同时,课堂德育的重心是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德育与智育相融汇,还要使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相融汇。基于此预想,学校采取教师放手的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展示、乐于交流,提振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学校开发研学课程,进一步拓宽德育与智育的结合面,加深二者的融合度,使学生的自主美德研学、自我美德提升成为一种常态。学校积极推动研学工作的开展,开辟了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校内六大模块的社团研学,推出20门拓展课程,组建了百余个社团,由家长、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第二个通道是校外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学校与30余个特色鲜明的单位签订了研学合作协议,涵盖国学传统、家乡风土人情、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范畴,明确了研学内容,特别强调要融入德育元素,适当提高研学内容的难度指数,深度考察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让“小石”们得到充分的锻炼,找到金子般的真知,获得良好的美德体验,从而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做一颗“有志向的石头”。
  三、“小石美德”之体:德涌于体,
  以健扬德
  “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和道德应该是最能展现人类既相竞又相和的一对教育搭档了。而体育本身也有独特的美德体系,即体育道德,它所包含的美德元素更加直观,更有份量。
  学校下大力气夯实与搭建体育这一极高能量的教育平台,创建了两条路径:(1)通过引进国际先进SPARK课程模式,并结合学校实际特色加以重构和改进,为学生开辟课堂体育教学途径,深层次地感知体育精神。通过重构模式、改进教法、开发教具等措施,形成以“快乐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引进课程的校本化,并开发了健美操、快乐足球、游泳课等,孩子们在热情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体育独有的乐趣。(2)实现体育拓展课程校本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项体育赛事,让学生在赛场中得到锤炼。每年在全国各项游泳赛事中屡创佳绩;健美操队连续四年在全国健身操舞大赛中夺得十多个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篮球夺得省联赛冠军;在围棋、象棋、羽毛球等诸多活动中连年夺得“区长杯”冠军。
  体育的血脉里奔涌着美德,在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学生的意志品质、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提升与弘扬,他们多么像一颗颗“有勇气的石头”啊!
  四、“小石美德”之美:德涵于美,
  以艺载德
  美育和德育有着完美的和谐度,真、善、美的标准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美育作为德育的最佳载体之一,一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优先资源。
  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致力于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让艺术的春风吹进每个孩子的心窝,实现“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德艺并举,快乐成长”的教育目标。学校先后开设了口风琴课、主持表演课、舞蹈课、声乐课等,以校园艺术节作为载体,通过合唱专场、舞蹈专场、校园小达人专场、魅力家庭秀等专场,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使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学校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艺术人才,艺术团的孩子们先后十余次登上央视舞台,节目屡获省、国家级比赛金奖,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有着较高声誉。面对成功,孩子们没有骄傲;面对失败,孩子们没有退缩。他们用温暖和阳光感染着身边的人,散发着正能量。
  发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会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能量,会增加我们的涵养,会让我们这一园的“小石”变得活色生香,成为“有才华的石头”,从而发现“路之美”,更加快乐地向前飞奔。
  五、“小石美德”之劳:德润于劳,
  以勤传德
  勤劳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收获远超于体力付出之外的价值,有物质收获,更重要的是精神收获。学校为此设置了多种主题化途径,从日常的班级卫生打扫到社会义务劳动,到家务劳动评比,再到劳动实验基地的设立,孩子们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尊重劳动果实,也提高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品德修养。学校始终以丰富的实践寓教于乐,用情境表演代替大道理,促进学生习惯养成。针对年级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走进“夕阳红”敬老院、学雷锋送温暖、爱心义卖等德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中懂得了感恩、善良和责任,努力做一颗“爱奉献的石头”,让勤劳的美德传统代代相传。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快乐。”多么高洁的理想,多么坚贞的信念。是的,这就是一颗“小石”的美好向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有着五彩的美德光辉,有着综合的美德修养,他在成长着,在提升着,他日渐温润。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相信,他会成为一颗蕴含着无尽魅力的璞玉,他们也会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同铺起一条又一条的美德五彩路。
  【万莉,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武汉市东西湖区是武汉市“十二五”有效德育工程的试点区。区教育局以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学校的发展需要,从课程、活动、校园文化和教师育德能力四条路径出发,构建了有效德育的立体框架。  :钱局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德育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首先对贵局在武汉市“十二五”有效
建议把家校社共育情况纳入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的完善提供切实保障。同时,强化问责环节,完善问责机制,把协同育人的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结果考核、问责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督导工作的效果。  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在德育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网络,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统一协调地开展德育工作,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虽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时空
2002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感召下,“红色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生根发芽。九年以来,遵循“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理念,“红色论坛”坚持学生主体性,不断走向项目化、规范化、制度化,现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极富魅力,参与人数众多,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     一、“红色论坛”简介    “红色论坛”即在校团委的指
广义生命教育的源头,应可追溯到孔夫子和苏格拉底的时代。孔门弦歌施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的不正是生命教育的唯美情景吗?苏格拉底一袭敝袍赤脚站在雅典街头用“助产术”指导雅典青年,柏拉图降尊纡贵追随寒门老师,亚里士多德与逍遥学派师生漫步苹果园纵论天下大事,不也正是生命在场的教育故事吗?千载绵延,代代损益,薪尽火传,生生不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西方教育史不过是生命教育与非生命教育在不同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童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令我震撼……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谢谢大家。”  这是五(2)班王志芳老师精心设计的“书韵飘香”班会现场,刚才上台推荐《童年》的是学生张远(化名),他与其他孩子一样都表现得落落大方。接下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气氛热烈,但有条不紊。  还记得张远刚入班时不爱说话,也不合群,他的自闭倾向引起了班主任王志芳的注意
摘 要  本研究以50名11、12岁小学生的访谈为基础,分析得出,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职业认知具有职业愿景不稳定性、职业性质虚拟性、职业动机自我性、职业价值观多元性等阶段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建议小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可将对职业认知的“现实性”引导、对特质自我的“自我认知”引导、基于个体因素匹配职业的“职业观”引导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此提出11、12岁儿童的生涯教育可以从增强自我意识训练、增强“课程 价
扈中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2005年7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探视已94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谈完对科技规划的意见后,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里的学校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校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我们应该铸什么魂、育什么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指南》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指南》为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革命
“真对话”课堂是一種美好的课堂样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再塑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承载途径。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编鲁洁在教师用书中建议,一线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对话创造有利条件,让对话成为常态。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的道德成长,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把对话性实践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仪式是所有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它是具有可重复程式,表达共同价值、信念的活动。学校仪式能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长久坚持的动力。  孩子在入睡前,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父母的一个吻才能安稳入睡?结婚时,为什么中西方都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孩子15岁时,为什么会有一个生日宴会?因为仪式承载着某种价值内涵,可以给予人性以力量。仪式唤醒我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