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开发教学资源和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就阅读教学而言,目标的确定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即《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个性”即每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共性要求教师从学段目标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共有10条,依这组教材来看,最主要的有: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第二学段的四年级,应从两个层面理解:第2和第3条可归纳为感受、理解;第4条归纳为体会与表达。教学应围绕这个大目标来确定各课的实际教学目标。个性要求教师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思考。这一组教材的主题为“待人处事要真诚”,选取了四篇课文。从对本组教材的解读可知,四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的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所以抓住重點词句体会感情,在关键句段处领悟表达是这组教学的个性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中要依据目标并整合资源来确定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如对教材重组、加工、创生等,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1.凭“泡泡”预习思考——把握内容。“泡泡”提示语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这组课文中,前三篇课文的“泡泡”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旨在让他们逐渐领悟到读书时应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如《万年牢》一课的结尾出现了“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个学习伙伴的提示,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内容认真读读,体会做糖葫芦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再联系全文交流讨论。
2.用“园地”串联文本——积累语言。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要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这一组的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意在让学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名句。教学时,如果把这两个栏目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一定更能促进学生感悟和记忆。如教学《中彩那一天》时,出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名言,把资源整合为一体。问:“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呢?”让学生既能明白“我”的父亲就是这样讲诚信的人,又能结合语境理解这句名言。同样,教学《尊严》《将心比心》两文时,可结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尊严”“将心比心”词语的内涵,对哈默的人格和“如何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3.从课题切入主题——体会情感。课文的题目有时就是“课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课眼。抓住课眼,就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抓住课眼,就能领略课文的神韵,更好地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为发现课眼的秘密,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研究教材包含的情感因素,充当连接教材和学生的中介,起好桥梁作用。这组课文的题目很有特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课眼。以《中彩那天》为例,抓住“中彩”一词,进行如下设计,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①抓住“中彩”想象。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假如你中彩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从而引入思考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②抓住“中彩”品读。“母亲安慰……”,可抓住“安慰”这个词,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③抓住“中彩”体会。抓住“泡泡”提示语,让学生读后思考: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4.用矛盾构建话题——学习表达。“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如果能巧妙地呈现“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教学就会更有价值。这组课文都可以制造学生思维的冲突。如《中彩那天》课文中父亲在“道德”面前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尊严》一课中哈默在逃难时面对饥饿要不要接受别人送来的食物,这种人物的内心冲突,是作者的表达艺术。可充分利用“冲突”,体会表达方法。如教学《中彩那天》可设计如下:①找“冲突”。 “我”从高兴到疑惑不解,最后又高兴,为什么会有这一心理变化?②说“冲突”。“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他这样做值得吗?③写“冲突”。中彩时父亲心里想了些什么?为了让学生体会“冲突”的这一表达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尊严》《万年牢》,用这种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当然,“冲突”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价值观等,从而使得“冲突”的价值得以凸现。
5.以“提示”迁移方法——学会阅读。 这组教材有两篇略读课文,怎样教?我始终认为,精读课文要让学生得“法”,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用“法”。编者对本组两篇略读课文做了巧妙安排,各安排在精读课文后面。并且,前两篇告诉学生“如何处事”,后两篇告诉学生“如何待人”。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就意味着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提示。教学略读课文可基于文前提示语的问题进行设计,结合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插图:泽忠)
教学目标是开发教学资源和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就阅读教学而言,目标的确定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即《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个性”即每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共性要求教师从学段目标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共有10条,依这组教材来看,最主要的有: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第二学段的四年级,应从两个层面理解:第2和第3条可归纳为感受、理解;第4条归纳为体会与表达。教学应围绕这个大目标来确定各课的实际教学目标。个性要求教师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思考。这一组教材的主题为“待人处事要真诚”,选取了四篇课文。从对本组教材的解读可知,四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的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所以抓住重點词句体会感情,在关键句段处领悟表达是这组教学的个性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中要依据目标并整合资源来确定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如对教材重组、加工、创生等,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1.凭“泡泡”预习思考——把握内容。“泡泡”提示语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这组课文中,前三篇课文的“泡泡”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旨在让他们逐渐领悟到读书时应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如《万年牢》一课的结尾出现了“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个学习伙伴的提示,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内容认真读读,体会做糖葫芦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再联系全文交流讨论。
2.用“园地”串联文本——积累语言。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要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这一组的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意在让学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名句。教学时,如果把这两个栏目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一定更能促进学生感悟和记忆。如教学《中彩那一天》时,出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名言,把资源整合为一体。问:“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呢?”让学生既能明白“我”的父亲就是这样讲诚信的人,又能结合语境理解这句名言。同样,教学《尊严》《将心比心》两文时,可结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尊严”“将心比心”词语的内涵,对哈默的人格和“如何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3.从课题切入主题——体会情感。课文的题目有时就是“课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课眼。抓住课眼,就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抓住课眼,就能领略课文的神韵,更好地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为发现课眼的秘密,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研究教材包含的情感因素,充当连接教材和学生的中介,起好桥梁作用。这组课文的题目很有特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课眼。以《中彩那天》为例,抓住“中彩”一词,进行如下设计,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①抓住“中彩”想象。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假如你中彩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从而引入思考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②抓住“中彩”品读。“母亲安慰……”,可抓住“安慰”这个词,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③抓住“中彩”体会。抓住“泡泡”提示语,让学生读后思考: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4.用矛盾构建话题——学习表达。“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如果能巧妙地呈现“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教学就会更有价值。这组课文都可以制造学生思维的冲突。如《中彩那天》课文中父亲在“道德”面前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尊严》一课中哈默在逃难时面对饥饿要不要接受别人送来的食物,这种人物的内心冲突,是作者的表达艺术。可充分利用“冲突”,体会表达方法。如教学《中彩那天》可设计如下:①找“冲突”。 “我”从高兴到疑惑不解,最后又高兴,为什么会有这一心理变化?②说“冲突”。“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他这样做值得吗?③写“冲突”。中彩时父亲心里想了些什么?为了让学生体会“冲突”的这一表达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尊严》《万年牢》,用这种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当然,“冲突”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价值观等,从而使得“冲突”的价值得以凸现。
5.以“提示”迁移方法——学会阅读。 这组教材有两篇略读课文,怎样教?我始终认为,精读课文要让学生得“法”,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用“法”。编者对本组两篇略读课文做了巧妙安排,各安排在精读课文后面。并且,前两篇告诉学生“如何处事”,后两篇告诉学生“如何待人”。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就意味着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提示。教学略读课文可基于文前提示语的问题进行设计,结合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插图: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