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命树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公元四五世纪之交的文化精英,其平生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一)北方中原地区沦陷于胡人之手;(二)外来文化——佛教逐渐昌盛;(三)晋宋易代的历史变迁。前两方面的问题,他在作品中没有什么反映,即使是在刘裕北伐一路高奏凯歌之际,他似乎也漠不关心中原的情况,因此,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类诗句,就绝不会出现在陶渊明的笔下;而在陶渊明的时代,庐山佛教已经极为昌盛了,他就生活在庐山脚下,对寺院的钟声竟如充耳不闻,对佛教没有任何描述;真正对陶渊明发生影响的,乃是晋宋易代的历史变迁,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先后有两位晋朝的皇帝被害,就是晋安帝和晋恭帝。为此,他创作了晦涩的《述酒》诗,以揭露刘宋的篡弑之恶。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淡出了政治旋涡的陶渊明更喜欢亲近自然,皈依田园,于是田园诗成为诗人笔下最为美丽的文学景观。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很容易见到摇曳的树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榆、柳、桃、李、桑,一连五种树,构成了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而在冬日的风雪中,梅树和柳树则交映于庭中: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蜡日》)为诗人的栖居增添了华美的色彩。堂前的桃、李、梅,就是诗人所说的“庭柯”: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
  翩翩的飞鸟,如同自由的诗人,而鸟的鸣唱,也如同诗人的歌吟。《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欣有托”,是鸟的欢喜,“爱吾庐”,是诗人的热爱。诗人推己及物,以人的眼光发现了鸟的欢乐,从而书写了自己的极欢极乐。《与子俨等疏》:“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这正是诗人的自叙。
  在陶渊明的文学世界中,松树、桃树和柳树占据了最为突出的位置。我们看陶诗中的松树: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拟古》其五)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茲。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其六)
  这里描写的也是青松,“凝霜殄异类”与“年年见霜雪”可以互证。而芳菊与青松的意象组合,尤可见诗人之精神: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由此,松菊的意象深度融入了中国诗史。陶渊明《杂诗》其十二描绘了一株幼松的动人形象:
  袅袅松摽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郑玄笺注:“婉娈之童子,少自修饰。”本诗描写悬崖上的一株幼松,青葱美好,宛如柔美的童子,其年龄尚幼,故枝条虽高,却不可倚靠,但是,它如同孝子,色养事亲,其心灵是非常美好的。诗人以松拟人,构思非常新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方宅”附近的东园里有一株挺拔的青松: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大概这株青松在东园中处于较低的位置,所以平时被其他草木所淹没,如同左思《咏诗史》所言:“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而一旦霜雪骤降,则众草荒芜,青松的枝条便卓然在目了。“连林”二句的表达,乃是一种富有哲理的发现,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发现源于诗人与青松的契合。这株孤独的青松,象征着诗人傲岸不屈的人格,深深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停云》)
  “东园之树”就是指那株青松而言。《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一只失群的鸟日暮独飞,最后偶然发现了这株孤松,因而栖居其上,获得了青松的荫蔽。诗言志,鸟显然是诗人的象征。我们读《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一诗: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与“临流别友生”“中宵尚孤征”表达的意义如出一辙,而“托身已得所”,也就是“投冠旋旧墟”云云的意思。同时,东园的孤松之下,也是诗人与好友们聚会的场所。《饮酒》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赏我趣”三字,尤见诗人的深心和雅意尽数寄托在这株青松之上。
  至于桃花源的世界,则纯然是桃花构成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借助桃花林,诗人构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衣食丰足,人人平等的理想国。
  但是,携带着桃源梦,最后陪伴诗人的却是白杨树: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在中古时代如泣如诉的挽歌之音中,伟大诗人陶渊明于迟暮之年、属纩之际,唱出了迥出流俗的挽歌。他自觉身体之衰微,如西山残照、秋圃荒树,于是借挽歌自叙其人生观。其《与子书》云:“天地赋命,有往必终,自古贤圣,谁能独免。”《挽歌诗》其一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基于对生命的这种认识和体察,陶渊明创作了这组挽歌。“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旧约·传道书》第九章)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九原不可作,白骨生苍苔,通常被挽歌诗的作者们视为生命的不幸;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将这种不幸说得自自在在,不落哀境,若非对人生、对宇宙大彻大悟,生平有定力定识,岂能如此!在荒草茫茫、白杨萧萧的肃杀氛围中,诗人以逝者的眼光审视着自己死亡后的状态、自己的葬礼以及亲朋好友在葬礼上的悲伤和举止。这种写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大创举,与现代个别作家不谋而合。如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荣获诺奖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其第一句就是:“如今我是一具尸体,一具躺在井底的尸体。”“我”,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十六世纪在伊斯坦布尔被谋杀的一位画家。这部诡异的小说的叙事从这位画家的尸体的独白开始,逐渐描绘出了奥斯曼帝国艺术、宗教、日常生活的整体历史。陶渊明的这种现代性的创作意识从何而来?这就是《拟挽歌辞》留给我们的诗学之谜。
  传说老子李耳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佛祖释迦摩尼则悟道于菩提树下,而诗人陶渊明,或许是悟道于柳树之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宋书·陶潜传》),这就是陶渊明的风采。“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之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70页]原来,李白也有一个五柳梦啊!
  无论是松、桃、榆、李,还是梅、桑、柳、杨,都是陶渊明的生命树。
其他文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质疑,也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愿问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质疑。以小组为单位
期刊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关键词】和谐 互动 平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教育更是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构建和谐、愉悦、宽松的英语教学环境一直是我的目标。让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老师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而英语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相当重要。本论文将从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分析和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以供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老师参考。  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可理解性  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就是老师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当老师的语言输出不能为学
期刊
【摘 要】我们数学常态课堂要实施有效训练,就除了努力做到把数学当数学,把握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有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外,更要做到努力把儿童当儿童,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一、有效的训练要在“精”上求突破,追求意图明确,重质轻量。二、有效的训练要在“变”上做文章,追求因人施教,针对性强。三、有效的训练要在“趣”上勤探索,追求形式多样,富有弹性。四、有效的训练要在“实”上下功夫,追求化静为动,形象具体
期刊
赵焕亭:孙老师,您好!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85 周年。您曾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时,出版了《鲁迅遗风录》。现在重读这部著作,仍然感到鲁迅精神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感受到您写作的独特风格。这里,就该著涉及的一些问题求教于您。我在“搜狐文化”上看到过陈波对您的访谈录《评论家孙郁:我羡慕但当不了时代写作的叛徒》。在这篇访谈录里,您谈到,做文学评论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说人家不好,这样容易得罪人,自己曾
期刊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渠道也是在课堂教学,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及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用、高效的学法指导是重点当中的重点,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谈。  一、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  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在读书上,指导学生做到(1)例题要重读:教材中的例题,是学习如何运用概念定理公式最一般的示范。阅读时要作为重点。读时要边看边想
期刊
【摘 要】西方音乐在20世纪呈现出多元化的纷繁局面,20世纪是一个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年代,音乐的创新在这个时期得以充分的体现。对比前几个世纪的音乐,20世纪音乐的变化空前剧烈,常常使人感到意外、惊讶。回顾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表现的快速变化和标新立异成为20世纪的一种特有现象,各种流派和主义纷纷登场,更替频繁。  【关键词】20世纪 音乐 创新 作曲家 传统 新作品  相对于1
期刊
一、教学内容  《船工号子》选自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简谱)第五单元《劳动的歌》中的欣赏曲目。  二、教材分析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产生并运用于劳动,基本特征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种劳动方式及其具体过程。号子的音乐常常是极精致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同时具有粗犷奔放 ,热情豪迈,坚毅质朴,节奏鲜明,动力感强,音乐材料多重复使用,富有号召力和鼓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是适合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文化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文化课“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学习资源丰富,能激发学生潜能,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文化课 五环四步 教学 效果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逐步走出了新旧教材的过渡期。面对新课程,新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目前,重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