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基层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当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作用发挥到最好。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69-02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产生的背景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衡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构性失业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城市就业、高端就业更是越来越困难。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域之间及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自然就会考虑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选择,经济上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就业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大量集中在这些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大量过剩。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的状况,同时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二)高等教育发展过快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却仅用了五年。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需要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相对落后,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总容量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
(三)基层的落后现状对于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基层相对来讲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要么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么受思想不解放的约束,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障碍。另外,教育文化的落后也使得这些地区人们容易因循守旧,整体素质较低,不利于国家政策方针和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正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基层才急需有文化,有素质,有干劲的广大大学生去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给基层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基层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内容
(一)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
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有八个优惠政策,从生活补贴、个人档案、办理落户手续以及服务满后的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进行了规定;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十六个方面提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制度规范和落实措施;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该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去基层就业的形式,对毕业生服务期间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和择业优惠措施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
(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其中涉及两项补贴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三)调节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于面向基层就业大学生,在户籍政策上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的困境
(一)基层吸引人才内在动力不足,渠道有限
基层单位吸引力不足。基层单位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待遇偏低。
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共青团实施服务西部计划和服务基层计划;二是对各级政府组织部门的选调生;三是人事部门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四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
(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就业
大学生求学不易,花费较高,故而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偏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希望将择业定位于大中城市,以享受较高收入和较好的环境,而基层单位地理位置一般偏远,交通、待遇、工资、条件等和城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大学生去基层的意愿不强。
(三)已有基层就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但是已有的各种鼓励政策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另外,地方在贯彻“从国家选调的‘三支一扶’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县、乡机关和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的精神没有得到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基层吸引力。
国家和政府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中要起主导作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生活环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单位吸引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
(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面对我国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广大基层人才奇缺的这一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基层工作阅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让毕业生意识到基层单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风险小,竞争压力小,很适合创业,而且在基层单位工作可以体味别样人生,丰富人生经历,还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等。
(三)建立政策长效机制,落实基层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二十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既解决他们今天的就业问题,又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保障。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情况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总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關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8.
[2]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
[3]赵珲.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8.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69-02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产生的背景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衡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构性失业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城市就业、高端就业更是越来越困难。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域之间及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自然就会考虑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选择,经济上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就业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大量集中在这些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大量过剩。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的状况,同时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二)高等教育发展过快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却仅用了五年。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需要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相对落后,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总容量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
(三)基层的落后现状对于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基层相对来讲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要么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么受思想不解放的约束,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障碍。另外,教育文化的落后也使得这些地区人们容易因循守旧,整体素质较低,不利于国家政策方针和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正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基层才急需有文化,有素质,有干劲的广大大学生去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给基层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基层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内容
(一)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
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有八个优惠政策,从生活补贴、个人档案、办理落户手续以及服务满后的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进行了规定;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十六个方面提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制度规范和落实措施;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该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去基层就业的形式,对毕业生服务期间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和择业优惠措施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
(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其中涉及两项补贴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三)调节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于面向基层就业大学生,在户籍政策上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的困境
(一)基层吸引人才内在动力不足,渠道有限
基层单位吸引力不足。基层单位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待遇偏低。
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共青团实施服务西部计划和服务基层计划;二是对各级政府组织部门的选调生;三是人事部门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四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
(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就业
大学生求学不易,花费较高,故而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偏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希望将择业定位于大中城市,以享受较高收入和较好的环境,而基层单位地理位置一般偏远,交通、待遇、工资、条件等和城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大学生去基层的意愿不强。
(三)已有基层就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但是已有的各种鼓励政策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另外,地方在贯彻“从国家选调的‘三支一扶’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县、乡机关和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的精神没有得到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基层吸引力。
国家和政府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中要起主导作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生活环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单位吸引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
(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面对我国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广大基层人才奇缺的这一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基层工作阅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让毕业生意识到基层单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风险小,竞争压力小,很适合创业,而且在基层单位工作可以体味别样人生,丰富人生经历,还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等。
(三)建立政策长效机制,落实基层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二十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既解决他们今天的就业问题,又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保障。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情况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总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關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8.
[2]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
[3]赵珲.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