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师,用通俗与学术兼具的“细说体”,传递易懂且靠谱的历史文化知识
看古装穿越剧,穿越的大多是女主角,广大男同学不免会想:假如有一天,我穿越到了古代,好歹自小读书也算个青年才俊,有没有可能遇到微服私访的皇上,来一段治国阔论,说得皇上频频点头,就此当上大官,走上人生巅峰?醒一醒吧,少年!谋官之路的历史真相可“残酷”得多。
中国古代在隋朝以前,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先秦时期官爵世袭;到了秦汉时期,官位世袭的“任子”“赀选”与举荐、招贤的“察举征召”并行;而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德才将士人划分为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由于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因此到后期官爵几乎为世家大族所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选拔官员不再有身份地位的限制,寒门百姓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有了可以做官的机会。所以你要是穿越到隋朝以前,除非生在士族大家庭里,不然当官的希望非常渺茫。
当然了,科举考试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知道会穿越到哪个朝代的前提下,了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穿越的时候就有备无患了。
唐朝: 科目众多乱人眼
隋唐时期,科举初立,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目繁多。唐朝科举分为两类,一曰“常举”,一曰“制举”。
“常举”是每年举行的。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算一算,竟然有十二科之多!不同科目考试内容也不同,比如,“明算”考数学,“明字”考书法,“明法”考律法。你可以根据自身所长,任选一科报考,考上就给功名。但每科的内容和通过率大不相同,比如主要考查对经书的记忆的明经科,通过率在10%左右;而进士科的通过率仅1%。如果你自诩神童、天才,在不足十岁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报考童子科。童子科实行“2 X”的模式,只要精通《论语》《孝经》加上任意一本经典,便可通过。
这么多科目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好在后来渐渐集中于“明经”与“进士”两科。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明经一科还是比较重要的,许多名臣如裴行俭、狄仁杰等都是明经科出身,而在唐玄宗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明经科逐渐衰落,进士科一科独大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早期集中于“策论”,类似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论述题,谈谈对时务的对策;到唐朝天宝年间开始以“诗赋”为主。所以,虽然你知晓数理化,但若不懂当时社会的时事热点、不会赋诗,想考上科举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好嘛,听了我的介绍,你努力了解唐朝各个时期的重大时事,并且也强化训练了诗词歌赋,终于在穿越到唐朝后一举登科,这下总能当上大官了吧?不,这只算通过了笔试,获得做官资格,真正要当上官,还要通过吏部铨选才行。
“铨选”人称“释褐试”,“释”是“解下”的意思,“褐”是指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就是说通过铨选这最后一道程序,就不再是平民而进入官员行列了。铨选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部分,即看你长得是否够帅、文笔是否够好、书法是否够棒、思维逻辑是否够清晰。
宋朝: 多管齐下防作弊
看到这儿你觉得太麻烦了,隋唐时期有没有考一次就能直接当官的机会呢?有,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制举。
制举,即由皇帝临时决定考查科目、为国家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不仅面向无官职的学子,也面向在职的官员。科目亦是繁多,包括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百余种。一旦考中,无官者立时选用,有官者转瞬高升。前面说了,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的,考试的时间与科目都不确定,只能凭运气看遇不遇得上了。
或者,你把穿越的时间往后挪。宋朝时,政府认识到唐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的弊端,于是自王安石变法开始简化、改革科举制度:科目只留进士一科,其余皆废除,考试内容由诗赋开始向儒家经典转型。更让人开心的是,宋朝省去了吏部铨选的环节,只要考中,就授予官职。
并且宋朝的科举考试更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谁考生是事先知道的,且试卷不封姓名,有关系的人常常会在考前拜谒主考官求照顾,因此非常容易滋生舞弊。宋朝为解决这一问题,决定试卷收上来以后统一封住姓名,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试卷进行誊写,来保证阅卷人无法通过字体辨别考生。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问,电视剧里面,科举考试不都考四书五经吗?那你注意到这些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明、清两朝吗?北宋初期经义考试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王安石变法后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和经义,经义以王安石编订的《三经新义》为标准,所谓“三经”是指《诗》《书》《周礼》。“四书五经”是南宋时期的朱熹最早编订的,虽然在当时得到了官方认可,但尚未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元代的统治者不甚重视文化教育,因此科举考试举行得很少。从明代开始,才正式确定“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顺带一提,元朝科举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民族上的区别对待: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各族人、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统称)为一榜,汉人(原金人治下的汉人)、南人(一般是指淮河以南原南宋境内的百姓)为一榜。因为统治阶层为蒙古人,其民族不以读书作赋见长,所以蒙古人、色目人这一榜只考经义与策论两场;而出于统治及日常公务的需要,汉人、南人这一榜在经义与策论的基础上,还要加一场古赋诏诰表,就是用汉字起草公务文件。而且,当时的状元只能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中产生,汉人和南人即使学问再好也没戏。
明清: 过关斩将得功名
如果你打定主意穿越到明清时期,要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必须经过五步。
第一步,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虽然需要经过考试,但并不难,可以说类似咱们今天的“小升初”,有成绩差些的,但没有升学失败的。
第二步,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属于士大夫阶层中的最底层,考中秀才并不能做官。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范进就是到了五十岁还只是个秀才,未能考中举人。
第三步,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从这里开始才算进入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流程。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当年八月于各省省城举行,因正值秋天,故又称“秋闱”。考中的人即为举人,头名称“解元”。
第四步,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当年的二三月于京城贡院举行,因正值春天,故也称“春闱”。考中即为贡士,头名称“会元”,并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因为殿试是只排名不淘汰的,所以只要会试通过,前途就一片光明了。
第五步,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榜(就是三个批次),头榜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三榜人数不定,分别称为“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
至于你穿越到明清,究竟能考到哪个阶段,我只想劝你心宽。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说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连中三元”,其实这是编剧在扯谎。纪昀,他唯一中的就是乡试头名“解元”,再之后的会试和殿试,虽然通过了,但没有拿到头名,“会元”与“状元”与他无缘。所以如果你只能考个秀才也别郁闷,毕竟大才子纪晓岚也只能在乡试中考到第一!
这儿还要讲一下当今影视剧偏爱的一个桥段,英俊后生功名得中,皇上看着喜欢,便将其招为驸马。考中状元,当上大官,迎娶公主白富美?别做梦了,驸马和功名没有必然联系的。明朝前期的驸马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到了中期开始不看出身,公主到了婚配年龄,皇帝下诏,礼部榜谕天下,竞选者到礼部报名参加,然后经过礼部初选和皇帝复选。由于看重的是道德品行、才学和外表,这一时期,也有贫寒子弟成为驸马的。清朝的驸马则主要从满族和蒙古族的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择,汉人几乎没有机会。所以一个寒门后生,即便状元得中,也未必就能攀龙附凤、平步青云。
虽然不能迎娶公主白富美,但通过殿试,你已经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好好努力,人生巅峰之路才刚开始!
看古装穿越剧,穿越的大多是女主角,广大男同学不免会想:假如有一天,我穿越到了古代,好歹自小读书也算个青年才俊,有没有可能遇到微服私访的皇上,来一段治国阔论,说得皇上频频点头,就此当上大官,走上人生巅峰?醒一醒吧,少年!谋官之路的历史真相可“残酷”得多。
中国古代在隋朝以前,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先秦时期官爵世袭;到了秦汉时期,官位世袭的“任子”“赀选”与举荐、招贤的“察举征召”并行;而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德才将士人划分为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由于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因此到后期官爵几乎为世家大族所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选拔官员不再有身份地位的限制,寒门百姓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有了可以做官的机会。所以你要是穿越到隋朝以前,除非生在士族大家庭里,不然当官的希望非常渺茫。
当然了,科举考试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知道会穿越到哪个朝代的前提下,了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穿越的时候就有备无患了。
唐朝: 科目众多乱人眼
隋唐时期,科举初立,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目繁多。唐朝科举分为两类,一曰“常举”,一曰“制举”。
“常举”是每年举行的。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算一算,竟然有十二科之多!不同科目考试内容也不同,比如,“明算”考数学,“明字”考书法,“明法”考律法。你可以根据自身所长,任选一科报考,考上就给功名。但每科的内容和通过率大不相同,比如主要考查对经书的记忆的明经科,通过率在10%左右;而进士科的通过率仅1%。如果你自诩神童、天才,在不足十岁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报考童子科。童子科实行“2 X”的模式,只要精通《论语》《孝经》加上任意一本经典,便可通过。
这么多科目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好在后来渐渐集中于“明经”与“进士”两科。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明经一科还是比较重要的,许多名臣如裴行俭、狄仁杰等都是明经科出身,而在唐玄宗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明经科逐渐衰落,进士科一科独大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早期集中于“策论”,类似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论述题,谈谈对时务的对策;到唐朝天宝年间开始以“诗赋”为主。所以,虽然你知晓数理化,但若不懂当时社会的时事热点、不会赋诗,想考上科举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好嘛,听了我的介绍,你努力了解唐朝各个时期的重大时事,并且也强化训练了诗词歌赋,终于在穿越到唐朝后一举登科,这下总能当上大官了吧?不,这只算通过了笔试,获得做官资格,真正要当上官,还要通过吏部铨选才行。
“铨选”人称“释褐试”,“释”是“解下”的意思,“褐”是指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就是说通过铨选这最后一道程序,就不再是平民而进入官员行列了。铨选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部分,即看你长得是否够帅、文笔是否够好、书法是否够棒、思维逻辑是否够清晰。
宋朝: 多管齐下防作弊
看到这儿你觉得太麻烦了,隋唐时期有没有考一次就能直接当官的机会呢?有,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制举。
制举,即由皇帝临时决定考查科目、为国家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不仅面向无官职的学子,也面向在职的官员。科目亦是繁多,包括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百余种。一旦考中,无官者立时选用,有官者转瞬高升。前面说了,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的,考试的时间与科目都不确定,只能凭运气看遇不遇得上了。
或者,你把穿越的时间往后挪。宋朝时,政府认识到唐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的弊端,于是自王安石变法开始简化、改革科举制度:科目只留进士一科,其余皆废除,考试内容由诗赋开始向儒家经典转型。更让人开心的是,宋朝省去了吏部铨选的环节,只要考中,就授予官职。
并且宋朝的科举考试更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谁考生是事先知道的,且试卷不封姓名,有关系的人常常会在考前拜谒主考官求照顾,因此非常容易滋生舞弊。宋朝为解决这一问题,决定试卷收上来以后统一封住姓名,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试卷进行誊写,来保证阅卷人无法通过字体辨别考生。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问,电视剧里面,科举考试不都考四书五经吗?那你注意到这些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明、清两朝吗?北宋初期经义考试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王安石变法后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和经义,经义以王安石编订的《三经新义》为标准,所谓“三经”是指《诗》《书》《周礼》。“四书五经”是南宋时期的朱熹最早编订的,虽然在当时得到了官方认可,但尚未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元代的统治者不甚重视文化教育,因此科举考试举行得很少。从明代开始,才正式确定“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顺带一提,元朝科举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民族上的区别对待: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各族人、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统称)为一榜,汉人(原金人治下的汉人)、南人(一般是指淮河以南原南宋境内的百姓)为一榜。因为统治阶层为蒙古人,其民族不以读书作赋见长,所以蒙古人、色目人这一榜只考经义与策论两场;而出于统治及日常公务的需要,汉人、南人这一榜在经义与策论的基础上,还要加一场古赋诏诰表,就是用汉字起草公务文件。而且,当时的状元只能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中产生,汉人和南人即使学问再好也没戏。
明清: 过关斩将得功名
如果你打定主意穿越到明清时期,要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必须经过五步。
第一步,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虽然需要经过考试,但并不难,可以说类似咱们今天的“小升初”,有成绩差些的,但没有升学失败的。
第二步,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属于士大夫阶层中的最底层,考中秀才并不能做官。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范进就是到了五十岁还只是个秀才,未能考中举人。
第三步,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从这里开始才算进入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流程。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当年八月于各省省城举行,因正值秋天,故又称“秋闱”。考中的人即为举人,头名称“解元”。
第四步,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当年的二三月于京城贡院举行,因正值春天,故也称“春闱”。考中即为贡士,头名称“会元”,并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因为殿试是只排名不淘汰的,所以只要会试通过,前途就一片光明了。
第五步,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榜(就是三个批次),头榜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三榜人数不定,分别称为“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
至于你穿越到明清,究竟能考到哪个阶段,我只想劝你心宽。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说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连中三元”,其实这是编剧在扯谎。纪昀,他唯一中的就是乡试头名“解元”,再之后的会试和殿试,虽然通过了,但没有拿到头名,“会元”与“状元”与他无缘。所以如果你只能考个秀才也别郁闷,毕竟大才子纪晓岚也只能在乡试中考到第一!
这儿还要讲一下当今影视剧偏爱的一个桥段,英俊后生功名得中,皇上看着喜欢,便将其招为驸马。考中状元,当上大官,迎娶公主白富美?别做梦了,驸马和功名没有必然联系的。明朝前期的驸马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到了中期开始不看出身,公主到了婚配年龄,皇帝下诏,礼部榜谕天下,竞选者到礼部报名参加,然后经过礼部初选和皇帝复选。由于看重的是道德品行、才学和外表,这一时期,也有贫寒子弟成为驸马的。清朝的驸马则主要从满族和蒙古族的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择,汉人几乎没有机会。所以一个寒门后生,即便状元得中,也未必就能攀龙附凤、平步青云。
虽然不能迎娶公主白富美,但通过殿试,你已经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好好努力,人生巅峰之路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