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很多时候落在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上,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中景的描写以及作者写景的意图,它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何关系,弄清这一关系,加上相关的艺术手法,很多诗词的解读将变得轻松。总得来说,有两大关系: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关键词:诗词鉴赏;景与情;正衬;反衬;以乐写哀
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是由教师硬塞给他们的理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重点,而没能进入诗词审美的境界。对此,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感悟的空间,教他们怎样从古典诗词里找到美,品到情,而非仅仅根据教参人云亦云。而指导学生品味诗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抓住诗词里的景的描写以及情的抒发,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二端",将二者关系把握住了,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自我感受,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那么古典诗词里的景与情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就此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景正衬情
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景物)的特点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融合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两个方面: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顾名思义,乐景即是一切快乐的,融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的景象,哀情就是一切愁苦的,凄凉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离不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赏析诗词里的景的特征,自然能明晰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本身。例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鉴赏这首诗歌,可以给学生设置三个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可以通过诗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春景,诗中写了西湖边的山,亭,莺,燕,花,草,绿杨,沙堤。而通过修饰性的"早""新"等词可以看出这是早春景色:倒影白云平静如镜的湖面,争着飞向向阳树木的黄莺,衔泥筑巢的飞燕,色彩斑斓的春花,刚没过马蹄浅浅碧绿的春草,岸边的绿杨以及迷人的白沙堤,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这些景色,呈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的特点,一派春色喜人、生意盎然,这无疑是美好的景色可以统称为乐景,而作者饱览湖光山色,心旷神怡,陶然沉醉其中更是可以通过诗中的"最爱"一词可以看出,这样鉴赏下来,学生自然可以品味出作者抒发的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很显然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便是以乐景写乐情。
古诗词里以哀景写哀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通往权贵之门乌衣巷必经的朱雀桥曾经繁华喧腾,车水马龙,如今却已经冷落荒凉得长满了野草花,夕阳中的乌衣巷口满目凄凉。晋代王谢两大家的堂前燕,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首诗首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夕阳斜照下苍凉的图景,乌衣巷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居区,而今已经长满野草,衰败之意自然产生,末二句诗人将盛衰之感寄托在飞燕的去向上,作者抓住燕子爱栖旧巢的特点,暗示出王谢之堂已成为寻常百姓家,这一今昔对比饱含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很显然是将叹惋的心情寄寓在杂草丛生,夕阳斜照的荒凉景色中,哀叹之情与哀婉之景相得益彰。
二、景反衬情
这一手法包含两种类型即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就是以悲伤肃杀凄凉的景色来反衬内心的快乐之情,或者以美好和谐融洽的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哀伤凄凉的心情。古典诗词里以乐写哀比较常见。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曾经这样评价这一手法的妙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他对《诗经·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的经典评价。说的是征人回想当年从军离乡之时,正值杨柳青青、柔条依依、春光明媚、景色优美之际。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倘若能与亲人团聚,共沐温煦祥和的春光,那该有多好啊!可是,他却不得不离别亲人,远戍边疆,也许这一别之后将会永无相见之日。当此际,征人与亲友似乎都已沉浸在依依难舍的悲伤之中,却是春光明媚之时。景色愈美却愈能反衬出征人悲哀的别情,可见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哀者更哀,后两句他认为经历战乱后,得以生还归来不可谓不快慰,而此时却是肃杀的冬天,以哀景写乐情,更加能表现主人公历经艰险归来的喜悦之情。
以乐写哀的手法在古诗词里尤为多见,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赏心悦目之景衬国破家亡之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以春色悦目鹂音悦耳衬英雄无处之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清新明丽之景衬依依难舍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以和谐优美的田园美景衬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痛……
古典诗词的鉴赏抓住情景二端,明晰二者关系,我们会在美的诗句里找到情感的共鸣,关于景情二者是正衬还是反衬的关系,我们可以由杜甫的同题诗《绝句二首》来看会更直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之时,相比较他颠沛流离的一生,这是他生命中相对安宁的时期,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明净美好的春景:春日暖阳普照,浣花溪边视线所及处一片明丽,温柔的春风拂面而来,带着花草沁人的芬芳,令人沉沉欲醉,春暖花开的时节,泥土松软,那新归的飞燕,繁忙的衔泥筑巢,看那溪边的沙洲之上,那成双的鸳鸯安然静睡。诗人将自己暂居草堂安然闲适的心情以及对盎然如斯的春景满腔热爱的情感融入到这美妙的融融春光中去,以欣欣向荣的乐景写快乐悠闲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首两句以明丽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妍,生机勃勃的春日丽景图:碧绿如琉璃的江水之上,有洁白翎羽的飞鸟斜斜掠过,两岸的青山苍翠欲滴,那山间的繁花绽放最美的姿态,火红的色泽仿佛要燃烧起来似的。江水的碧绿,飞鸟的洁白,青山的苍翠,繁花的火红色彩对比鲜明,画面充满了明净而热烈的气息,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却在后两句宕开一笔:春天眼看着又过去了,到底哪一天才是回乡的归期?盎然美景面前,涌上诗人心间却是一年春已过,归期总渺渺的漂泊在外的无限感伤。
两首诗同样写明媚春景,不同点在于这首诗借融融春景反衬悲凉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抒哀情,诗人没有直言乡思之切,而是将满腔的思归情怀寄寓于优美如画的春景中,景色再美非吾乡,对于每个羁旅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怅惘不已的事情,春光愈美痛楚愈深,以乐写哀,感人至深。
总之,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不管是正衬还是反衬,景的描写多为情服务,因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分析景的特征与抒情主人公情感之间的关系,学生必定会产生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得以进入诗词审美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诗词鉴赏;景与情;正衬;反衬;以乐写哀
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是由教师硬塞给他们的理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重点,而没能进入诗词审美的境界。对此,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感悟的空间,教他们怎样从古典诗词里找到美,品到情,而非仅仅根据教参人云亦云。而指导学生品味诗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抓住诗词里的景的描写以及情的抒发,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二端",将二者关系把握住了,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自我感受,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那么古典诗词里的景与情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就此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景正衬情
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景物)的特点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融合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两个方面: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顾名思义,乐景即是一切快乐的,融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的景象,哀情就是一切愁苦的,凄凉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离不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赏析诗词里的景的特征,自然能明晰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本身。例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鉴赏这首诗歌,可以给学生设置三个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可以通过诗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春景,诗中写了西湖边的山,亭,莺,燕,花,草,绿杨,沙堤。而通过修饰性的"早""新"等词可以看出这是早春景色:倒影白云平静如镜的湖面,争着飞向向阳树木的黄莺,衔泥筑巢的飞燕,色彩斑斓的春花,刚没过马蹄浅浅碧绿的春草,岸边的绿杨以及迷人的白沙堤,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这些景色,呈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的特点,一派春色喜人、生意盎然,这无疑是美好的景色可以统称为乐景,而作者饱览湖光山色,心旷神怡,陶然沉醉其中更是可以通过诗中的"最爱"一词可以看出,这样鉴赏下来,学生自然可以品味出作者抒发的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很显然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便是以乐景写乐情。
古诗词里以哀景写哀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通往权贵之门乌衣巷必经的朱雀桥曾经繁华喧腾,车水马龙,如今却已经冷落荒凉得长满了野草花,夕阳中的乌衣巷口满目凄凉。晋代王谢两大家的堂前燕,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首诗首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夕阳斜照下苍凉的图景,乌衣巷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居区,而今已经长满野草,衰败之意自然产生,末二句诗人将盛衰之感寄托在飞燕的去向上,作者抓住燕子爱栖旧巢的特点,暗示出王谢之堂已成为寻常百姓家,这一今昔对比饱含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很显然是将叹惋的心情寄寓在杂草丛生,夕阳斜照的荒凉景色中,哀叹之情与哀婉之景相得益彰。
二、景反衬情
这一手法包含两种类型即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就是以悲伤肃杀凄凉的景色来反衬内心的快乐之情,或者以美好和谐融洽的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哀伤凄凉的心情。古典诗词里以乐写哀比较常见。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曾经这样评价这一手法的妙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他对《诗经·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的经典评价。说的是征人回想当年从军离乡之时,正值杨柳青青、柔条依依、春光明媚、景色优美之际。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倘若能与亲人团聚,共沐温煦祥和的春光,那该有多好啊!可是,他却不得不离别亲人,远戍边疆,也许这一别之后将会永无相见之日。当此际,征人与亲友似乎都已沉浸在依依难舍的悲伤之中,却是春光明媚之时。景色愈美却愈能反衬出征人悲哀的别情,可见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哀者更哀,后两句他认为经历战乱后,得以生还归来不可谓不快慰,而此时却是肃杀的冬天,以哀景写乐情,更加能表现主人公历经艰险归来的喜悦之情。
以乐写哀的手法在古诗词里尤为多见,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赏心悦目之景衬国破家亡之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以春色悦目鹂音悦耳衬英雄无处之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清新明丽之景衬依依难舍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以和谐优美的田园美景衬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痛……
古典诗词的鉴赏抓住情景二端,明晰二者关系,我们会在美的诗句里找到情感的共鸣,关于景情二者是正衬还是反衬的关系,我们可以由杜甫的同题诗《绝句二首》来看会更直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之时,相比较他颠沛流离的一生,这是他生命中相对安宁的时期,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明净美好的春景:春日暖阳普照,浣花溪边视线所及处一片明丽,温柔的春风拂面而来,带着花草沁人的芬芳,令人沉沉欲醉,春暖花开的时节,泥土松软,那新归的飞燕,繁忙的衔泥筑巢,看那溪边的沙洲之上,那成双的鸳鸯安然静睡。诗人将自己暂居草堂安然闲适的心情以及对盎然如斯的春景满腔热爱的情感融入到这美妙的融融春光中去,以欣欣向荣的乐景写快乐悠闲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首两句以明丽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妍,生机勃勃的春日丽景图:碧绿如琉璃的江水之上,有洁白翎羽的飞鸟斜斜掠过,两岸的青山苍翠欲滴,那山间的繁花绽放最美的姿态,火红的色泽仿佛要燃烧起来似的。江水的碧绿,飞鸟的洁白,青山的苍翠,繁花的火红色彩对比鲜明,画面充满了明净而热烈的气息,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却在后两句宕开一笔:春天眼看着又过去了,到底哪一天才是回乡的归期?盎然美景面前,涌上诗人心间却是一年春已过,归期总渺渺的漂泊在外的无限感伤。
两首诗同样写明媚春景,不同点在于这首诗借融融春景反衬悲凉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抒哀情,诗人没有直言乡思之切,而是将满腔的思归情怀寄寓于优美如画的春景中,景色再美非吾乡,对于每个羁旅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怅惘不已的事情,春光愈美痛楚愈深,以乐写哀,感人至深。
总之,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不管是正衬还是反衬,景的描写多为情服务,因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分析景的特征与抒情主人公情感之间的关系,学生必定会产生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得以进入诗词审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