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课堂,成为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是让学生“活”起来。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以学生为主。我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
感觉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客人,在上课之前,让五、六个甚至多一点的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便于课堂自学时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乐于学习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此外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勇于创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自学过后,再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教师做好归纳总结,了解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哪些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哪些内容理解比较肤浅?掌握这些情况以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启发或点拨。由于学生自学时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种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的心理,一经老师点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加高涨。
让学生“活”起来,除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也可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即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让学生充当作品中的角色在课堂上当场表演。如小说类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戏剧类的课文《白毛女》,文言文类的课文《晏子使楚》等。
只要学生“活”起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再适时引导,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是让教材“活”起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真正地走进教材,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读,一起背,一起喜,一起悲,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把死的课本教材变成“活”的教材。所谓让教材“活”,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变成具体可观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再一方面就是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所学课文而要向课外延伸,即在课堂上引进一些课外阅读,让学生走进课内,再走向课外,从利用“拐杖”,到自由“漫步”;让教材“活”的第三方面就是要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本文选材的谋篇特点,以《我的爸爸》为题,讲述有关爸爸的一些动人的事迹,以及自己是如何尊敬并且报答父亲的。
三是让教师“活”起来。教师是语文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起来的关键。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的学生就会喜欢听他的课,一个敢于与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就会无形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活”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要与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觉得平等的阳光普照自己课堂,也让学生觉得到老师是自己学习上的亲密的伙伴,师生双方应彻底地敞开心扉,进行平等的智慧互动和学习交流,在课堂上可让学生不用举手,有见解可直接站起来回答,或让老师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这无疑都是对学生的鼓励;也可把原来的问答式改为谈话式、或讨论式、或竞猜式、或辩论式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教师都可以尝试。
教师“活”的另一方面就是组织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举手才让回答问题的形式。
无论是让教材“活”起来,还是让教师“活”起来,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活”起来。当然,让学生“活”并不是对学生不加约束,而是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即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自己学生,课堂上还要严密组织学生活动,这样才是语文课要达到的“活”起来。
我们的语文教师,当你努力做到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会毫不掩盖他们对语文课、对语文的爱,其中也包括对语文老师的爱,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吴波,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一是让学生“活”起来。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以学生为主。我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
感觉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客人,在上课之前,让五、六个甚至多一点的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便于课堂自学时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乐于学习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此外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勇于创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自学过后,再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教师做好归纳总结,了解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哪些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哪些内容理解比较肤浅?掌握这些情况以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启发或点拨。由于学生自学时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种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的心理,一经老师点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加高涨。
让学生“活”起来,除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也可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即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让学生充当作品中的角色在课堂上当场表演。如小说类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戏剧类的课文《白毛女》,文言文类的课文《晏子使楚》等。
只要学生“活”起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再适时引导,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是让教材“活”起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真正地走进教材,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读,一起背,一起喜,一起悲,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把死的课本教材变成“活”的教材。所谓让教材“活”,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变成具体可观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再一方面就是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所学课文而要向课外延伸,即在课堂上引进一些课外阅读,让学生走进课内,再走向课外,从利用“拐杖”,到自由“漫步”;让教材“活”的第三方面就是要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本文选材的谋篇特点,以《我的爸爸》为题,讲述有关爸爸的一些动人的事迹,以及自己是如何尊敬并且报答父亲的。
三是让教师“活”起来。教师是语文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起来的关键。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的学生就会喜欢听他的课,一个敢于与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就会无形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活”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要与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觉得平等的阳光普照自己课堂,也让学生觉得到老师是自己学习上的亲密的伙伴,师生双方应彻底地敞开心扉,进行平等的智慧互动和学习交流,在课堂上可让学生不用举手,有见解可直接站起来回答,或让老师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这无疑都是对学生的鼓励;也可把原来的问答式改为谈话式、或讨论式、或竞猜式、或辩论式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教师都可以尝试。
教师“活”的另一方面就是组织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举手才让回答问题的形式。
无论是让教材“活”起来,还是让教师“活”起来,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活”起来。当然,让学生“活”并不是对学生不加约束,而是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即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自己学生,课堂上还要严密组织学生活动,这样才是语文课要达到的“活”起来。
我们的语文教师,当你努力做到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会毫不掩盖他们对语文课、对语文的爱,其中也包括对语文老师的爱,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吴波,教师,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