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毕业季来临,很多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开启了刷屏模式。诙谐的段子,温情的回忆,恳切的教诲,令人捧腹,惹人泪目,引人深思,这是大学生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课”。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大学校长的一次集体亮相。
不做枯燥的报告,不用艰深的术语,校长当起了“段子手”,这或许是毕业致辞每每带起流量的重要原因。在今年的“网红”演讲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说“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苏州大学校长送出“你们升高的发际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调侃;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则用既要“keep calm”也要“carry on”来解释佛系心态……金句迭出,热语频频,原来校长也很潮。
最后一课除了开心,也很暖心,甚至戳心。“行端庄之事,做大写之人”,这是修身的训诫;“不要轻易给迟到几分钟的外卖小哥差评”,这是待人的道理;出现频率最高的“常回家看看”,是师长的期待;“母校欠你们一个男朋友”,如慈母般爱护……校长们不讲书本知识,不再需要学生死记下来应试,但那份考卷要用一生来答。
事实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拨穗,无不是舶自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程式。检视近来外国高校的毕业致辞,亦有类似的精彩。耶鲁校长鼓励毕业生跳出狭窄朋友圈,画更多更大的圈;哈佛校长以“自拍杆时代”告诫学生不要陷入自我放大的利己窠臼;普林斯顿校长则认为读书无用论是最大的谎言……这些略带学术范的现实思考,无不呼应着160多年前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的观点: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大学传授“自由知识”旨在培育理智。经过学术磨练的毕业生,理应有不流于俗的风度。
有人质疑:校长们的演讲有作秀之嫌。固然,日常教学的春风化雨远比惊艳的最后一课重要,但这不意味着毕业演讲就可以平淡无奇。相反,风格各异的演说,不正是一所大学文化、精神、传统的写照吗?当大学校长站上了致辞的讲台,留给毕业生的,不仅是演讲,而是大学教育转化为生命体验的重要一课——如湖光塔影在心,与水木清华在心,这或将化为人生永远的底色。
“最聪明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武装自己”。这种资源,或是一种技能,一位校长说“本校女生绝不会问男友‘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救谁’,因为她们都会游泳”;或是一种支持,曾有学校保证,扶摔倒的老人,要是被讹,法律系提供法律援助;但更多的,是磨练出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一课象征着学校的倾注,一茬茬毕业生装满了行囊,为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输送能量。
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学生的“出厂设置”就烙下了学校的logo,而毕业后,曾被母校招牌“加持”的学子,将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学校的“招牌”。85年前,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在毕业典礼上说:本校成立之历史未久,社会上之信用尚浅,欲求在全国大学中占有相当地位,全视毕业同学在社会服务之能力如何。的确,踏出校门,你带不走学校,但你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学校。
离开学校的一刻,不能再指望师长为你负重前行。在这个意义上说,最后一课,也是毕业生的第一课。第一次租房、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独立生活……生活将纷至沓来。毕竟,几乎所有校长都会在致辞中告诫:离开母校的那一天,人生才刚刚开始。
不做枯燥的报告,不用艰深的术语,校长当起了“段子手”,这或许是毕业致辞每每带起流量的重要原因。在今年的“网红”演讲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说“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苏州大学校长送出“你们升高的发际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调侃;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则用既要“keep calm”也要“carry on”来解释佛系心态……金句迭出,热语频频,原来校长也很潮。
最后一课除了开心,也很暖心,甚至戳心。“行端庄之事,做大写之人”,这是修身的训诫;“不要轻易给迟到几分钟的外卖小哥差评”,这是待人的道理;出现频率最高的“常回家看看”,是师长的期待;“母校欠你们一个男朋友”,如慈母般爱护……校长们不讲书本知识,不再需要学生死记下来应试,但那份考卷要用一生来答。
事实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拨穗,无不是舶自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程式。检视近来外国高校的毕业致辞,亦有类似的精彩。耶鲁校长鼓励毕业生跳出狭窄朋友圈,画更多更大的圈;哈佛校长以“自拍杆时代”告诫学生不要陷入自我放大的利己窠臼;普林斯顿校长则认为读书无用论是最大的谎言……这些略带学术范的现实思考,无不呼应着160多年前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的观点: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大学传授“自由知识”旨在培育理智。经过学术磨练的毕业生,理应有不流于俗的风度。
有人质疑:校长们的演讲有作秀之嫌。固然,日常教学的春风化雨远比惊艳的最后一课重要,但这不意味着毕业演讲就可以平淡无奇。相反,风格各异的演说,不正是一所大学文化、精神、传统的写照吗?当大学校长站上了致辞的讲台,留给毕业生的,不仅是演讲,而是大学教育转化为生命体验的重要一课——如湖光塔影在心,与水木清华在心,这或将化为人生永远的底色。
“最聪明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武装自己”。这种资源,或是一种技能,一位校长说“本校女生绝不会问男友‘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救谁’,因为她们都会游泳”;或是一种支持,曾有学校保证,扶摔倒的老人,要是被讹,法律系提供法律援助;但更多的,是磨练出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一课象征着学校的倾注,一茬茬毕业生装满了行囊,为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输送能量。
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学生的“出厂设置”就烙下了学校的logo,而毕业后,曾被母校招牌“加持”的学子,将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学校的“招牌”。85年前,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在毕业典礼上说:本校成立之历史未久,社会上之信用尚浅,欲求在全国大学中占有相当地位,全视毕业同学在社会服务之能力如何。的确,踏出校门,你带不走学校,但你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学校。
离开学校的一刻,不能再指望师长为你负重前行。在这个意义上说,最后一课,也是毕业生的第一课。第一次租房、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独立生活……生活将纷至沓来。毕竟,几乎所有校长都会在致辞中告诫:离开母校的那一天,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