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重视语、数课,爱好音、体、美课。当然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关。学生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对音、体、美学科的直接需要;也由于要参加升学考试而引起对语、数课的重视。那么,怎样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不自觉的间接需要转化为直接需要,从而激发其道德感情、强化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呢?本文认为教师必须在吃透大纲、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06
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重视语、数课,爱好音、体、美课。当然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关。学生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对音、体、美学科的直接需要;也由于要参加升学考试而引起对语、数课的重视。那么,怎样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不自觉的间接需要转化为直接需要,从而激发其道德感情、强化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呢?在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吃透大纲、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
一、精心构思,创设悬念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了必须排除某一个困难,或者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思维就会活跃,也会由此而激发求知欲。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的方法设置悬念。如在上五年级《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一课时,先联系四年级时所学的关于公民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假设事例让学生分析,然后提出问题:“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外,还有哪些行为属违法行为呢?将怎样受到法律的制裁呢?”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在上五年级《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一课时,开始就提问学生:“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你长大了想干什么?”通过讲解周总理勤奋学习的事迹后,接着又问:“周总理为什么从小就能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读书的目的?为什么崇高的理想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这些问题不是只看课本就能立即回答出来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思想。像这样一些延伸性或隐蔽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極思维。
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和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本质核心的问题,总结比较高层次的道德认识,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求异思维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畅思广想,使学生逐步养成多方面多层次思考问题、评价现象的习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上三年级《好邻居互相帮助》一课时,可准备一组邻居互相帮助情景的幻灯片,指导观察。如邻家的小孩病了;天下雨了,邻家门口晒了许多衣物,或一个小故事。同时,笔者还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英和小明本是好朋友,他们两家也是好邻居,但他们的妈妈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俩人互不理睬。这时,小英与小明该怎么办?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应该劝说各自的妈妈,小英、小明都到对方的妈妈那儿去,代表妈妈道歉。”还有的说:“如果我是小英,我就对妈妈说,小明妈妈原来怎样关心我和咱们家的事,妈妈应该主动去搞好团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辨析、比较,提高能力
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或对材料进行比较、讨论,使他们在辨析与争论中,增强求知欲,这是很有必要的。如在上《合理安排实践》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三张学生作息时间表:一张时间安排得合理,考虑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张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娱乐、劳动几乎没有;再一张是看电视、听广播、踢足球,活动多,学习时间少。笔者把三张作息时间表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比较、讨论,然后请大家谈这三张作息时间表,哪一张安排得最好?为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开头不但抓住了中心,揭示了课题,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笔者每上完新课后都会再安排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辨析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辨别分析问题的中心上来,从而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四、创设活动情境,深化道德情感
活动量是深化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思想品德的基础和源泉。为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围绕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自主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精心构思丰富、新颖的活动情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五年级《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二课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烈士诗歌朗颂的活动片断,让学生的思维转入另一情境,还组织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活动的片断,学生能倾吐自己的心声。课后几个学生自发向老山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慰问信。也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感人的场面,表达了自己的决心。针对学生中轻视普通劳动的现象,在上《平凡的劳动都是光荣的》一课后,召开一次“夸夸我的爸爸和妈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是光荣的,我们从小要热爱平凡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其他更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如表演接待教师、招待客人、尊重长辈、体贴父母等,还可以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场面,引导学生做文明小乘客、小顾客、小游客等,培养文明行为与习惯,增强道德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06
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重视语、数课,爱好音、体、美课。当然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关。学生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对音、体、美学科的直接需要;也由于要参加升学考试而引起对语、数课的重视。那么,怎样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不自觉的间接需要转化为直接需要,从而激发其道德感情、强化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呢?在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吃透大纲、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
一、精心构思,创设悬念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了必须排除某一个困难,或者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思维就会活跃,也会由此而激发求知欲。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的方法设置悬念。如在上五年级《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一课时,先联系四年级时所学的关于公民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假设事例让学生分析,然后提出问题:“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外,还有哪些行为属违法行为呢?将怎样受到法律的制裁呢?”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在上五年级《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一课时,开始就提问学生:“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你长大了想干什么?”通过讲解周总理勤奋学习的事迹后,接着又问:“周总理为什么从小就能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读书的目的?为什么崇高的理想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这些问题不是只看课本就能立即回答出来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思想。像这样一些延伸性或隐蔽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極思维。
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和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本质核心的问题,总结比较高层次的道德认识,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求异思维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畅思广想,使学生逐步养成多方面多层次思考问题、评价现象的习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上三年级《好邻居互相帮助》一课时,可准备一组邻居互相帮助情景的幻灯片,指导观察。如邻家的小孩病了;天下雨了,邻家门口晒了许多衣物,或一个小故事。同时,笔者还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英和小明本是好朋友,他们两家也是好邻居,但他们的妈妈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俩人互不理睬。这时,小英与小明该怎么办?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应该劝说各自的妈妈,小英、小明都到对方的妈妈那儿去,代表妈妈道歉。”还有的说:“如果我是小英,我就对妈妈说,小明妈妈原来怎样关心我和咱们家的事,妈妈应该主动去搞好团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辨析、比较,提高能力
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或对材料进行比较、讨论,使他们在辨析与争论中,增强求知欲,这是很有必要的。如在上《合理安排实践》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三张学生作息时间表:一张时间安排得合理,考虑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张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娱乐、劳动几乎没有;再一张是看电视、听广播、踢足球,活动多,学习时间少。笔者把三张作息时间表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比较、讨论,然后请大家谈这三张作息时间表,哪一张安排得最好?为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开头不但抓住了中心,揭示了课题,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笔者每上完新课后都会再安排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辨析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辨别分析问题的中心上来,从而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四、创设活动情境,深化道德情感
活动量是深化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思想品德的基础和源泉。为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围绕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自主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精心构思丰富、新颖的活动情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五年级《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二课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烈士诗歌朗颂的活动片断,让学生的思维转入另一情境,还组织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活动的片断,学生能倾吐自己的心声。课后几个学生自发向老山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慰问信。也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感人的场面,表达了自己的决心。针对学生中轻视普通劳动的现象,在上《平凡的劳动都是光荣的》一课后,召开一次“夸夸我的爸爸和妈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是光荣的,我们从小要热爱平凡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其他更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如表演接待教师、招待客人、尊重长辈、体贴父母等,还可以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场面,引导学生做文明小乘客、小顾客、小游客等,培养文明行为与习惯,增强道德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