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发挥主导地位,有效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智慧引导作用,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作者借助一个教学片断,向读者展现一个教师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不断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果断后退引发幼儿自主学习,成就有效教学的生动案例。
关键词:引导;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8-002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发挥主导地位,有效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大班语言《续编“龟兔赛跑”》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我总结了智慧引导成就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
一、“引发兴趣,激励求知”——提取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对新经验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学前儿童在日常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中已经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儿童的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偶发的,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功能就是帮助儿童综合和提升这些感性经验。
案例中教师在幼儿熟知的《龟兔赛跑》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答案和寓意的基础上,抛出“龟兔赛跑第二次赛跑可能谁赢了?为什么?”这一问题,使幼儿自然地进入想象和猜测活动中。此举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取已有经验想象故事结局,也促使幼儿进行运用已有经验搜集“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时,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受到启发,产生依据新获得的启发开展想象、寻求“证据”的欲望。案例中教师选取的“第二次龟兔赛跑”这一教学内容既切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的内容,因此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需要,使教学有效成为可能。
二、“相机诱导,步步为营”——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它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幼儿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幼儿的新经验是在已有经验不断碰撞、重组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的作用是支持、推动幼儿的新旧经验发生碰撞,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中固有的答案是乌龟赢了兔子,而老师此时提出“龟兔第二次赛跑有可能谁会赢?为什么?”“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现在老师的追问指向了新的答案出现的可能,就是要挑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矛盾,引起幼儿深入思考。他们必须要运用自己对龟兔这两个动物的不同特性的了解这一原有经验来判断推理。当孩子们对比赛结果出现不同评判,互相争论、质疑、辩解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引发了新的认知矛盾。幼儿在教师引发的认知冲突中,思想不断碰撞、相互不断质疑,他们通过调整自己的经验,不断展开新的思考,获得新经验。正因为有了教师的问和相互质疑探讨的机会,才给幼儿腾出了挑战自我的空间,他们才可能有机会主动地回忆其原有经验,并将原有的相关经验创造性地迁移,转化为新的特定经验。这既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又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关注幼儿自主学习,引导幼儿体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快乐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作为“幕后英雄”巧妙引导和启发幼儿发现自我,获得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探索的兴趣和持续动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在积极的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获得肯定自我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教师组织引导的集体活动中发现自我、获得自我肯定呢?实际上,教师可以有效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后退。其中激励幼儿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就在于:将搀着抱着幼儿走转变为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走,将直接告知幼儿转变为让幼儿自己观察、思考、质疑、解答,幼儿才能够有机会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也才能有机会真正体验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快乐!
琪琪编的故事极富教育意义,但是老师却没有把这“教育意义”直接呈现给孩子。兔子帮了别人却输了比赛,老师问:“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后退!老师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来讨论来表达,使孩子们在深入的討论中感知隐含在琪琪故事中的“兔子把帮助别人看得比比赛重要,它输了比赛却让大家更喜欢它了”这一思想精髓。案例中,幼儿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和同伴的想象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所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其他孩子,谁编的好,谁编得不合理。而是积极鼓励幼儿展开讨论、相互质疑来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的目的,建构相关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拥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改变了以往幼儿跟着教师跑的方式,给幼儿提供自己去尝试、去建构、去沟通,去发挥自己内在学习潜能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性,充分体现“儿童在前 教师在后”的理念。
在该案例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不断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不满足于让幼儿得到一个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让幼儿经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思维的体操。向教学要效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正如《优教优学》一书的作者刘水所说:“教师通过优教达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优学达到有效学习,这是我们的所求。”
附:课例片段
在《龟兔赛跑》的语言活动中我预设了续编的环节,当我提出“龟兔第二次赛跑有可能谁赢了?为什么?”的问题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琪琪说:“这次一定是兔子赢,因为它肯定吸取教训了。”小昕说:“我认为还是乌龟赢,因为它很努力,而兔子还是会很骄傲的!”他的话音刚落,立即遭到能能的反驳:“肯定兔子快,兔子本来就跑得比乌龟快嘛,它这次一定不会骄傲了。”小朋友们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面对意料之中的激烈争论,我建议孩子们:“不管你认为兔子赢还是乌龟赢,请你们都来根据自己的猜想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分成了两队开展讲故事活动,幼儿按照各自的思路开始了讲述。轮到琪琪了:“……兔子在路上跑着,突然听到路边传来了‘救命!救命!’的声音,兔子飞快地跑过去,看到一只小鸭掉到了陷阱里,它赶紧找了一根树枝把小鸭救上来,等兔子气喘吁吁地跑到终点时,乌龟早已到达终点了,这次比赛还是乌龟赢了!”…… 此时我抛出问题:“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这时,讨论的主题从“谁会赢的故事续编”转移到“究竟比赛重要还是帮助别人更重要”中去了……
关键词:引导;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8-002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发挥主导地位,有效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大班语言《续编“龟兔赛跑”》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我总结了智慧引导成就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
一、“引发兴趣,激励求知”——提取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对新经验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学前儿童在日常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中已经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儿童的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偶发的,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功能就是帮助儿童综合和提升这些感性经验。
案例中教师在幼儿熟知的《龟兔赛跑》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答案和寓意的基础上,抛出“龟兔赛跑第二次赛跑可能谁赢了?为什么?”这一问题,使幼儿自然地进入想象和猜测活动中。此举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取已有经验想象故事结局,也促使幼儿进行运用已有经验搜集“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时,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受到启发,产生依据新获得的启发开展想象、寻求“证据”的欲望。案例中教师选取的“第二次龟兔赛跑”这一教学内容既切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的内容,因此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需要,使教学有效成为可能。
二、“相机诱导,步步为营”——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它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幼儿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幼儿的新经验是在已有经验不断碰撞、重组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的作用是支持、推动幼儿的新旧经验发生碰撞,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中固有的答案是乌龟赢了兔子,而老师此时提出“龟兔第二次赛跑有可能谁会赢?为什么?”“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现在老师的追问指向了新的答案出现的可能,就是要挑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矛盾,引起幼儿深入思考。他们必须要运用自己对龟兔这两个动物的不同特性的了解这一原有经验来判断推理。当孩子们对比赛结果出现不同评判,互相争论、质疑、辩解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引发了新的认知矛盾。幼儿在教师引发的认知冲突中,思想不断碰撞、相互不断质疑,他们通过调整自己的经验,不断展开新的思考,获得新经验。正因为有了教师的问和相互质疑探讨的机会,才给幼儿腾出了挑战自我的空间,他们才可能有机会主动地回忆其原有经验,并将原有的相关经验创造性地迁移,转化为新的特定经验。这既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又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关注幼儿自主学习,引导幼儿体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快乐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作为“幕后英雄”巧妙引导和启发幼儿发现自我,获得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探索的兴趣和持续动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在积极的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获得肯定自我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教师组织引导的集体活动中发现自我、获得自我肯定呢?实际上,教师可以有效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后退。其中激励幼儿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就在于:将搀着抱着幼儿走转变为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走,将直接告知幼儿转变为让幼儿自己观察、思考、质疑、解答,幼儿才能够有机会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也才能有机会真正体验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快乐!
琪琪编的故事极富教育意义,但是老师却没有把这“教育意义”直接呈现给孩子。兔子帮了别人却输了比赛,老师问:“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后退!老师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来讨论来表达,使孩子们在深入的討论中感知隐含在琪琪故事中的“兔子把帮助别人看得比比赛重要,它输了比赛却让大家更喜欢它了”这一思想精髓。案例中,幼儿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和同伴的想象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所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其他孩子,谁编的好,谁编得不合理。而是积极鼓励幼儿展开讨论、相互质疑来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的目的,建构相关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拥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改变了以往幼儿跟着教师跑的方式,给幼儿提供自己去尝试、去建构、去沟通,去发挥自己内在学习潜能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性,充分体现“儿童在前 教师在后”的理念。
在该案例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不断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不满足于让幼儿得到一个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让幼儿经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思维的体操。向教学要效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正如《优教优学》一书的作者刘水所说:“教师通过优教达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优学达到有效学习,这是我们的所求。”
附:课例片段
在《龟兔赛跑》的语言活动中我预设了续编的环节,当我提出“龟兔第二次赛跑有可能谁赢了?为什么?”的问题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琪琪说:“这次一定是兔子赢,因为它肯定吸取教训了。”小昕说:“我认为还是乌龟赢,因为它很努力,而兔子还是会很骄傲的!”他的话音刚落,立即遭到能能的反驳:“肯定兔子快,兔子本来就跑得比乌龟快嘛,它这次一定不会骄傲了。”小朋友们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面对意料之中的激烈争论,我建议孩子们:“不管你认为兔子赢还是乌龟赢,请你们都来根据自己的猜想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分成了两队开展讲故事活动,幼儿按照各自的思路开始了讲述。轮到琪琪了:“……兔子在路上跑着,突然听到路边传来了‘救命!救命!’的声音,兔子飞快地跑过去,看到一只小鸭掉到了陷阱里,它赶紧找了一根树枝把小鸭救上来,等兔子气喘吁吁地跑到终点时,乌龟早已到达终点了,这次比赛还是乌龟赢了!”…… 此时我抛出问题:“琪琪认为这次比赛是乌龟赢了,假如你是裁判,你判谁赢?”这时,讨论的主题从“谁会赢的故事续编”转移到“究竟比赛重要还是帮助别人更重要”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