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垛(gto)”作为甘南白龙江上游地区重要的宗教民俗节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沉淀。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初步解读,是认识藏族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对于认识前佛教时期的藏族宗教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甘南;白龙江上游;垛
甘南白龙江上游地区主要是指白龙江在迭部县境内流经的区域,该县共由一个镇和十个行政乡组成,人口约有5.0万,其中藏族3.6万,约占总人口的72%。目前为止,该县境内仍保留有“垛(gto)”习俗的地方,主要集中于卡坝乡、尼傲乡和旺藏乡等下迭部地區的部分村落。本次调查,由于目标村落之间相对分散,调查时间比较紧迫,故将只对其流程略作介绍,以示初次探析。
一、古老的传承——苯教祭司
迭部地区素有“天苯波、地苯波”之称,古老的苯教文化,在这里传承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目前甘南地区的苯教寺院共有7座,其中迭部县5座,分别为拉路寺、乍日寺、桑周寺、恰日寺和纳告寺[1]。除此之外,较别的藏区,迭部地区尚保留有藏族原始宗教——司巴苯教祭司及其传承,其经典内容丰富,仪轨类型庞杂,是直观反映早期藏人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一手材料。
苯教是藏族的本土宗教,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系统内部,又分为司巴苯教和雍仲苯教两种,而相对于系统化的雍仲苯教,司巴苯教则更多地表现有民间宗教的性质,特别是与藏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高度统一,使其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真正代表。在藏族的传统社会中,司巴苯教祭司一直担任着“上敬神灵、下伏鬼怪、中兴人宅”的主要社会职责,以占卜、星算、禳解、医术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求丰产、人畜兴盛、社会安乐和天人和谐。
二、 “垛(gto)”及其内容
“垛(gto)”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庆,期间司巴苯教的祭司是计划和执行整个节庆的主持,其仪式内容主要包括祭祀山神和龙神仪式、“招魂-招运”仪式、“军歌-军舞”仪式和送“堆”仪式等。
“垛(gto)”,是在秋收以后人们为庆祝丰产而举行的节庆。依照传统,除了秋季的“垛(gto)”以外,春季、夏季和冬季都要举行祈求神灵保佑丰产的“安桑(brngn-bsng)”仪式,但以秋季的“垛(gto)”最为隆重。“垛(gto)”的举行,一般以每个村的部族为单位(一个部族通常有3-20户人家,如今也有些地方以村为单位。),前后为期3-5日,以第一天的内容最为隆重,后几日,人们则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丰产而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中。
前一天,一切准备都早已就绪。节日当天清晨,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身着盛装,前去集会。
1.喂“桑(bsngs)”:同一仪式的两种含义
随着一阵牛角号声的响起,身着盛装的男子们,腰挎战刀,脚蹬马靴,手牵骏马,纷纷前往,举行全村一年一度的喂“桑”仪式。当太阳初上山头的一刻,在老祭司的祈颂中,男子们抽出战刀,绕着浓烟滚滚的桑烟台,呼唤着各自神灵的名字,以求保佑。待祭司的祈颂结束后,又纷纷拿起备好的木制刀、矛和箭等“武器”,在滚滚的桑烟上“净化”后,前往祭拜山神,并一路高呼“扎拉索!”[2]女子则们纷纷从自家簇拥至村口的大小巷子,一手拎着青稞酒壶,一手托起用酥油花粘边的“吉祥碗”,为前去插箭的男子们“祝福”,男子们每到巷口,便会接过女子们递来的美酒,先由领头的年长者致一段颂词后,大家便纷纷品味,又继续前去,一路略品,直至出村,最后消失在盘绕的山路上。
1.1男子:插箭仪式
插箭仪式,亦称“Lha-rtse”,是藏族仪式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插箭台往往位于邻近村庄的高山顶上或山口,由石块砌成,或者由木栏圈成。内置木刀、木箭以及木矛等武器,以供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的山神,几乎都是战神,人们对其祭祀,使其变得更有战斗力,这样便能保护地方部落的平安与繁荣。到达山顶,祭拜山神时,将“刀、矛、箭”等插于插箭台上后,也要举行盛大的喂桑的仪式,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作为插箭仪式中的一个环节,这次的喂桑更具有一种供奉的功能,人们一般会敬以五谷,甚至以酒祭司战神,并吹牛角号,呼唤神灵,一股桑烟滚滚,直入云霄,便会认为是好的征兆。
在整个过程中,“桑”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下,分别表达了不同的特定功能。之前举行的喂“桑”仪式,只是一种净化仪式,按照传统理解方式,其净化的对象主要有“帜(gri)”、“懦(mno)”和“昧(dme)”[3]三者。“帜”通常指晦气;“懦”指被不洁之物所玷污;“昧”指由骨肉残杀或结合而生成的污秽。人们一般会认为,一旦被这三种不净所玷污,那么不仅会对个人带来厄运,还会对与自己接触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神灵也会遭到玷污,所以在此,“桑”首先扮演了净化“人—神—物”的功能。而作为插箭仪式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桑”仪式,具有供奉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祭祀战神。
2.0 女子:送龙(klu)神
在男子们前去祭拜山神后,年轻女子们便要前去“送”龙神(实质上就是去祭司龙神),祭祀物品主要有:酥油糌粑、牛奶、炒青稞、彩绸、各类植物的枝叶等。前去的女子衣着要华丽整洁,且不能饮食蒜等“不净”的食物。龙神通常居住于河流、湖泊、森林等,相对年(gnyn)神较低的地域,其种类多样,人们供养它,则是因为其象征财富,具有招财进宝的功德。
3.0 “招魂-招运”仪式
这是一种在藏区最为盛行的仪式,在藏语里称为:“bla-‘bod 和gyng’bid”,其中的“魂 (bla)”和“运(gyng)”则表达了藏族人对生命和财富的认知观念。祭司在念诵相关诵词时,一般会有一位年长者,手持彩箭,呼唤“魂(bla)”、“运(gyng)”快快归来,其后会跟有年轻小伙子口吹海螺,手捧美玉、切玛(pyer-mar)[4]等物,用于“招魂-招运”。
4.0 “军歌-军舞”仪式
流传于迭部地区的““军歌-军舞”仪式,无疑与迭部人自称“蕃兵”的传说有关。插箭仪式结束后,男子们手握长刀,开始举行传统军歌和军舞表演,模仿“进攻”、“退敌”、“获胜”等情节,场面甚是壮观。迭部一带盛传藏族古老的“世界起源说”的口头史,其版本有广、中、略三种,其中《广部》主讲世界的形成史,《中部》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讲雪域藏地的形成史,《略部》主讲迭部藏人的来源、形成及分布结构。在《汉藏史籍》等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迭部地区族源的分布情况找到相应的地域名称,依据藏文文献,再结合实地考察,能够准确判定该地区的部族姓氏及地方名称。以毛尔盖·三木旦[5]大师为首的近代学者也论证了迭部藏人是“蕃兵”的这一说法。
5.0 送“堆”(mdos) 仪式
下午,待一切活动落幕,全村的男女老少皆前往聚集,共同去参加最后的送“堆(mdos)”仪式,以示当日的节庆告一段落,同时准备第二日的活动。“堆(mdos)”,是一种送“替身俑”的仪式。替身俑,是一种替代物。在仪式期间要将其供给制造障类的特殊生灵,以赎取受害者的生命或克服其他的困难[6]。主要有三种,即“堆”仪式、送替身仪式和送彩盘仪式。
三、“垛(gto)”仪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垛(gto)”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文化关系与传承的主要载体,对文化现象的观察与认识,是我们洞悉文化内涵、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对“垛”的认识,是了解藏族社会结构、生产模式和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认识前佛教时期的藏族宗教,具有重大意义。总之,“垛(gto)”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民俗节日之一,当地流传有一种说法,即“汉人过年,藏人庆垛(gto)”,可见“垛(gto)”在当地社会的现实意义。从“垛(gto)”仪式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基本已包含藏族民间宗教的所有的内容,藏传佛教各派中,也只有苯教将此等民间宗教内容划分于其系统以内,依照其法,是属司巴苯教的重要内容。从整个内容来看,也基本反映了早期藏族社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横纵比较藏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实质上表明了“绝大多数藏人在内心深处任然是苯教徒,它们的各类苯教功课,并不只是在心里修行,而且在言辞和行动上都是如此。”[7]除了藏传佛教的巨大凝聚力以外,这种早期的宗教信仰也是主要力量之一。这对促进藏区社会的统一、社会结构的调节、捍卫民族文化的自尊都具有可观的作用。
注释:
[1]迭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迭部县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祈禱战神的意思。
[3]卡尔梅·桑丹坚赞《藏族历史、传说、宗教仪轨和信仰研究》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4]用酥油、糌粑和五谷做的供品。
[5]详见《毛尔盖·三木旦全集》 第六册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9年4月
[6]曲杰·南卡诺布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4年5月
[7]【英】 施耐尔格鲁夫 著 储君杰 译 《苯教九乘》导论 国外藏学研究论文集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
【关键词】:甘南;白龙江上游;垛
甘南白龙江上游地区主要是指白龙江在迭部县境内流经的区域,该县共由一个镇和十个行政乡组成,人口约有5.0万,其中藏族3.6万,约占总人口的72%。目前为止,该县境内仍保留有“垛(gto)”习俗的地方,主要集中于卡坝乡、尼傲乡和旺藏乡等下迭部地區的部分村落。本次调查,由于目标村落之间相对分散,调查时间比较紧迫,故将只对其流程略作介绍,以示初次探析。
一、古老的传承——苯教祭司
迭部地区素有“天苯波、地苯波”之称,古老的苯教文化,在这里传承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目前甘南地区的苯教寺院共有7座,其中迭部县5座,分别为拉路寺、乍日寺、桑周寺、恰日寺和纳告寺[1]。除此之外,较别的藏区,迭部地区尚保留有藏族原始宗教——司巴苯教祭司及其传承,其经典内容丰富,仪轨类型庞杂,是直观反映早期藏人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一手材料。
苯教是藏族的本土宗教,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系统内部,又分为司巴苯教和雍仲苯教两种,而相对于系统化的雍仲苯教,司巴苯教则更多地表现有民间宗教的性质,特别是与藏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高度统一,使其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真正代表。在藏族的传统社会中,司巴苯教祭司一直担任着“上敬神灵、下伏鬼怪、中兴人宅”的主要社会职责,以占卜、星算、禳解、医术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求丰产、人畜兴盛、社会安乐和天人和谐。
二、 “垛(gto)”及其内容
“垛(gto)”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庆,期间司巴苯教的祭司是计划和执行整个节庆的主持,其仪式内容主要包括祭祀山神和龙神仪式、“招魂-招运”仪式、“军歌-军舞”仪式和送“堆”仪式等。
“垛(gto)”,是在秋收以后人们为庆祝丰产而举行的节庆。依照传统,除了秋季的“垛(gto)”以外,春季、夏季和冬季都要举行祈求神灵保佑丰产的“安桑(brngn-bsng)”仪式,但以秋季的“垛(gto)”最为隆重。“垛(gto)”的举行,一般以每个村的部族为单位(一个部族通常有3-20户人家,如今也有些地方以村为单位。),前后为期3-5日,以第一天的内容最为隆重,后几日,人们则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丰产而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中。
前一天,一切准备都早已就绪。节日当天清晨,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身着盛装,前去集会。
1.喂“桑(bsngs)”:同一仪式的两种含义
随着一阵牛角号声的响起,身着盛装的男子们,腰挎战刀,脚蹬马靴,手牵骏马,纷纷前往,举行全村一年一度的喂“桑”仪式。当太阳初上山头的一刻,在老祭司的祈颂中,男子们抽出战刀,绕着浓烟滚滚的桑烟台,呼唤着各自神灵的名字,以求保佑。待祭司的祈颂结束后,又纷纷拿起备好的木制刀、矛和箭等“武器”,在滚滚的桑烟上“净化”后,前往祭拜山神,并一路高呼“扎拉索!”[2]女子则们纷纷从自家簇拥至村口的大小巷子,一手拎着青稞酒壶,一手托起用酥油花粘边的“吉祥碗”,为前去插箭的男子们“祝福”,男子们每到巷口,便会接过女子们递来的美酒,先由领头的年长者致一段颂词后,大家便纷纷品味,又继续前去,一路略品,直至出村,最后消失在盘绕的山路上。
1.1男子:插箭仪式
插箭仪式,亦称“Lha-rtse”,是藏族仪式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插箭台往往位于邻近村庄的高山顶上或山口,由石块砌成,或者由木栏圈成。内置木刀、木箭以及木矛等武器,以供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的山神,几乎都是战神,人们对其祭祀,使其变得更有战斗力,这样便能保护地方部落的平安与繁荣。到达山顶,祭拜山神时,将“刀、矛、箭”等插于插箭台上后,也要举行盛大的喂桑的仪式,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作为插箭仪式中的一个环节,这次的喂桑更具有一种供奉的功能,人们一般会敬以五谷,甚至以酒祭司战神,并吹牛角号,呼唤神灵,一股桑烟滚滚,直入云霄,便会认为是好的征兆。
在整个过程中,“桑”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下,分别表达了不同的特定功能。之前举行的喂“桑”仪式,只是一种净化仪式,按照传统理解方式,其净化的对象主要有“帜(gri)”、“懦(mno)”和“昧(dme)”[3]三者。“帜”通常指晦气;“懦”指被不洁之物所玷污;“昧”指由骨肉残杀或结合而生成的污秽。人们一般会认为,一旦被这三种不净所玷污,那么不仅会对个人带来厄运,还会对与自己接触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神灵也会遭到玷污,所以在此,“桑”首先扮演了净化“人—神—物”的功能。而作为插箭仪式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桑”仪式,具有供奉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祭祀战神。
2.0 女子:送龙(klu)神
在男子们前去祭拜山神后,年轻女子们便要前去“送”龙神(实质上就是去祭司龙神),祭祀物品主要有:酥油糌粑、牛奶、炒青稞、彩绸、各类植物的枝叶等。前去的女子衣着要华丽整洁,且不能饮食蒜等“不净”的食物。龙神通常居住于河流、湖泊、森林等,相对年(gnyn)神较低的地域,其种类多样,人们供养它,则是因为其象征财富,具有招财进宝的功德。
3.0 “招魂-招运”仪式
这是一种在藏区最为盛行的仪式,在藏语里称为:“bla-‘bod 和gyng’bid”,其中的“魂 (bla)”和“运(gyng)”则表达了藏族人对生命和财富的认知观念。祭司在念诵相关诵词时,一般会有一位年长者,手持彩箭,呼唤“魂(bla)”、“运(gyng)”快快归来,其后会跟有年轻小伙子口吹海螺,手捧美玉、切玛(pyer-mar)[4]等物,用于“招魂-招运”。
4.0 “军歌-军舞”仪式
流传于迭部地区的““军歌-军舞”仪式,无疑与迭部人自称“蕃兵”的传说有关。插箭仪式结束后,男子们手握长刀,开始举行传统军歌和军舞表演,模仿“进攻”、“退敌”、“获胜”等情节,场面甚是壮观。迭部一带盛传藏族古老的“世界起源说”的口头史,其版本有广、中、略三种,其中《广部》主讲世界的形成史,《中部》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讲雪域藏地的形成史,《略部》主讲迭部藏人的来源、形成及分布结构。在《汉藏史籍》等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迭部地区族源的分布情况找到相应的地域名称,依据藏文文献,再结合实地考察,能够准确判定该地区的部族姓氏及地方名称。以毛尔盖·三木旦[5]大师为首的近代学者也论证了迭部藏人是“蕃兵”的这一说法。
5.0 送“堆”(mdos) 仪式
下午,待一切活动落幕,全村的男女老少皆前往聚集,共同去参加最后的送“堆(mdos)”仪式,以示当日的节庆告一段落,同时准备第二日的活动。“堆(mdos)”,是一种送“替身俑”的仪式。替身俑,是一种替代物。在仪式期间要将其供给制造障类的特殊生灵,以赎取受害者的生命或克服其他的困难[6]。主要有三种,即“堆”仪式、送替身仪式和送彩盘仪式。
三、“垛(gto)”仪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垛(gto)”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文化关系与传承的主要载体,对文化现象的观察与认识,是我们洞悉文化内涵、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对“垛”的认识,是了解藏族社会结构、生产模式和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认识前佛教时期的藏族宗教,具有重大意义。总之,“垛(gto)”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民俗节日之一,当地流传有一种说法,即“汉人过年,藏人庆垛(gto)”,可见“垛(gto)”在当地社会的现实意义。从“垛(gto)”仪式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基本已包含藏族民间宗教的所有的内容,藏传佛教各派中,也只有苯教将此等民间宗教内容划分于其系统以内,依照其法,是属司巴苯教的重要内容。从整个内容来看,也基本反映了早期藏族社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横纵比较藏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实质上表明了“绝大多数藏人在内心深处任然是苯教徒,它们的各类苯教功课,并不只是在心里修行,而且在言辞和行动上都是如此。”[7]除了藏传佛教的巨大凝聚力以外,这种早期的宗教信仰也是主要力量之一。这对促进藏区社会的统一、社会结构的调节、捍卫民族文化的自尊都具有可观的作用。
注释:
[1]迭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迭部县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祈禱战神的意思。
[3]卡尔梅·桑丹坚赞《藏族历史、传说、宗教仪轨和信仰研究》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4]用酥油、糌粑和五谷做的供品。
[5]详见《毛尔盖·三木旦全集》 第六册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9年4月
[6]曲杰·南卡诺布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4年5月
[7]【英】 施耐尔格鲁夫 著 储君杰 译 《苯教九乘》导论 国外藏学研究论文集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