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下学期,八年级物理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开玩笑地嚷嚷:“你们数学老师怎么教的,最优秀的学生连负整数指数也不会,害得我们没法学习。”数学老师反驳说:“你嚷嚷什么,负整数指数我们还没学习,到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才学习。”物理老师恍然大悟:“哦,难怪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会,我还把学生臭骂了一顿。从第三节长度的时间及其测量开始,我们以后就时常用到了。看来只能让他们记住了,要不你们给学生讲讲?”数学老师笑了笑:“我们没有教材,再说也不能跨着学科教,让学生吃夹生饭。”把大难题留给了物理老师。
我对照了一下,问题出在教材上,我们使用的物理教材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进度不一致。
无独有偶,在数学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第二小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中第51页是这样的: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图17.2-1)
例3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而鲁科版物理教材上,杠杆原理等内容要到第九章《简单机械》才学习,比数学的学习时间要延后。
接着的例4是这样的:
例4 一个用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欧姆。已知电压为220伏,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17.2-2所示。
(1)输出功率P与电阻 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这个用电器输出功率的范围多大?
解:(1)根据电学知识,当U=220时,有P=2202/R
电学内容在鲁科版物理教材要到九年级上学期才学到,时间严重延后。
而电学内容在鲁科版物理上要到九年级上学期学习,比数学的学习时间更加延后。
我们无权利选择教材,可是有权利选择认真研究教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课堂,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权利选择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老师工作时间一久,觉得每一天都是重复工作,没有兴趣可言,觉得教材熟悉了,不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时候想当然,出现教材不一致情况,结果造成学生吃夹生饭,而且很可能学生会受到老师莫名其妙的埋怨,甚至是讽刺挖苦。如果老师事先研究一下教材与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学生商讨解决的方法,让课堂更适合于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就一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事先了解到教材不一致的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改变教材内容,只要符合教材原意就可以,比如,上述的数学例3、例4,或者直接删除不学,或者利用教材练习题来代替例题教学。如果确实需要学习,可以虚心向相关学科老师学习,很好地突破这些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既能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你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你知识渊博的印象,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兴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南麻中学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
我对照了一下,问题出在教材上,我们使用的物理教材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进度不一致。
无独有偶,在数学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第二小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中第51页是这样的: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图17.2-1)
例3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而鲁科版物理教材上,杠杆原理等内容要到第九章《简单机械》才学习,比数学的学习时间要延后。
接着的例4是这样的:
例4 一个用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欧姆。已知电压为220伏,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17.2-2所示。
(1)输出功率P与电阻 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这个用电器输出功率的范围多大?
解:(1)根据电学知识,当U=220时,有P=2202/R
电学内容在鲁科版物理教材要到九年级上学期才学到,时间严重延后。
而电学内容在鲁科版物理上要到九年级上学期学习,比数学的学习时间更加延后。
我们无权利选择教材,可是有权利选择认真研究教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课堂,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权利选择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老师工作时间一久,觉得每一天都是重复工作,没有兴趣可言,觉得教材熟悉了,不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时候想当然,出现教材不一致情况,结果造成学生吃夹生饭,而且很可能学生会受到老师莫名其妙的埋怨,甚至是讽刺挖苦。如果老师事先研究一下教材与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学生商讨解决的方法,让课堂更适合于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就一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事先了解到教材不一致的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改变教材内容,只要符合教材原意就可以,比如,上述的数学例3、例4,或者直接删除不学,或者利用教材练习题来代替例题教学。如果确实需要学习,可以虚心向相关学科老师学习,很好地突破这些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既能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你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你知识渊博的印象,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兴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南麻中学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