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盐助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多孔Co3O4粉体,并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辅助盐合成的Co3O4粉体分别在500、600和700℃进行热处理,研究其微观形貌、结构和磁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中引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起到发泡和细化晶粒的作用,热处理对Co3O4粉体的形貌、结构及磁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在n(Co(NO3)2·6H2O):n(SDS)=1:0.075时合成的Co3O4粉体经700℃热处理后得到了高纯度、空间网状结构好、平均晶粒尺寸为100 nm的纳米晶Co3O4粉体.经500、600及7
【机 构】
:
兰州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盐助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多孔Co3O4粉体,并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辅助盐合成的Co3O4粉体分别在500、600和700℃进行热处理,研究其微观形貌、结构和磁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中引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起到发泡和细化晶粒的作用,热处理对Co3O4粉体的形貌、结构及磁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在n(Co(NO3)2·6H2O):n(SDS)=1:0.075时合成的Co3O4粉体经700℃热处理后得到了高纯度、空间网状结构好、平均晶粒尺寸为100 nm的纳米晶Co3O4粉体.经500、600及700℃热处理后Co3O4粉体的矫顽力和剩磁逐渐增大,其中700℃热处理后粉体的矫顽力和剩磁最大,矫顽力为316.8 Oe,剩磁为31.5×10-3 emu/g.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磁场成型技术制备高取向度、高剩磁比的BaFe12O19六角铁氧体;研究助烧剂对BaFe12O19六角铁氧体剩磁比、矫顽力、气孔率及铁磁共振线宽的影响;通过铁磁共振线宽测试,分析各向异性致宽、气孔致宽对铁磁共振线宽的贡献.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最优剩磁比为0.87,铁磁共振线宽为220 Oe.分析结果表明,铁磁共振线宽主要来源于气孔致宽,且磁场成型技术和助烧剂都有利于降低材料的铁磁共振线宽.
采用球磨法制备了CeF3改性2LiNH2-MgH2-0.1LiBH4复合储氢材料(以下简称LiMgBNH材料),对其吸放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LiMgBNH中添加6 wt%的CeF3后样品起始放氢温度约为110℃,比原始样品降低了约10℃.CeF3改性的样品在放氢过程中,出现了3个放氢峰,其中第一个放氢峰的峰值温度比未添加CeF3样品降低了约23℃,并且在140℃下CeF3改性的样品线性放氢区域的放氢速度约为原始样品的3.1倍.在温度低于180℃时,CeF3对LiMgBNH材料放氢性能的改善作用显
采用选择性印制活化液-化学镀工艺制备了区域金属化的无纺布,借助热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化学镀温度和时间对镀层结构和无纺布电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能吸附印制在其表面的银离子,形成活性位点中心催化选择性化学镀反应,化学镀铜的活化能Ea为23.37 kJ/mol.镀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耐弯折特性和导电特性,镀层的附着力达到5B.当化学镀温度由40℃增加到80℃时,镀层沉积量由1.38 g/g增加到4.89 g/g,无纺布表面电阻率由2183Ω·cm降
采用电化学方法(电化学阻抗和动电位极化)并配合浸泡失重法以及一系列表征,研究了常温下碳钢基体与CO2-Cl-的界面反应,以及加入HCO3-介质后CO2-Cl--HCO3-体系中HCO3-介质对碳钢表面的成膜.结果 表明,CO2介质的加入使碳钢基体的溶解速率显著提高但是对Cl-浓度的影响较小;添加高浓度的Cl-反而抑制CO2的溶解而使基体的腐蚀速率略微降低;在CO2+Cl-+HCO3-体系中加入微量的HCO3-后碳钢表面成膜不明显,疏松的腐蚀产物不能抑制碳钢基体的进一步溶解;浓度过高的HCO3-使FeCO3
Si负极材料理论容量高,但其电子电导率低和脱嵌锂过程体积变化大易粉化,使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以及高性能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本高,这均妨碍了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以太阳能电池硅片切割废料Si粉和TiN粉为原材料,采用低成本的活性气体机械球磨法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Si/TiN/TiSi2多相复合负极储锂材料.研究发现,Si在H2气氛球磨过程中与部分TiN发生反应,原位生成了纳米尺度的TiSi2,TiN和新形成的TiSi2弥散于亚微米尺度的Si基体中.Si/TiN/TiSi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
通过生物模板(L-赖氨酸)辅助水热法制得微球状BiOBr,探究L-赖氨酸的加入量对BiOBr形貌及其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全自动多功能气体吸附仪、紫外可见漫反射谱以及电化学工作站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并提出了BiOBr微球的形成机理和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L-赖氨酸的加入量对BiOBr的微观形貌、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均有显著影响.当前驱体溶液中n(BiOBr)/n(L-赖氨酸)的摩尔比为1:1时,BiOBr微球的尺寸缩小至300 nm,最大吸收波长提升至445 n
本研究通过流变相反应-热解法制备了碳包覆钒酸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XRD、T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材料微观组织呈不规则的短圆柱形和球形,其直径分布在30~50 nm之间,短圆柱形颗粒长度在200 nm左右.在充放电电压为3.0 V到0.02 V范围内,当充放电电流为0.1 A/g时,钒酸锰负极材料首次可逆充电容量为876 mAh/g,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可逆充电容量为843 mAh/g;以2.0 A/g的大电流充放电时,可逆充电容量仍然保持在334 mAh/g左右,表现出较优
以水热沉积法在介孔SBA-15上固载TiO2纳米粒子制得光催化剂TiO2@SBA-15,探讨了TiO2负载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以包括N2吸附-脱附、紫外漫反射光谱(DRS)等手段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负载量的锐钛矿晶型TiO2纳米粒子可均匀分散在载体SBA-15上,N2吸附-脱附进一步表明载体介孔结构得以保持.适宜TiO2负载量的催化剂20 mg紫外光照25 min可将100 mL的10 mg·L-1亚甲基蓝降解完全.“,”TiO2 @SBA-15 photocatalys
以SiC超细粉末为原料,Al粉、B粉和碳黑为烧结助剂,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SiC陶瓷,重点研究了烧结助剂含量(4~13 wt%)对SiC陶瓷物相组成、致密度、断面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除SiC主晶相外,X射线衍射图还显示了Al8B4C7相的存在;当烧结助剂的含量从4 wt%增至13 wt%时,扫描电镜照片显示陶瓷断面形貌从疏松结构变成致密结构,存在晶粒拔出现象;陶瓷力学性能随着烧结助剂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烧结助剂含量为10 wt%时,SiC陶瓷的力学性能达到最高,抗弯强度为518.1 MPa,断裂
研究了拉拔及镀锌过程中珠光体钢丝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强化机理和镀锌过程渗碳体的球化机理.研究表明:初始高碳盘条中珠光体片层随机排列,存在强度较弱的纤维织构;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在拉拔过程中协同变形,随着拉拔应变量的增加,随机取向的珠光体片层通过偏转和扭折变形逐渐形成平行于拉拔方向的显微状组织,位错密度逐渐增高,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片层间距逐渐减小,晶粒尺寸减小形成细晶强化效应,随着拉拔过程织构强度逐步增强,钢丝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显微硬度均快速上升;与拉拔钢丝相比,镀锌钢丝渗碳体部分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