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唱艺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合唱艺术自20世纪初至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在这些辉煌背后仍有较多问题与不足。笔者就此分析了我国合唱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合唱艺术 问题 对策
  合唱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合唱训练、教学以及合唱实践。与交响乐一样,合唱对于团队性艺术表演的依赖性较高,其中认识并把握内容和形式、音乐技巧与内涵、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极为关键。总的来说,合唱艺术是大众艺术修养的代表,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大众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感受能力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使人民群众社会艺术文化生活得以丰富,艺术品位得以提高。现阶段,社会与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我们应推动合唱艺术的发展,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本文现针对我国合唱艺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做出如下探讨。
  一、当前我国合唱艺术存在的问题
  (一)在合唱艺术方面缺乏深入了解与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逐步普及,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渠道也逐渐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特别是合唱艺术,这种令新生代年轻人感到陌生的艺术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相对较为尴尬,面临诸多困境。与此同时,信息爆炸这一时代特征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出现,人们固有审美观念受到影响,在接受艺术知识时显得过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在热爱以及掌握艺术形式方面存在片面化倾向。年轻一代是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对于流行音乐较为青睐,而合唱艺术通常需要受众群体具备相当的乐理理论基础才能有深刻感受和理解,这导致年轻人对于合唱艺术形式置之不理,转而投入现代流行音乐的怀抱,合唱艺术在现阶段的生存现状由此受到不良影响。
  (二)合唱艺术不确定性的发展道路
  合唱艺术在现阶段全新发展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生存危机,合唱界音乐学者和专家对于合唱的变革与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合唱的发展道路应逐渐趋于现代性、大众化和通俗化,为合唱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少数音乐认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理解过于偏激,导致一部分原本高雅的合唱作品逐渐低俗化、庸俗化,音乐作品形象受到严重破坏,这对于合唱艺术发展而言不仅毫无裨益,反而导致合唱艺术形象被抹黑。
  (三)合唱界缺乏专业指挥人才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当今合唱界,稳定性的合唱指挥人才一直都比较匮乏,人们对于合唱艺术以及合唱指挥二者所具有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导致现阶段合唱指挥人才储备不足,且不少合唱指挥专业性不足,同时也没有长久从业的打算。有些人往往持片面观点,觉得合唱艺术实质上属于群众歌咏娱乐性质的活动,因而有无合唱指挥皆可,或者合唱指挥专业性过关不过关均不会对合唱水平产生太多影响,甚至认为对于音乐指挥知识稍有涉猎的人就有能力担任合唱指挥。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是谬误的,同时对于合唱指挥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产生了制约。而还有少数专业人士则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合唱指挥艺术难度较高,在接受系统学习和实践之前很难良好掌握,而即便接受了系统性学习,学员也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发展道路,这种观点无疑打消了不少合唱指挥学员成为合唱指挥的积极性和决心。最后,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还受到一部分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现阶段负责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或院校,合唱指挥专业师资力量匮乏,整体设置数量不足,导致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遭遇瓶颈。
  二、合唱艺术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引导大众深入认识合唱艺术
  在人民群众各类文娱活动中,合唱艺术是其中一种较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它和大众生活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因而应对当前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予以充分利用,重视扩大宣传,逐步引导大众转变以往对于合唱艺术的错误认知,让群众认识到合唱艺术并非是脱离生活的、过于高雅的精英艺术。应摆正心态,全方位认识和了解合唱艺术,认识到合唱艺术可以是民众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继而生发出热爱合唱艺术的感情。特别对于现代的年轻群体,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广普及合唱艺术,引导年轻一代在追求流行音乐过程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唱艺术有所认知,进而逐渐深入了解,最终能够热爱并积极参与到合唱艺术表演中,从而推动合唱艺术健康、稳步发展。
  (二)确定合唱艺术发展道路,推动合唱艺术实现长远发展
  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合唱艺术必须对自身发展观念做出转变,积极探索全新发展途径,才能避免困于死胡同和陷入尴尬的生存局面,而获得长远发展。大众文化和合唱艺术之间息息相关,所以如果我们很好地融合了现代大众艺术和合唱艺术,开辟出富有大众化倾向的艺术审美路线,则对于现阶段合唱艺术发展局面的改善不无裨益。
  (三)推动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增加人才储备,提高合唱指挥整体素质
  现阶段合唱指挥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充实专业指挥队伍。首先应通过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将合唱指挥的职业以及专业性知识面向社会展开宣传普及,逐渐改变社会看法,从而使大众能够正确认识合唱指挥人才的重要性,继而对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予以理解和支持。其次应加大合唱指挥专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力度,扩充师资力量,适当增加培养数量,稳步提升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三、结语
  合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合唱指挥人才储备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而且不可分割。我们应对合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认识,并基于这些问题寻找对策,提高大众认识,明确合唱艺术发展道路,扩充合唱指挥人才储备规模,真正为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坤霞.群众性合唱艺术的问题探讨[J].青春岁月,2012,(23).
  [2]徐丽蓉.普及提高合唱艺术——合唱艺术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3,(06).
  [3]白旭.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兼论群众合唱团的组建与提高[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3,(06).
  [4]郇军德.浅谈合唱艺术中决定音准的重要因素[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
其他文献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优美的旋律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包含乡土气息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爱憎分明的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演员的台步招式,戏曲着装的民族意蕴,构图独特的脸谱造型等,都会让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很多戏曲都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于陶冶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培养少年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独特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优秀戏曲存在一些误解。
赫伯特·冯·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了70年,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截止1988年他发行超过1亿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钢管,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现代乐派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我国交响乐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旋律、和声、标题、主题思想等方面。在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弘扬交响乐的民族性,需要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交响乐的欣赏、做好交响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在音乐学习中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展开讨论,并结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秧歌是我国汉族最为普及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东北秧歌的"逗、媚、艮、俏、浪";山东秧歌的"韧、抻、扭、拧、蹍";陕北秧歌的
摘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结果不佳,学生厌学情况。在该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 普通高校 实践教学法  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普及传统民族音乐基本内容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
摘要:扬琴作为外来乐器在中国乐器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素有中国钢琴之称。本文以《卡门主题随想曲》为切入点,解析了扬琴这门乐器的发展里程以及主要特点。从扬琴的力点和声色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剖析了扬琴的用力、声色特点。最后以《卡门主题随想曲》为例,详尽对这两方面做一个综合阐述.  关键词:扬琴 力点 用力 音色  一、扬琴的简介  扬琴是中国乐器中唯一的世界性乐器,自明代初传入中国,即音色明亮、清脆、纯
小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有效教学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理想途径之一。为更好的发挥音乐歌曲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方面的功效,本
舞蹈是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形态展示艺术,更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所以想象力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则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才能够舞出真情,继而获得与观众的共鸣。鉴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地方音乐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在获得经济和文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给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表现在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率、推进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鉴于此,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谈起,就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 地方高校 音乐教育 积极影响 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