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擅用形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数学课堂“概念-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数学教师也因此感到困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数学课堂恢复活力的关键。实践证明,“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笔者就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及其办法,作粗浅的探讨。
一、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必要性
首先,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其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数字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
首先,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真正领会“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的道理,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例如,小学低年级经常在教学中用到分苹果,比身高、体重,比大小、多少等问题,学生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必须带着数学问题去联系生活,甚至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带来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训练材料必须尽可能来自生活,借助外在动作、技能、典型生活事例作基础。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老虎外婆分馅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计安排一个平分东西的游戏,引导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激发学生学习新数(分数)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其思维能力,达到能力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数字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生活经验经过梳理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单运算,使学生思路开阔,加强了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与在学习数学中学会生活相得益彰。
再次,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如在教学“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设法统计全校共有多少人?”学生便会活跃起来了,有的会说去问各班班主任然后将各班级人数相加,有的说直接去问教导主任,有的则说设法去查校长办公室的电脑,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去实践,不仅增强了学习欲望,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较大的锻炼。再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了解产品数量,深入公园了解游客划船次数,深入商场了解商品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题目时,学生倍感亲切,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用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办事和生活的技能。
总之,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多找机会让学生亲历亲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在学数学中学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海市蜃楼般虚无飘渺的,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增强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责编 钟园娴)
一、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必要性
首先,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其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数字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
首先,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真正领会“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的道理,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例如,小学低年级经常在教学中用到分苹果,比身高、体重,比大小、多少等问题,学生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必须带着数学问题去联系生活,甚至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带来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训练材料必须尽可能来自生活,借助外在动作、技能、典型生活事例作基础。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老虎外婆分馅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计安排一个平分东西的游戏,引导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激发学生学习新数(分数)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其思维能力,达到能力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数字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生活经验经过梳理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单运算,使学生思路开阔,加强了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与在学习数学中学会生活相得益彰。
再次,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如在教学“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设法统计全校共有多少人?”学生便会活跃起来了,有的会说去问各班班主任然后将各班级人数相加,有的说直接去问教导主任,有的则说设法去查校长办公室的电脑,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去实践,不仅增强了学习欲望,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较大的锻炼。再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了解产品数量,深入公园了解游客划船次数,深入商场了解商品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题目时,学生倍感亲切,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用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办事和生活的技能。
总之,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多找机会让学生亲历亲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在学数学中学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海市蜃楼般虚无飘渺的,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增强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责编 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