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数学,经历操作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他們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课堂教学中的实物或图片、符号等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多感官的共同参与的操作。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听,他们很容易忘记。如果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他们就很容易记住。而有了亲自动手的体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它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会,还能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宝贵经验。
如进行“圆周率”认识和学习时,笔者先给出了几个圆,让学生对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测量。测量完毕后,就引导学生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无论圆的大小,都是这种规律。这样学生就对圆周率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这一规律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的,他们都对圆周率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数学,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教学活动是通过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们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研究并解决问题,以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自感性经验,提高理解、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不是凭空设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索材料”,在学生探索材料准备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设法创设种种情境,并把数学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这样学生才会肯思维、敢思维。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笔者拿出了一幅名为“商店一角”的挂图,其中标明了一些物品的价格,书包44元,文具盒14元,足球76元,球拍36元。随着图画的展开,一连串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①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②小明拿出压岁钱100元要给“手拉手”小朋友买一些礼物,这100元都可以买哪些礼品呢?③如果只买两件礼物,可以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下多少钱?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100-44-14=42,100-14-76=10,100-36-44=20,100-14-36=50。然后提出第④个问题: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一次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规律。这样,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实施教学,就能够避免以往那种单纯地向学生讲解现成的结果或规律的做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我们的探究活动轻松实现主题化,使静态的知识获得一种静态的展示方式,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能够收获更多,他们的知识会随着探究得到增长,也会因为新知识的探索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2.让学生学会探索,体验成功的欢乐。体会创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形成以及应用,也就是把教材内包含的知识经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有一位学生在做8.75÷2.5时,用巧妙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我发现后让他把这种算法写在黑板上,8.75÷2.5=(8.75×4)÷(2.5×4)=35÷10=3.5后,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再请大家评一评,这种算法好不好为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种算法很简便,又有创造性。我也适时鼓励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使这位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三、让学生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进行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让学生多经历合作与交流,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自己学习的机会与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组织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并交流如下内容:发现了什么?是否正确?说出根据。然后再互相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让同桌的同学交流合作,用小正方体拼摆出长方体。由于没有规定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故而学生摆成的长方体都不一定相同。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不仅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建造一个游泳池,现请你来设计,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各小组提供建造游泳池所要解决的问题:“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来贴?要贴多大的面积?水深多少才合适?要放多少立方米的水?”等等,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拓宽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再如,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笔者先是为学生出示了1/4+1/5=?的算式,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并以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道分数加法计算与前面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果呢?提出问题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逐步明白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相同,要想计算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教师需为学生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中创新,在质疑中问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拓宽思路,获得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进而逐步形成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数学,经历操作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他們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课堂教学中的实物或图片、符号等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多感官的共同参与的操作。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听,他们很容易忘记。如果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他们就很容易记住。而有了亲自动手的体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它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会,还能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宝贵经验。
如进行“圆周率”认识和学习时,笔者先给出了几个圆,让学生对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测量。测量完毕后,就引导学生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无论圆的大小,都是这种规律。这样学生就对圆周率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这一规律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的,他们都对圆周率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数学,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教学活动是通过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们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研究并解决问题,以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自感性经验,提高理解、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不是凭空设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索材料”,在学生探索材料准备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设法创设种种情境,并把数学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这样学生才会肯思维、敢思维。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笔者拿出了一幅名为“商店一角”的挂图,其中标明了一些物品的价格,书包44元,文具盒14元,足球76元,球拍36元。随着图画的展开,一连串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①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②小明拿出压岁钱100元要给“手拉手”小朋友买一些礼物,这100元都可以买哪些礼品呢?③如果只买两件礼物,可以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下多少钱?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100-44-14=42,100-14-76=10,100-36-44=20,100-14-36=50。然后提出第④个问题: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一次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规律。这样,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实施教学,就能够避免以往那种单纯地向学生讲解现成的结果或规律的做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我们的探究活动轻松实现主题化,使静态的知识获得一种静态的展示方式,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能够收获更多,他们的知识会随着探究得到增长,也会因为新知识的探索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2.让学生学会探索,体验成功的欢乐。体会创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形成以及应用,也就是把教材内包含的知识经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有一位学生在做8.75÷2.5时,用巧妙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我发现后让他把这种算法写在黑板上,8.75÷2.5=(8.75×4)÷(2.5×4)=35÷10=3.5后,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再请大家评一评,这种算法好不好为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种算法很简便,又有创造性。我也适时鼓励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使这位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三、让学生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进行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让学生多经历合作与交流,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自己学习的机会与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组织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并交流如下内容:发现了什么?是否正确?说出根据。然后再互相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让同桌的同学交流合作,用小正方体拼摆出长方体。由于没有规定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故而学生摆成的长方体都不一定相同。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不仅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建造一个游泳池,现请你来设计,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各小组提供建造游泳池所要解决的问题:“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来贴?要贴多大的面积?水深多少才合适?要放多少立方米的水?”等等,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拓宽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再如,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笔者先是为学生出示了1/4+1/5=?的算式,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并以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道分数加法计算与前面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果呢?提出问题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逐步明白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相同,要想计算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教师需为学生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中创新,在质疑中问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拓宽思路,获得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进而逐步形成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