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对全省高中教师开展了暑期远程研修。其中,信息技术研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两大模块,针对备课、授课及现阶段教法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讨。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既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李艺、张义兵两位教授的专业理论讲解和对教学案例的精彩点评,又观摩了南京市部分中学骨干教师的课堂演示实例。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远程研修平台,全省各地的教师们可以共同交流和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及解决办法,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在专题一“模块解读与集体备课”课程结束时,教师们共同讨论了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践应用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总结出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利与弊。现将部分教师及笔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主题活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在达成主题活动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形成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等技能,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主题活动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它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体,能够将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统一,能使抽象、概括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程序化。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题活动式教学已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遍采用,并表现出以下优势。
1.使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新课程倡导在课堂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此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主题活动的设计正符合这一特点,如在讲授文字处理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小报、海报等,从而在主题活动中掌握文字处理技术。可以说,主题活动式教学的价值是通过和社会、自然、人际等的交往来实现的。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息课、信息技术课堂不易管理等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苦恼的问题,而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动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融听、说、读、写、做、思等多种基本学习方式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
主题活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的教学本质观。它强调师生在策划与开展主题活动时相互协商、交流与合作,从而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并最终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并促使生生、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4.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主题活动的主题一般是具有开拓性与研究性的课题。师生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共同制定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探究新路径,寻求新视野,获取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在验证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二、应用还存在的问题
主题活动式教学尽管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应用,但也有专家与教师看到了其繁荣背后的隐患。李艺教授曾倡议“暂时冰冻一下主题活动式教学”。这一倡议发出后,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否应该在课堂中应用的问题,曾引起专家和教师的激烈讨论。今天,一线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再来讨论其在课堂中的应用,会发现哪些问题呢?
1.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少,而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很多应用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案例中,很难分辨出当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前后课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很少。
2.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主题活动式教学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一是活动的时间不好分配和控制。大的活动占用的时间太长,小的活动会让课堂安排不合理,如活动后学生的心收不回来,接下来的课就难以控制。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不好控制。受兴趣爱好、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的却只把自己当做旁观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参差不齐。三是活动场面不好控制。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每位教师一般带领一个班活动。这样一来,自觉的学生还能遵守活动秩序,认真参与活动,个别学生却趁机打闹。
3.出现了过度“跟风”的现象
以往的教学偏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主题活动式教学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尤其见长。于是,很多教师不分具体内容,全部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法,简单地追求标新立异,而不是根据课程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这反而对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造成了损害。
4.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主题活动式教学,教师们已经不断摸索出主题活动教学的步骤、目标及包含的要素,但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活动的设计是否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活动的设计能否提高学生的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的开展能否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大家找不到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即使是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出的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到底哪种形式是最合理的,我们都无法评判。
三、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由教师精心策划的,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育观念上需要进行由重“教”向重“学”、重“结果”向重“过程”、重“传授”向重“指导”、重“教书型”向重“创新型”的转变。
2.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通过活动,要实现知识的传授、实现对学生技能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对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
3.提高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效性
主题活动的策划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操作技能水平等综合因素,使活动既涵盖书本知识,又便于学生接受和顺利开展。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浅显易懂;既体现课程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主题要从“小”着手,易于学生操作并能有效控制活动时间;活动形式要新颖别致,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理性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7(11).
[2]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3]冯伯虎.“主题活动式教学”要叫停吗?[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4]樊天岳.主题活动式教学怎么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主题活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在达成主题活动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形成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等技能,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主题活动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它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体,能够将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统一,能使抽象、概括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程序化。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题活动式教学已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遍采用,并表现出以下优势。
1.使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新课程倡导在课堂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此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主题活动的设计正符合这一特点,如在讲授文字处理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小报、海报等,从而在主题活动中掌握文字处理技术。可以说,主题活动式教学的价值是通过和社会、自然、人际等的交往来实现的。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息课、信息技术课堂不易管理等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苦恼的问题,而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动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融听、说、读、写、做、思等多种基本学习方式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
主题活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的教学本质观。它强调师生在策划与开展主题活动时相互协商、交流与合作,从而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并最终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并促使生生、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4.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主题活动的主题一般是具有开拓性与研究性的课题。师生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共同制定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探究新路径,寻求新视野,获取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在验证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二、应用还存在的问题
主题活动式教学尽管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应用,但也有专家与教师看到了其繁荣背后的隐患。李艺教授曾倡议“暂时冰冻一下主题活动式教学”。这一倡议发出后,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否应该在课堂中应用的问题,曾引起专家和教师的激烈讨论。今天,一线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再来讨论其在课堂中的应用,会发现哪些问题呢?
1.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少,而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很多应用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案例中,很难分辨出当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前后课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很少。
2.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主题活动式教学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一是活动的时间不好分配和控制。大的活动占用的时间太长,小的活动会让课堂安排不合理,如活动后学生的心收不回来,接下来的课就难以控制。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不好控制。受兴趣爱好、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的却只把自己当做旁观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参差不齐。三是活动场面不好控制。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每位教师一般带领一个班活动。这样一来,自觉的学生还能遵守活动秩序,认真参与活动,个别学生却趁机打闹。
3.出现了过度“跟风”的现象
以往的教学偏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主题活动式教学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尤其见长。于是,很多教师不分具体内容,全部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法,简单地追求标新立异,而不是根据课程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这反而对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造成了损害。
4.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主题活动式教学,教师们已经不断摸索出主题活动教学的步骤、目标及包含的要素,但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活动的设计是否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活动的设计能否提高学生的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的开展能否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大家找不到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即使是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出的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到底哪种形式是最合理的,我们都无法评判。
三、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由教师精心策划的,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育观念上需要进行由重“教”向重“学”、重“结果”向重“过程”、重“传授”向重“指导”、重“教书型”向重“创新型”的转变。
2.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通过活动,要实现知识的传授、实现对学生技能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对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
3.提高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效性
主题活动的策划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操作技能水平等综合因素,使活动既涵盖书本知识,又便于学生接受和顺利开展。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浅显易懂;既体现课程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主题要从“小”着手,易于学生操作并能有效控制活动时间;活动形式要新颖别致,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理性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7(11).
[2]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3]冯伯虎.“主题活动式教学”要叫停吗?[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4]樊天岳.主题活动式教学怎么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