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巅峰不好登(上)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师,用通俗与学术兼具的“细说体”,传递易懂且靠谱的历史文化知识
  看古装穿越剧,穿越的大多是女主角,广大男同学不免会想:假如有一天,我穿越到了古代,好歹自小读书也算个青年才俊,有没有可能遇到微服私访的皇上,来一段治国阔论,说得皇上频频点头,就此当上大官,走上人生巅峰?醒一醒吧,少年!谋官之路的历史真相可“残酷”得多。
  中国古代在隋朝以前,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先秦时期官爵世袭;到了秦汉时期,官位世袭的“任子”“赀选”与举荐、招贤的“察举征召”并行;而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德才将士人划分为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由于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因此到后期官爵几乎为世家大族所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选拔官员不再有身份地位的限制,寒门百姓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有了可以做官的机会。所以你要是穿越到隋朝以前,除非生在士族大家庭里,不然当官的希望非常渺茫。
  当然了,科举考试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知道会穿越到哪个朝代的前提下,了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穿越的时候就有备无患了。
  唐朝: 科目众多乱人眼
  隋唐时期,科举初立,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目繁多。唐朝科举分为两类,一曰“常举”,一曰“制举”。
  “常举”是每年举行的。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算一算,竟然有十二科之多!不同科目考试内容也不同,比如,“明算”考数学,“明字”考书法,“明法”考律法。你可以根据自身所长,任选一科报考,考上就给功名。但每科的内容和通过率大不相同,比如主要考查对经书的记忆的明经科,通过率在10%左右;而进士科的通过率仅1%。如果你自诩神童、天才,在不足十岁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报考童子科。童子科实行“2 X”的模式,只要精通《论语》《孝经》加上任意一本经典,便可通过。
  这么多科目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好在后来渐渐集中于“明经”与“进士”两科。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明经一科还是比较重要的,许多名臣如裴行俭、狄仁杰等都是明经科出身,而在唐玄宗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明经科逐渐衰落,进士科一科独大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早期集中于“策论”,类似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论述题,谈谈对时务的对策;到唐朝天宝年间开始以“诗赋”为主。所以,虽然你知晓数理化,但若不懂当时社会的时事热点、不会赋诗,想考上科举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好嘛,听了我的介绍,你努力了解唐朝各个时期的重大时事,并且也强化训练了诗词歌赋,终于在穿越到唐朝后一举登科,这下总能当上大官了吧?不,这只算通过了笔试,获得做官资格,真正要当上官,还要通过吏部铨选才行。
  “铨选”人称“释褐试”,“释”是“解下”的意思,“褐”是指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就是说通过铨选这最后一道程序,就不再是平民而进入官员行列了。铨选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部分,即看你长得是否够帅、文笔是否够好、书法是否够棒、思维逻辑是否够清晰。
  宋朝: 多管齐下防作弊
  看到这儿你觉得太麻烦了,隋唐时期有没有考一次就能直接当官的机会呢?有,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制举。
  制举,即由皇帝临时决定考查科目、为国家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不仅面向无官职的学子,也面向在职的官员。科目亦是繁多,包括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百余种。一旦考中,无官者立时选用,有官者转瞬高升。前面说了,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的,考试的时间与科目都不确定,只能凭运气看遇不遇得上了。
  或者,你把穿越的时间往后挪。宋朝时,政府认识到唐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的弊端,于是自王安石变法开始简化、改革科举制度:科目只留进士一科,其余皆废除,考试内容由诗赋开始向儒家经典转型。更让人开心的是,宋朝省去了吏部铨选的环节,只要考中,就授予官职。
  并且宋朝的科举考试更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谁考生是事先知道的,且试卷不封姓名,有关系的人常常会在考前拜谒主考官求照顾,因此非常容易滋生舞弊。宋朝为解决这一问题,决定试卷收上来以后统一封住姓名,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试卷进行誊写,来保证阅卷人无法通过字体辨别考生。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问,电视剧里面,科举考试不都考四书五经吗?那你注意到这些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明、清两朝吗?北宋初期经义考试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王安石变法后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和经义,经义以王安石编订的《三经新义》为标准,所谓“三经”是指《诗》《书》《周礼》。“四书五经”是南宋时期的朱熹最早编订的,虽然在当时得到了官方认可,但尚未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元代的统治者不甚重视文化教育,因此科举考试举行得很少。从明代开始,才正式确定“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顺带一提,元朝科举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民族上的区别对待: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各族人、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统称)为一榜,汉人(原金人治下的汉人)、南人(一般是指淮河以南原南宋境内的百姓)为一榜。因为统治阶层为蒙古人,其民族不以读书作赋见长,所以蒙古人、色目人这一榜只考经义与策论两场;而出于统治及日常公务的需要,汉人、南人这一榜在经义与策论的基础上,还要加一场古赋诏诰表,就是用汉字起草公务文件。而且,当时的状元只能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中产生,汉人和南人即使学问再好也没戏。
  明清: 过关斩将得功名
  如果你打定主意穿越到明清时期,要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必须经过五步。
  第一步,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虽然需要经过考试,但并不难,可以说类似咱们今天的“小升初”,有成绩差些的,但没有升学失败的。
  第二步,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属于士大夫阶层中的最底层,考中秀才并不能做官。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范进就是到了五十岁还只是个秀才,未能考中举人。
  第三步,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从这里开始才算进入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流程。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当年八月于各省省城举行,因正值秋天,故又称“秋闱”。考中的人即为举人,头名称“解元”。
  第四步,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当年的二三月于京城贡院举行,因正值春天,故也称“春闱”。考中即为贡士,头名称“会元”,并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因为殿试是只排名不淘汰的,所以只要会试通过,前途就一片光明了。
  第五步,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榜(就是三个批次),头榜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三榜人数不定,分别称为“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
  至于你穿越到明清,究竟能考到哪个阶段,我只想劝你心宽。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说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连中三元”,其实这是编剧在扯谎。纪昀,他唯一中的就是乡试头名“解元”,再之后的会试和殿试,虽然通过了,但没有拿到头名,“会元”与“状元”与他无缘。所以如果你只能考个秀才也别郁闷,毕竟大才子纪晓岚也只能在乡试中考到第一!
  这儿还要讲一下当今影视剧偏爱的一个桥段,英俊后生功名得中,皇上看着喜欢,便将其招为驸马。考中状元,当上大官,迎娶公主白富美?别做梦了,驸马和功名没有必然联系的。明朝前期的驸马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到了中期开始不看出身,公主到了婚配年龄,皇帝下诏,礼部榜谕天下,竞选者到礼部报名参加,然后经过礼部初选和皇帝复选。由于看重的是道德品行、才学和外表,这一时期,也有贫寒子弟成为驸马的。清朝的驸马则主要从满族和蒙古族的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择,汉人几乎没有机会。所以一个寒门后生,即便状元得中,也未必就能攀龙附凤、平步青云。
  虽然不能迎娶公主白富美,但通过殿试,你已经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好好努力,人生巅峰之路才刚开始!
其他文献
命题: 杭州第二中学 倪耀辉  统稿: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 瑜 (特级教师)    第Ⅰ卷 (共 100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50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 successful Olympic Gam
看星星也有“奥赛”    数学、物理等学科“奥赛”同学们都很了解了,但你知道“天文奥赛”吗?2009年11月9日至15日,第14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在杭州举办,共有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17个国家的80余名中学生参加了竞赛。  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欧亚天文学会发起主办,是一个国际认可、每年举行的赛事,仅限14~18岁的中学生参加。  与传统的数学、物理竞赛不同,天文奥赛有着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咏史怀古诗是文人在阅读史书、游览名胜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作的。一般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所以诗歌的标题大多包含古迹名、古人名,或在古迹名、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如《乌衣巷》《西施咏》《金陵怀古》等。  文人咏史、怀古,大多是为了抒发胸中情感,所以根据情感特点,大致可以将咏史怀古诗分为以下三类。  【怀人伤己】  历史上许多名人留下了济世安民的功名,这使后代
数学和诗歌都具有永恒的性质。历史上,诗歌使得通常的交际语言变得完美,而数学则在创造描述精确思想的语言中起了主要作用。  ——R·D·卡迈克尔 (美国数学家,1879—1967)    知道吗?在历史上,数学和诗歌可以说是“亲如一家”。  古代数学文献中的诗歌不胜枚举,中外数学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以诗歌形式给出的数学问题及其解答。如中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其编著的《算法统宗》中就多以诗歌来表达数学问题,其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达到全文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所谓“精心埋下的伏笔”应该是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懈笔,只伏不
在药物治疗和电流刺激下,严重瘫痪的小白鼠能恢复部分行走能力,甚至小跑几步——这就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以库尔蒂纳教授为首的团队在今年5月31日出版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内容。  科学家们是如何让瘫痪的小白鼠重新奔跑的呢?  首先,他们会在确保不切断脊髓的前提下,在小白鼠的脊髓上开两个切口,这样一来,小白鼠的后肢就会因为接收不到大脑传来的神经信号而瘫痪。  接着,他们向小白鼠的脊髓注入一种名为一
大家都接触过贴吧,也知道在贴吧里面交流叫发“帖子”,许多人对此有疑问:既然是在贴吧,为什么不叫“贴子”呢?其实“贴”和“帖”二字的用法可以从它们的偏旁来区分。  古代常用纸、帛作书写材料,“帖”字的“巾”旁与纸、帛有关,故“请帖”“帖子”等词都用“巾”旁的“帖”。现在网络发帖,虽与纸无关,也相沿写作“帖子”。因中药方写于纸,故表示中药的量词也用“帖”,如“一帖药”。又从“帖”表示的纸、帛平整的意思
网名“张不叁”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hangbu3),秦史研究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将军》、历史普及读物《秦朝穿越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12月版)。  震惊!吃虎肉的机会比牛肉多  古装影视剧里最常见的镜头,无疑是一位好汉走进酒铺大剌剌坐下,豪爽叫道:“小二,给洒家切二斤牛肉!”但是,穿越到秦朝,这样点菜,你会惹上大麻烦!  整个中国古代,牛都是耕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35年来,改革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近52万亿元,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就像一根魔棒,激活了古老的中国,让她焕发出蓬勃生机。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