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某一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并构成他二十几年来的全部学术兴趣的核心。[2]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很多,但多数都集中在教育领域,探讨学生及教师的学业和教学自我效能感状况,以及对学业成就和教学水平的影响。近年来,人们扩展了自我效能感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下面将对我国身心健康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予以综述。
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现状
1.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
佟月华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4];黄喜珊等人研究也发现,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5];申艳娥等通过对530名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6]。结果表明: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教师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预测作用,且它们可能分别对某种类型的应对方式更具重要性,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适应性应对方式;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增加有助于教师压力的缓解和适应性应对方式的采用;李育辉等人通过对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认为大量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高自我效能使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的应激事件,应对也更为有效[7]。
自我效能影响应对的作用机制在于,自我效能概念中包括一种广义的“激活成分”,它允许个体随机应变以完成任务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困难或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2.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
佟月华另一项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整体情感指数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8];余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9]。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3.自我效能感与嫉妒、焦虑、抑郁
王才康等人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10]。焦虑的被试通常自我效能感较低,或者说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不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可以这样理解,焦虑的被试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无助感,因而他们会在认知上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相反,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克服,不容易产生焦虑。在王才康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少年犯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有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抑郁障碍较少[11]。胡芸等人的最近研究还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嫉妒存在负相关,也就是确定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的个体嫉妒水平要低[12]。Paul K.Maciejewski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呈负相关,而且自我效能感是压力事件和抑郁的中介变量[13]。
4.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和康复、戒除成瘾行为等)有密切的关系 [14] 。如Godding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吸烟支数、每次吸食烟草量和尼古丁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高尼古丁依赖者还具有焦虑、抑郁等症状;Dzewaltowski发现体育锻炼行为和坚持锻炼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在每周投入锻炼的天数越多,自我效能感是人们从事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促进因素;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多种躯体疾病的预防和转归都有明显的相关,在疾病康复方面,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积极地对待康复,提高其社会功能。
5.自我效能感与身心症状
梁宇颂、王洪礼和答会明[15][16]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易患忧郁症状,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导致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后果,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够为将来的职业和生活作积极准备,能够正视学习和生活的挫折而不是逃避,同时善于与人沟通,不自我封闭。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全面,包括从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角度考察自我效能感和其关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测量手段。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自我效能感概念不清
这是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尤其是在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上。如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自尊及自我概念有何区别?概念上是否存在着交叉?很少有研究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有的研究把它们作为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共同的影响因素加以考察,而没有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会造成自我效能概念上的模糊。概念上的混乱必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2.分散研究多,整合研究少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领域关联(domain-linked)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一种是从一般水平上考察自我效能感。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出发,对这两种取向都做了深入的研究[14][15][16],但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域关联的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讨的研究还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者应该进一步对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进行比照研究,即在分析个体能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考察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和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以及二者在不同领域的预测或影响意义是否不同等等。
3.相关研究多,因果研究少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在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多是从各变量相关关系的角度予以考察,很少见到因果关系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解释因素,但很显然自我效能并不是全部原因,而且也不是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的,那么自我效能是通过什么因素作用于人的身心,其理论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探讨的方向。
4.干预措施缺乏操作性
从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来看,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所提供的措施多是说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缺少实践的检验。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探讨有效可行的干预策略,通过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达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5.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引用修订多,自编少
综观所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修订和引用国外的为主,自编量表较少。所以研究者应该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测量工具,并进行协作研究,使之尽快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5.
[3]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4):396-397.
[4]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857.
[5]申艳娥,叶一舵.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6):1523-1525.
[6]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711-713.
[7]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294-295.
[8]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5):43-44,42.
[9]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29-230.
[10]王才康.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36-37.
[11]胡芸,张荣娟,李文虎.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165-166,172.
[12]Paul K. Maciejewski,Holly G. Prigerson,Carolyn M. Mazure.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373-378.
[13]王剑辉,肖玮,杨小为,周琳.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J].中国公共卫生,2004(6):761-762.
[14]梁宇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24):4962-4963.
[15]王洪礼,胡寒春.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3):675-677.
[16] 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8):483-486.
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现状
1.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
佟月华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4];黄喜珊等人研究也发现,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5];申艳娥等通过对530名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6]。结果表明: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教师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预测作用,且它们可能分别对某种类型的应对方式更具重要性,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适应性应对方式;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增加有助于教师压力的缓解和适应性应对方式的采用;李育辉等人通过对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认为大量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高自我效能使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的应激事件,应对也更为有效[7]。
自我效能影响应对的作用机制在于,自我效能概念中包括一种广义的“激活成分”,它允许个体随机应变以完成任务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困难或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2.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
佟月华另一项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整体情感指数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8];余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9]。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3.自我效能感与嫉妒、焦虑、抑郁
王才康等人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10]。焦虑的被试通常自我效能感较低,或者说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不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可以这样理解,焦虑的被试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无助感,因而他们会在认知上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相反,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克服,不容易产生焦虑。在王才康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少年犯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有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抑郁障碍较少[11]。胡芸等人的最近研究还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嫉妒存在负相关,也就是确定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的个体嫉妒水平要低[12]。Paul K.Maciejewski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呈负相关,而且自我效能感是压力事件和抑郁的中介变量[13]。
4.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和康复、戒除成瘾行为等)有密切的关系 [14] 。如Godding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吸烟支数、每次吸食烟草量和尼古丁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高尼古丁依赖者还具有焦虑、抑郁等症状;Dzewaltowski发现体育锻炼行为和坚持锻炼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在每周投入锻炼的天数越多,自我效能感是人们从事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促进因素;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多种躯体疾病的预防和转归都有明显的相关,在疾病康复方面,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积极地对待康复,提高其社会功能。
5.自我效能感与身心症状
梁宇颂、王洪礼和答会明[15][16]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易患忧郁症状,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导致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后果,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够为将来的职业和生活作积极准备,能够正视学习和生活的挫折而不是逃避,同时善于与人沟通,不自我封闭。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全面,包括从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角度考察自我效能感和其关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测量手段。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自我效能感概念不清
这是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尤其是在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上。如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自尊及自我概念有何区别?概念上是否存在着交叉?很少有研究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有的研究把它们作为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共同的影响因素加以考察,而没有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会造成自我效能概念上的模糊。概念上的混乱必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2.分散研究多,整合研究少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领域关联(domain-linked)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一种是从一般水平上考察自我效能感。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出发,对这两种取向都做了深入的研究[14][15][16],但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域关联的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讨的研究还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者应该进一步对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进行比照研究,即在分析个体能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考察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和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以及二者在不同领域的预测或影响意义是否不同等等。
3.相关研究多,因果研究少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感在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多是从各变量相关关系的角度予以考察,很少见到因果关系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解释因素,但很显然自我效能并不是全部原因,而且也不是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的,那么自我效能是通过什么因素作用于人的身心,其理论模型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探讨的方向。
4.干预措施缺乏操作性
从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来看,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所提供的措施多是说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缺少实践的检验。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探讨有效可行的干预策略,通过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达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5.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引用修订多,自编少
综观所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修订和引用国外的为主,自编量表较少。所以研究者应该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测量工具,并进行协作研究,使之尽快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5.
[3]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4):396-397.
[4]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857.
[5]申艳娥,叶一舵.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6):1523-1525.
[6]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711-713.
[7]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294-295.
[8]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5):43-44,42.
[9]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29-230.
[10]王才康.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36-37.
[11]胡芸,张荣娟,李文虎.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165-166,172.
[12]Paul K. Maciejewski,Holly G. Prigerson,Carolyn M. Mazure.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373-378.
[13]王剑辉,肖玮,杨小为,周琳.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生活方式[J].中国公共卫生,2004(6):761-762.
[14]梁宇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24):4962-4963.
[15]王洪礼,胡寒春.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3):675-677.
[16] 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8):48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