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乱”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最大失败”,因而常常让教师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放开学生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样学生的热情会高涨,活动也会随之变得积极,但总会给人一种“乱”的感觉,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不严密”、“教学不严谨”等等一系列的批评;如果要让学生老老实实的上课,就会压抑了学生的激情,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笔者根据多年实践深度透析了体育课堂气氛“乱”的根本,并总结出如何使课堂气氛做到活而不乱,从而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关键词 体育 课堂气氛 活而不乱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气氛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1.有的课堂教学比较守旧,教师不敢“放”学生,怕学生“乱”,但又希望学生能动起来,因而要求很严格,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被抹杀;2.有的“乱”是因为教师上课比较随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吸引学生,因此造成学生课堂松散,整堂课乱糟糟,这种“乱”是混乱;3.学生被教师的激情所感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验到在体育课堂活动中的乐趣并能够积极创新,整堂课的气氛欢快活跃,这样的“乱”恰恰是学生思维活跃、体验充分的外在表现,这也正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期望的“活而不乱”。怎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呢?
一、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分析
(一)教
1.教师:教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是现代体育教学,更加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因而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开放的、赏识的心态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只要是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与学生交流,就会赢得学生的称赞和爱戴,这样的教师上起课来才会更有号召力,学生才愿意更好的运动起来。
2.教学内容:国家一直提倡体育教育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培养人的大众体育,人的终身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跑、跳、掷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崭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健美操、跆拳道、网球等等,只有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他们在课上“活”起来。
3.教学方法: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让学生“活”起来,反而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能弥补实践课上的不足,把课上看不清、看不懂的示范等通过Flash或VCD的方法重复、慢放、定格,直至看懂、理解,例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部分,以往我们常常采用教师示范结合幻灯片或挂图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教师示范动作过快,学生往往只看教师跳的远度而不注意动作,而幻灯片和图片只有固定的影像,有的学生根本不能将它们很好的过渡起来,这时候,用多媒体代替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通过模仿慢动作示范,可以很快地掌握动作要点、难点。只有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乐意随着教师手中无形的指挥棒动起来。
(二)学
1.学生:一个班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同,他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组,能力弱的可适当降低练习难度,而能力稍强的一组要在活动中增加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体育,真正的愿意动起来。
2.学法:按常规,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去做,怕乱得无法收拾而浪费时间。其实,完全可以大胆放心地让他们自己体验、实践。要知道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例如在“前滚翻”教材中,传统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从辅助练习到分解练习再到完整练习,一步一步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教师的话去做,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一学、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让他们随意去滚动,在体验滚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前滚翻的动作要领,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到更多的切身体验。教师不要总试图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千年以前就有古人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另外课堂的“乱”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集中表现,而思维活跃的程度是层层递进的,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每个活动设计得环环相扣,目标明确,难度递增,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后,马上又有新的尝试在等待着他们,这怎能不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二、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还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严和宽的关系,宽中有严
“严”是在课堂秩序中要求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故意制造严肃的氛围;“宽”是需要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学生,应当严格要求的地方便当严格。”
(二)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收放自如
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纵,听之任之,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放任教学是教师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控制学生的行为,没有规范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无原则的迁就学生,学生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由、懒惰怕苦的性格。所以,教师要有目的的、大胆的“放”,既要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学习,又要让他们做到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把握住课堂的整体性。
(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分明
《新课标》在教学中较注重的一点是课堂要以学生为实践中心,多种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与游戏中去学习、创新,但教师更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从头到尾都在动,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否则,当学生体力一旦透支,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此失去兴趣,不想再动。
最后,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再加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一堂“活而不乱”的体育课,其实每个学生内心都蕴藏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使其变成熊熊大火,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只要教师能处乱而不惊,因势引导,让学生大胆地投入到体育实践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自信、乐观、健康的孩子。
关键词 体育 课堂气氛 活而不乱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气氛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1.有的课堂教学比较守旧,教师不敢“放”学生,怕学生“乱”,但又希望学生能动起来,因而要求很严格,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被抹杀;2.有的“乱”是因为教师上课比较随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吸引学生,因此造成学生课堂松散,整堂课乱糟糟,这种“乱”是混乱;3.学生被教师的激情所感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验到在体育课堂活动中的乐趣并能够积极创新,整堂课的气氛欢快活跃,这样的“乱”恰恰是学生思维活跃、体验充分的外在表现,这也正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期望的“活而不乱”。怎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呢?
一、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分析
(一)教
1.教师:教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是现代体育教学,更加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因而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开放的、赏识的心态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只要是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与学生交流,就会赢得学生的称赞和爱戴,这样的教师上起课来才会更有号召力,学生才愿意更好的运动起来。
2.教学内容:国家一直提倡体育教育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培养人的大众体育,人的终身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跑、跳、掷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崭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健美操、跆拳道、网球等等,只有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他们在课上“活”起来。
3.教学方法: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让学生“活”起来,反而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能弥补实践课上的不足,把课上看不清、看不懂的示范等通过Flash或VCD的方法重复、慢放、定格,直至看懂、理解,例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部分,以往我们常常采用教师示范结合幻灯片或挂图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教师示范动作过快,学生往往只看教师跳的远度而不注意动作,而幻灯片和图片只有固定的影像,有的学生根本不能将它们很好的过渡起来,这时候,用多媒体代替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通过模仿慢动作示范,可以很快地掌握动作要点、难点。只有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乐意随着教师手中无形的指挥棒动起来。
(二)学
1.学生:一个班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同,他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组,能力弱的可适当降低练习难度,而能力稍强的一组要在活动中增加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体育,真正的愿意动起来。
2.学法:按常规,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去做,怕乱得无法收拾而浪费时间。其实,完全可以大胆放心地让他们自己体验、实践。要知道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例如在“前滚翻”教材中,传统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从辅助练习到分解练习再到完整练习,一步一步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教师的话去做,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一学、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让他们随意去滚动,在体验滚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前滚翻的动作要领,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到更多的切身体验。教师不要总试图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千年以前就有古人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另外课堂的“乱”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集中表现,而思维活跃的程度是层层递进的,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每个活动设计得环环相扣,目标明确,难度递增,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后,马上又有新的尝试在等待着他们,这怎能不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二、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还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严和宽的关系,宽中有严
“严”是在课堂秩序中要求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故意制造严肃的氛围;“宽”是需要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学生,应当严格要求的地方便当严格。”
(二)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收放自如
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纵,听之任之,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放任教学是教师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控制学生的行为,没有规范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无原则的迁就学生,学生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由、懒惰怕苦的性格。所以,教师要有目的的、大胆的“放”,既要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学习,又要让他们做到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把握住课堂的整体性。
(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分明
《新课标》在教学中较注重的一点是课堂要以学生为实践中心,多种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与游戏中去学习、创新,但教师更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从头到尾都在动,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否则,当学生体力一旦透支,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此失去兴趣,不想再动。
最后,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再加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一堂“活而不乱”的体育课,其实每个学生内心都蕴藏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使其变成熊熊大火,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只要教师能处乱而不惊,因势引导,让学生大胆地投入到体育实践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自信、乐观、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