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文明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些问题正愈发严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客观、科学的评估人类活动现状,而生态足迹家族作为这样一种评估指标,应运而生。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生态足迹家族中的3种典型足迹类型(即碳足迹、生态足迹、能源足迹),基于统计数据和前沿估算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3种足迹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K-mean聚类方法等探讨各个足迹的驱动力因素。以期揭示我国3种足迹与自然资本的空间利用格局,为指导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土壤2014年有机碳损失SRh的值为7.31×108 t C yr-1;我国平均森林固碳量的值介于0.62±0.21tCha-1yr-1之间,森林固碳率取决于人类对三种森林类型的管理程度(原始森林、其他天然再生森林、人工森林);碳排放与森林大火、土壤以及获取的木产品有关;2014年我国平均每公顷林地二氧化碳封存率的年增长率YW为2.296%,吨碳足迹的值为0.81t。森林破坏使其从碳汇变成碳源,以及土壤翻耕引起的土壤碳损失增加,导致我国森林的平均森林固碳量(AFCS)。(2)我国2002-2015年能源足迹总量和人均能源足迹皆呈递增趋势,且2008-2015年的增幅<2001-2007年的增幅;在能源足迹当量空间构成方面,林地、草地、耕地所占份额最高;建设用地和荒漠所占比例次之;水域和海洋所占比例最低;能源足迹因子的变化趋势为:固态>液态>气态>电力能源;应当注重高净初级生产力土地类型的空间占地比例,二者提供了强大的碳吸收生态服务,可以有效的消纳人类所排CO2;应当尽量使用环保能源(如电力等)代替传统能源(如煤炭等),多使用能源排放当量值低的能源类型,以显著降低能源足迹。(3)1990-2012年间我国人均足迹深度呈递增趋势,且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人均足迹深度较大,东北地区人均足迹深度较小;我国人均足迹广度呈“V型”,且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人均足迹广度较小,东北和西北地区人均足迹广度较大;人均足迹深度与经济发展间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人均足迹广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土地利用类型;我国31个省份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分区聚集效应可分为3种类型;尽可能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优化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以提高不同能源类型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我国足迹深度、减缓自然资本存量的衰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