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说明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教师在教法设计时,需要有统筹整合意识,综合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接受实际,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感性学习,并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感性学习认知。学生学习认知构建有自身规律,教师尊重学生成长原则展开教学推进,可以为说明文教学探索崭新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 感性探索
小学说明文内容不是很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只注意对文意进行梳理,对学生感性认知缺少重视,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小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推进,促使学生进行情感诵读、直观解读、想象品读,都能够为学生创设感性认知构建条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文教学尤为如此,教师要在求变之中获得教学契机,赢得教学主动权。
一、情感诵读,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说明文教学时,教师不能设计文体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专业术语都不可以出现,不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压力。说明文教学启动后,教师有意识强化学生诵读训练,其教学意图是比較鲜明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文本阅读的最有力诠释。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梳理文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教材内容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语言规范性更高,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自然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感性认知。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这篇说明文语言灵动,描写色彩浓重,非常适合展开诵读训练。教师先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说说老师诵读有什么特点,特别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如果找不到缺点,学生要自行诵读一遍。面对教师苛刻要求,学生开始了认真思考,并自觉展开评价,对教师表现给出客观点评。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范读音频材料,学生听得更真切,并顺利进入仿读学习。在学生仿读过程中,教师不时给出诵读指导:作者对泉城非常熟悉,特别对济南的泉水情有独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对泉城的热爱之情。诵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怀,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很快就找到了诵读感觉,学习表现非常突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诵读比赛活动,将课堂教学气氛充分激活。学生诵读学习进入佳境之中,感性认知逐渐成形。
教师为学生示范诵读,要求学生给出辩证性评价,并对学生诵读训练给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诵读学习认知基础。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科素养明显提升。
二、直观解读,梳理文本基本内容
说明文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展开认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为文本解读提供直观展示手段。学生在多种直观信息冲击下会顺利理顺文本内容,自然建立阅读认知体系。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个性解读文本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集体互动式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分析,以便形成崭新学习感知体验。
《九寨沟》这篇课文对著名景点九寨沟进行详细介绍,将主要景色特点进行一一展示,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先让学生自行展开阅读学习,梳理文本内容要义,然后为学生布设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集体互动式阅读讨论,解决相关阅读思考问题。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和布设展开文本解读学习,课堂互动气氛热烈起来,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利用图片展示方式,引导学生讲述九寨沟相关特色景点,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学生以肯定评价,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有学生介绍:九寨沟森林很多,到处是参天的大树,森林里还有一些珍稀的动物出没,给这片森林带来更多神秘色彩。也有学生说:九寨沟的雪山最为著名,一年有四季的雪山景色,给九寨沟增色不少。
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九寨沟景色特点把握很准确。说明文教学时,教师没有提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对说明语言解读给出了更多指导和提示。学生从说明语言展开推敲分析,逐渐建立了阅读感知。
三、想象品读,塑造文本认知体系
小学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处于活跃期,特别是形象思维更为敏感,教师以文本为教学设计基础,发动学生展开多重想象,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感知会更鲜活。教师不妨给出学生想象规划清晰路线,或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启动力量,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分析、展望、归结中形成学习认知能力。
《田园诗情》介绍了荷兰牧场情景,给读者展示异国风情画卷。在教学发动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面对图片介绍荷兰的自然景色特点。学生凭借想象力展开解读,自然会遇到思维瓶颈问题,很容易出现卡顿现象。教师让其他学生继续给出补充介绍,文本解读呈现“接龙”形状,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文本展示环节之中。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不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建立有形联想,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起来。经过学生多重合作互动,终于圆满完成文本解读任务,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非常深刻。
教师为学生布设“接龙”式解读任务,给更多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学生在多重互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感知是鲜活的。因为学生都没有去过荷兰,只是通过阅读文本是不能形成全面学习认知的,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荷兰自然风光展开更多联想处理,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感知文本机会,其教学调度效果显著。
小学说明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需要成功调动学生感性学习思维。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诵读、直观解读、想象品读学习,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崭新动力,激活学生发散学习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贞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感性探索【J】.亚太教育,2015(10)
【2】王学英.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 感性探索
小学说明文内容不是很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只注意对文意进行梳理,对学生感性认知缺少重视,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小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推进,促使学生进行情感诵读、直观解读、想象品读,都能够为学生创设感性认知构建条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文教学尤为如此,教师要在求变之中获得教学契机,赢得教学主动权。
一、情感诵读,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说明文教学时,教师不能设计文体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专业术语都不可以出现,不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压力。说明文教学启动后,教师有意识强化学生诵读训练,其教学意图是比較鲜明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文本阅读的最有力诠释。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梳理文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教材内容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语言规范性更高,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自然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感性认知。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这篇说明文语言灵动,描写色彩浓重,非常适合展开诵读训练。教师先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说说老师诵读有什么特点,特别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如果找不到缺点,学生要自行诵读一遍。面对教师苛刻要求,学生开始了认真思考,并自觉展开评价,对教师表现给出客观点评。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范读音频材料,学生听得更真切,并顺利进入仿读学习。在学生仿读过程中,教师不时给出诵读指导:作者对泉城非常熟悉,特别对济南的泉水情有独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对泉城的热爱之情。诵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怀,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很快就找到了诵读感觉,学习表现非常突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诵读比赛活动,将课堂教学气氛充分激活。学生诵读学习进入佳境之中,感性认知逐渐成形。
教师为学生示范诵读,要求学生给出辩证性评价,并对学生诵读训练给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诵读学习认知基础。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科素养明显提升。
二、直观解读,梳理文本基本内容
说明文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展开认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为文本解读提供直观展示手段。学生在多种直观信息冲击下会顺利理顺文本内容,自然建立阅读认知体系。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个性解读文本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集体互动式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分析,以便形成崭新学习感知体验。
《九寨沟》这篇课文对著名景点九寨沟进行详细介绍,将主要景色特点进行一一展示,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先让学生自行展开阅读学习,梳理文本内容要义,然后为学生布设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集体互动式阅读讨论,解决相关阅读思考问题。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和布设展开文本解读学习,课堂互动气氛热烈起来,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利用图片展示方式,引导学生讲述九寨沟相关特色景点,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学生以肯定评价,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有学生介绍:九寨沟森林很多,到处是参天的大树,森林里还有一些珍稀的动物出没,给这片森林带来更多神秘色彩。也有学生说:九寨沟的雪山最为著名,一年有四季的雪山景色,给九寨沟增色不少。
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九寨沟景色特点把握很准确。说明文教学时,教师没有提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对说明语言解读给出了更多指导和提示。学生从说明语言展开推敲分析,逐渐建立了阅读感知。
三、想象品读,塑造文本认知体系
小学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处于活跃期,特别是形象思维更为敏感,教师以文本为教学设计基础,发动学生展开多重想象,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感知会更鲜活。教师不妨给出学生想象规划清晰路线,或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启动力量,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分析、展望、归结中形成学习认知能力。
《田园诗情》介绍了荷兰牧场情景,给读者展示异国风情画卷。在教学发动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面对图片介绍荷兰的自然景色特点。学生凭借想象力展开解读,自然会遇到思维瓶颈问题,很容易出现卡顿现象。教师让其他学生继续给出补充介绍,文本解读呈现“接龙”形状,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文本展示环节之中。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不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建立有形联想,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起来。经过学生多重合作互动,终于圆满完成文本解读任务,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非常深刻。
教师为学生布设“接龙”式解读任务,给更多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学生在多重互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感知是鲜活的。因为学生都没有去过荷兰,只是通过阅读文本是不能形成全面学习认知的,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荷兰自然风光展开更多联想处理,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感知文本机会,其教学调度效果显著。
小学说明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需要成功调动学生感性学习思维。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诵读、直观解读、想象品读学习,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崭新动力,激活学生发散学习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贞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感性探索【J】.亚太教育,2015(10)
【2】王学英.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