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朱广军(1981—)男,江苏盐城人,中学教师,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
(南京师大附中,南京210003)
[关键词]学生,主导性,历史课堂的主人,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27-03
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学创新。如何创新,众多一线教师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历史必修Ⅲ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仅供参考。
一、学生能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吗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被开发的对象,对专业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专业信息。这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更丰富,有时也更精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意识到时代对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在重点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挑战教师的权威并不鲜见。很多学生并不是盲目相信教科书,甚至能够指出教科书中的错误。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历史教师几乎都发现不了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那么,根据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呢?
大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条件优越,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有的学生敢于直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这类学生通常得不到教师的喜爱。教师如果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更多的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学科教学,当然这也不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做法。类似“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好好讨论”“我查查书再告诉你”的话,说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置疑。
笔者认为,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教师仍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是不可取的。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能够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有位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说过,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材中的错误,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其实,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今天,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太多的专业史教学内容,如物理学、生物学、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的历史发展,等,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笔者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知识,有很多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我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怎么能给学生讲清楚“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一个课题呢?“老师,为什么教材要将罗丹的《思想者》归为印象画派呢?”“贝多芬的作品中哪些属于古典主义,哪些属于浪漫主义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都会一脸茫然。但是,要知道,这些知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喜欢理科的学生阅读的专业书籍很多是历史教师读不懂的。因此,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某些课是完全可能的。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事实上,我的一次尝试真的成功了。我曾安排学生在课堂主讲,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学生主讲竟然是那样的精彩(具体精彩环节以后再续)。 以下主要谈一谈“学生课堂”的可行性问题。
1.21世纪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今非昔比。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Ⅲ第108页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教学要求,这属于学生识记内容,因此我强调这一点需要掌握。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突然发话:“老师,有科学家提出光速不变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查找到,2002年8月8日确实曾有学者经过天文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对光速不变理论提出过质疑。当时在课上,我可以避而不谈,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另一位同学紧接着冒出了一句:“唉,我本来就没有搞明白为啥光速不变,这下好了,不需要明白了!”这下全班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我一看这种局面,想救火,自己的确没这水平了,我只好说:“大家课后去问问物理老师吧,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顺利进行了,但是,我明显感觉出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热情大大减弱。应该说,这节课没有成功,但确实也不是我当时所能控制的。更让我大受启发的是下课时发生的事情。
下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从抽屉里翻出一本很厚的物理学专著,从中找出光速不变的原理解释和公式表达给我看。当时我大受感动,看得出来,围观的很多同学在他的讲解下也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事后,我开始明白,其实现在的学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了。这也为我的“学生课堂”尝试提供了可能。
2.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略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应是新课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学生可以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也不可忽略,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有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失控局面。因此,在尝试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导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我都一直在和学生一起精心构思。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我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石。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习历史和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讲的几位同学更是感想颇多,体会和收获更不在话下,他们对于教师备课的辛苦有了一份独到的体味。
三、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大量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三人行,必有吾师”,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作为讲台前的教师,要想把这句话与课堂联系起来,估计难度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也很难将自己视为比老师知道得还多的人来对待。但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因而,课堂上问题不断,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到我的身上。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没有体验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教师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就很快得到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
2.是对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弥补了历史教师专业史不足的缺陷,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会更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一定会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历史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已经远不是传统历史学科知识,范围涉及政治、物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各学科,甚至超出了大学通史课的范畴。笔者所知,现在的大学通史课也很少涉及理论物理的历史发展过程。高中历史增添这样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旨在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课堂正好让教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最好的注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评价强调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务所限,难以从第三方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反映及表现,因而,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往往也是以平时作业的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相似,并不能显示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当教师完全站在课堂的外围来观察参与教学的所有同学时,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角度。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反映以及他们的表现都一览无余地收归我们的视野。这种视野与我们平时站在讲台上的观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全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课程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一试。
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局限性
当然,新的尝试必然也会有些不足。第一,它所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历史必修Ⅲ的专业史部分(第七、八单元)可以适当采用此种方式,而对于传统的历史专题课,教师讲授应该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学生备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对于九门学科同时学习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尝试只能是很少的一次经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应该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在内心深处能够接受它,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践之。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不一样的,仅就“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和“19世纪音乐的发展变化”,我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其他地区可能就不行。但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学的知识,教师加以引导和开发,实验一两次学生课堂,还是有可行性的。以上仅为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原文载于“南京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博客”,本刊文字整理。
[责任编辑:王公悫]
(南京师大附中,南京210003)
[关键词]学生,主导性,历史课堂的主人,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27-03
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学创新。如何创新,众多一线教师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历史必修Ⅲ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仅供参考。
一、学生能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吗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被开发的对象,对专业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专业信息。这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更丰富,有时也更精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意识到时代对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在重点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挑战教师的权威并不鲜见。很多学生并不是盲目相信教科书,甚至能够指出教科书中的错误。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历史教师几乎都发现不了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那么,根据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呢?
大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条件优越,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有的学生敢于直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这类学生通常得不到教师的喜爱。教师如果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更多的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学科教学,当然这也不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做法。类似“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好好讨论”“我查查书再告诉你”的话,说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置疑。
笔者认为,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教师仍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是不可取的。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能够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有位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说过,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材中的错误,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其实,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今天,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太多的专业史教学内容,如物理学、生物学、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的历史发展,等,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笔者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知识,有很多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我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怎么能给学生讲清楚“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一个课题呢?“老师,为什么教材要将罗丹的《思想者》归为印象画派呢?”“贝多芬的作品中哪些属于古典主义,哪些属于浪漫主义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都会一脸茫然。但是,要知道,这些知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喜欢理科的学生阅读的专业书籍很多是历史教师读不懂的。因此,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某些课是完全可能的。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事实上,我的一次尝试真的成功了。我曾安排学生在课堂主讲,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学生主讲竟然是那样的精彩(具体精彩环节以后再续)。 以下主要谈一谈“学生课堂”的可行性问题。
1.21世纪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今非昔比。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Ⅲ第108页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教学要求,这属于学生识记内容,因此我强调这一点需要掌握。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突然发话:“老师,有科学家提出光速不变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查找到,2002年8月8日确实曾有学者经过天文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对光速不变理论提出过质疑。当时在课上,我可以避而不谈,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另一位同学紧接着冒出了一句:“唉,我本来就没有搞明白为啥光速不变,这下好了,不需要明白了!”这下全班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我一看这种局面,想救火,自己的确没这水平了,我只好说:“大家课后去问问物理老师吧,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顺利进行了,但是,我明显感觉出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热情大大减弱。应该说,这节课没有成功,但确实也不是我当时所能控制的。更让我大受启发的是下课时发生的事情。
下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从抽屉里翻出一本很厚的物理学专著,从中找出光速不变的原理解释和公式表达给我看。当时我大受感动,看得出来,围观的很多同学在他的讲解下也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事后,我开始明白,其实现在的学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了。这也为我的“学生课堂”尝试提供了可能。
2.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略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应是新课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学生可以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也不可忽略,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有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失控局面。因此,在尝试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导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我都一直在和学生一起精心构思。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我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石。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习历史和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讲的几位同学更是感想颇多,体会和收获更不在话下,他们对于教师备课的辛苦有了一份独到的体味。
三、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大量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三人行,必有吾师”,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作为讲台前的教师,要想把这句话与课堂联系起来,估计难度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也很难将自己视为比老师知道得还多的人来对待。但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因而,课堂上问题不断,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到我的身上。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没有体验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教师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就很快得到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
2.是对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弥补了历史教师专业史不足的缺陷,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会更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一定会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历史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已经远不是传统历史学科知识,范围涉及政治、物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各学科,甚至超出了大学通史课的范畴。笔者所知,现在的大学通史课也很少涉及理论物理的历史发展过程。高中历史增添这样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旨在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课堂正好让教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最好的注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评价强调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务所限,难以从第三方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反映及表现,因而,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往往也是以平时作业的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相似,并不能显示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当教师完全站在课堂的外围来观察参与教学的所有同学时,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角度。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反映以及他们的表现都一览无余地收归我们的视野。这种视野与我们平时站在讲台上的观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全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课程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一试。
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局限性
当然,新的尝试必然也会有些不足。第一,它所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历史必修Ⅲ的专业史部分(第七、八单元)可以适当采用此种方式,而对于传统的历史专题课,教师讲授应该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学生备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对于九门学科同时学习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尝试只能是很少的一次经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应该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在内心深处能够接受它,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践之。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不一样的,仅就“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和“19世纪音乐的发展变化”,我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其他地区可能就不行。但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学的知识,教师加以引导和开发,实验一两次学生课堂,还是有可行性的。以上仅为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原文载于“南京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博客”,本刊文字整理。
[责任编辑:王公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