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关于歌唱发声要掌握的最基本要素,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此,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掌握并获得美好的声音。
关键词: 歌唱 发声训练 三个基本要素
歌唱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自然的表现思想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并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而丰富。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比器乐能更具体地、深刻地塑造音乐形象,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它有其自身的顾虑,有一整套歌唱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辈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在一般人的眼里,歌唱似乎是一种很轻松的娱乐活动,其实学习歌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每个字每个音都有可能重复上百甚至上千次。因此学习需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急于求成,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很难达到最佳境界的。歌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歌唱训练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在全身心放松的歌唱状态下,各个击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
一、歌唱的呼吸
(一)呼吸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也是歌唱唯一可靠的动力基础。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要比生活中的呼吸夸张。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稳,气吸的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而歌唱时的呼吸则要求吸得快,吸得深,吸得多,呼气要呼得慢,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要持久。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呼吸,而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全面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吸气后和呼气前“憋”一会儿,造成吸和呼两种力量的对抗,呼气时就利用这个对抗力,以减少气流的消耗,这有利于气息的控制。同时这种呼吸法能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联合共鸣作用,使声音松、通、圆、竖,有穿透力,传得远;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强弱变化自如,色调明暗适度。运用这种呼吸法,歌声有动力,声带的负荷量小,声带的活动完全是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因此避免了声带病变,提高了其使用率,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二)如何练习胸腹式呼吸法呢?这里提供四种方法:缓慢吸入,缓慢呼出;急速吸入,缓慢呼出;缓慢吸入,急速呼出;急速吸入,急速呼出。吸气要柔和、平稳、轻巧、无声,不可用强制的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里。要吸得比所需要的稍多些,但不要吸的过分满,往往很多初学者为了怕气不够用而拼命地往里吸,吸的太多太慢反而产生硬梆梆的感觉,失去弹性,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上的紧张而影响声音。呼气必须有节制,均匀、持久。在完成吸气动作后的瞬间要立即将气控制好,即“憋”住一刹那,这个“憋”实际指的是身体各部位轻松的自如的保持吸气状态,闭合声门,稳住气息然后打开声门,转为呼气状态,将气慢慢呼出。呼气时肋骨要尽量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腰带周围有膨胀的感觉,后腰两侧要有一种明显的向下向后的坐劲,这样就形成了气息的对抗,“支点”就产生了。这样的呼吸练习,的确会帮助歌唱者特别是初学声乐的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歌唱呼吸法,如果每天坚持做这些练习,就可以提高呼吸的控制能力。这样就为我们下一步的歌唱练习打好了基础。
二、声带的正确使用
人声的振源体是声带。它在呼吸时分开,发声时闭合。声带位于喉头内,是两条由前向后,左右并列的薄薄的肌肉薄膜。不同的人,由于声带的长度、宽度、厚度不同,可有不同的类别,也就是高音、低音、中音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声音,都要在自身的嗓音条件下,正确地使用声带。在歌唱中所出现的喉音重、抖音、喊唱、声音嘶哑、散气露风,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影响到声音的优美,归根到底都是声带使用的问题。正确地使用声带,可使声带得到自然的、充分的振动,从而为美妙的歌声提供良好的基音。正确地使用声带就是在人声的有效音域内调整声带的张力。这与良好的呼吸支持和调整共鸣腔的比例紧密相连。声区不同,声带振动的状态是不同的,从低声区的整个振动到中声区的部分或者边缘振动,再到高声区的边缘的一部分振动,如果声带功能不强,是不能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化振动方式的,因此要敢于正确地使用和锻炼声带。可以做软起首、硬起首和舒气起首不同的练习来锻炼声带的张力和功能。另外也可多做些跳音、顿音及各种快慢结合的音阶练习,使声带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强其耐力、柔韧性和灵活性。总之,在声乐学习中,要做到练之有度,用之有节,否则声带的肌肉就会受到损伤,对学习者产生不良后果。但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声带的最终调节可以自觉控制。
三、歌唱的共鸣
人体中有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叫共鸣腔。人体各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声音产生不利的影响。歌唱的共鸣腔是由胸腔、咽腔和头腔组成的。其主要腔体为咽腔共鸣,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是可以调节的部分。共鸣的作用是在使用胸腹式呼吸的前提下,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在相应的共鸣腔内得到共振,使声音得以扩大和美化。
歌唱中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都要求各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只有把每个音所应该用的共鸣调节得恰到好处,调配得当,歌唱者才能以最小的体力,最大的脑力来发出一种超然的、流畅而圆润的声音。歌唱技巧的训练很大一部分就是训练共鸣腔体的变换、调节和配合,以获得最好的声音。歌唱中随着音高、语言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随时调节各部位的共鸣作用,掌握各共鸣腔体的混合作用,并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如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同时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口咽腔和胸腔共鸣,这样声音才会明亮,饱满,清澈,圆润。歌唱时,为表现不同的人物、感情,需要音色的变化,也是靠共鸣腔的灵活调节,如表现老年人,胸腔共鸣就多些,头腔少些,声音就浑厚老成等。
初学者要细心体会发声时各部位的活动状态及不同的感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运用混合共鸣和不同声区有所侧重的方法来发声,就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位置统一,做到天衣无缝的衔接。
要完成一首作品,除了上面所谈的三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我们不脱离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技术。明代昆腔大师魏晾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把“字清”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只有唱清楚、唱准字,才能把思想感情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如果忽视了这个训练,片面地追求声音位置、气息共鸣等技巧就会与生活有距离,与听众有距离,就不会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以上所谈,是歌唱发声法的一般性的要求,也就是初学者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歌唱要求,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同时在练习中巩固和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要多学,多看,多听,作综合性的比较,全面衡量,提高自己。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声音的训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要大家持之以恒,练好歌唱发声的基本功,就会离成功不远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王英眉.歌唱理论与鉴赏.大连海运出版社,1993.
关键词: 歌唱 发声训练 三个基本要素
歌唱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自然的表现思想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并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而丰富。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比器乐能更具体地、深刻地塑造音乐形象,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它有其自身的顾虑,有一整套歌唱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辈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在一般人的眼里,歌唱似乎是一种很轻松的娱乐活动,其实学习歌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每个字每个音都有可能重复上百甚至上千次。因此学习需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急于求成,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很难达到最佳境界的。歌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歌唱训练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在全身心放松的歌唱状态下,各个击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
一、歌唱的呼吸
(一)呼吸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也是歌唱唯一可靠的动力基础。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要比生活中的呼吸夸张。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稳,气吸的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而歌唱时的呼吸则要求吸得快,吸得深,吸得多,呼气要呼得慢,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要持久。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呼吸,而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全面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吸气后和呼气前“憋”一会儿,造成吸和呼两种力量的对抗,呼气时就利用这个对抗力,以减少气流的消耗,这有利于气息的控制。同时这种呼吸法能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联合共鸣作用,使声音松、通、圆、竖,有穿透力,传得远;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强弱变化自如,色调明暗适度。运用这种呼吸法,歌声有动力,声带的负荷量小,声带的活动完全是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因此避免了声带病变,提高了其使用率,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二)如何练习胸腹式呼吸法呢?这里提供四种方法:缓慢吸入,缓慢呼出;急速吸入,缓慢呼出;缓慢吸入,急速呼出;急速吸入,急速呼出。吸气要柔和、平稳、轻巧、无声,不可用强制的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里。要吸得比所需要的稍多些,但不要吸的过分满,往往很多初学者为了怕气不够用而拼命地往里吸,吸的太多太慢反而产生硬梆梆的感觉,失去弹性,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上的紧张而影响声音。呼气必须有节制,均匀、持久。在完成吸气动作后的瞬间要立即将气控制好,即“憋”住一刹那,这个“憋”实际指的是身体各部位轻松的自如的保持吸气状态,闭合声门,稳住气息然后打开声门,转为呼气状态,将气慢慢呼出。呼气时肋骨要尽量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腰带周围有膨胀的感觉,后腰两侧要有一种明显的向下向后的坐劲,这样就形成了气息的对抗,“支点”就产生了。这样的呼吸练习,的确会帮助歌唱者特别是初学声乐的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歌唱呼吸法,如果每天坚持做这些练习,就可以提高呼吸的控制能力。这样就为我们下一步的歌唱练习打好了基础。
二、声带的正确使用
人声的振源体是声带。它在呼吸时分开,发声时闭合。声带位于喉头内,是两条由前向后,左右并列的薄薄的肌肉薄膜。不同的人,由于声带的长度、宽度、厚度不同,可有不同的类别,也就是高音、低音、中音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声音,都要在自身的嗓音条件下,正确地使用声带。在歌唱中所出现的喉音重、抖音、喊唱、声音嘶哑、散气露风,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影响到声音的优美,归根到底都是声带使用的问题。正确地使用声带,可使声带得到自然的、充分的振动,从而为美妙的歌声提供良好的基音。正确地使用声带就是在人声的有效音域内调整声带的张力。这与良好的呼吸支持和调整共鸣腔的比例紧密相连。声区不同,声带振动的状态是不同的,从低声区的整个振动到中声区的部分或者边缘振动,再到高声区的边缘的一部分振动,如果声带功能不强,是不能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化振动方式的,因此要敢于正确地使用和锻炼声带。可以做软起首、硬起首和舒气起首不同的练习来锻炼声带的张力和功能。另外也可多做些跳音、顿音及各种快慢结合的音阶练习,使声带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强其耐力、柔韧性和灵活性。总之,在声乐学习中,要做到练之有度,用之有节,否则声带的肌肉就会受到损伤,对学习者产生不良后果。但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声带的最终调节可以自觉控制。
三、歌唱的共鸣
人体中有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叫共鸣腔。人体各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声音产生不利的影响。歌唱的共鸣腔是由胸腔、咽腔和头腔组成的。其主要腔体为咽腔共鸣,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是可以调节的部分。共鸣的作用是在使用胸腹式呼吸的前提下,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在相应的共鸣腔内得到共振,使声音得以扩大和美化。
歌唱中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都要求各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只有把每个音所应该用的共鸣调节得恰到好处,调配得当,歌唱者才能以最小的体力,最大的脑力来发出一种超然的、流畅而圆润的声音。歌唱技巧的训练很大一部分就是训练共鸣腔体的变换、调节和配合,以获得最好的声音。歌唱中随着音高、语言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随时调节各部位的共鸣作用,掌握各共鸣腔体的混合作用,并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如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同时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口咽腔和胸腔共鸣,这样声音才会明亮,饱满,清澈,圆润。歌唱时,为表现不同的人物、感情,需要音色的变化,也是靠共鸣腔的灵活调节,如表现老年人,胸腔共鸣就多些,头腔少些,声音就浑厚老成等。
初学者要细心体会发声时各部位的活动状态及不同的感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运用混合共鸣和不同声区有所侧重的方法来发声,就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位置统一,做到天衣无缝的衔接。
要完成一首作品,除了上面所谈的三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我们不脱离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技术。明代昆腔大师魏晾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把“字清”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只有唱清楚、唱准字,才能把思想感情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如果忽视了这个训练,片面地追求声音位置、气息共鸣等技巧就会与生活有距离,与听众有距离,就不会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以上所谈,是歌唱发声法的一般性的要求,也就是初学者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歌唱要求,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同时在练习中巩固和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要多学,多看,多听,作综合性的比较,全面衡量,提高自己。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声音的训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要大家持之以恒,练好歌唱发声的基本功,就会离成功不远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王英眉.歌唱理论与鉴赏.大连海运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