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和未来发展轨道,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仅仅关乎一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美的大门。“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熟练运用这套方法,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学基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关心的课题。
一、“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包含着无尽的美感。人类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够领略文学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依托课本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相当必要的。我们的教材选用的多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些文章不仅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美感,适用于阅读训练,也运用了大师级的写作技巧,可以为写作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途径只剩下语文课。相比之下,许多学生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多数的网络小说在情节上简单化,语言上缺乏精雕细琢的能力和时间。大量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不能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反而会引起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退化。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甚至从来没有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对严肃文学作品也不了解,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
2.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缺乏兴趣
在语文教学基础较差的地区,许多学生意识不到提升文学素养的必要性,本能地认为文学艺术与他无关。许多学生并不把阅读和写作当成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在他们眼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道语文试题,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抱着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锻炼出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3.教师的指导方式缺乏新意
除了学生,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视也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并不着重强调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反而传授给学生一套万能答题法。有关于阅读的一切课程都是拿分课程,最后学生只学到了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丧失了阅读能力,还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把阅读文章当成操心费力的考试题目,从此远离文学阅读的道路。
阅读训练如此,写作训练更甚。在布置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往往难以做出针对性指导。写作变成了沉重的课业压力。把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开来,认识不到阅读的文章也是优秀的写作作品的事实。读和写的训练不能有效结合,缺乏新意,缺乏变通,缺乏体系。
三、“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会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因此,无论读者是谁,只要有基本的语言基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产生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作者的写作动机有可能有关,也有可能无关,它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
所以,在要求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之后,需要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感悟。这个抒发自己真实想法的步骤不一定需要靠写一篇读后感来实现。许多学生都已经把读后感当成了命题作文,写读后感的行为已经丧失了初衷。可以让学生先在心里整理自己的想法,然后口述出来。布置一篇读后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作品之后有所感悟,提炼心得。
2.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能够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在个人阅读时也许不必偏重于此,但是当大家共同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寻找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找出来之后一起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技巧?这种技巧适用于什么情境?这种技巧的使用达到作者的初衷了吗?如果你来使用这种技巧会倾向于什么样的语境?这篇文章的得失之处在哪里?
只有经过这样的写作技巧赏析,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作的套路,建立自己的风格,而不必去背诵老师给出的“八股文”。
3.进行趣味化的写作训练
什么是趣味化的写作训练呢?就是话题式写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一旦某个话题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篇别出心裁的文学作品。需要注意的是,这仍然不能采用传统的作文评分方式进行打分,否则就会被学生视为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果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的话,评选标准应该是有趣。比如就孔乙己之后的命运作一番联想,为《孔乙己》作一篇后传。形式可不拘一格,但求创新,往往这样的作品最能反映出有价值的问题,成为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而不是应试作文的好文章。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象力都会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真正产生兴趣。一个在心底里喜欢文学的人会自觉的锻炼自己的语言阅读和运用能力,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以及加强趣味化的写作训练等具体策略,将能真正实践“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教育方式。
作者单位:安徽庐江第三中学。
一、“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包含着无尽的美感。人类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够领略文学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依托课本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相当必要的。我们的教材选用的多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些文章不仅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美感,适用于阅读训练,也运用了大师级的写作技巧,可以为写作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途径只剩下语文课。相比之下,许多学生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多数的网络小说在情节上简单化,语言上缺乏精雕细琢的能力和时间。大量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不能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反而会引起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退化。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甚至从来没有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对严肃文学作品也不了解,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
2.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缺乏兴趣
在语文教学基础较差的地区,许多学生意识不到提升文学素养的必要性,本能地认为文学艺术与他无关。许多学生并不把阅读和写作当成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在他们眼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道语文试题,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抱着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锻炼出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3.教师的指导方式缺乏新意
除了学生,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视也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并不着重强调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反而传授给学生一套万能答题法。有关于阅读的一切课程都是拿分课程,最后学生只学到了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丧失了阅读能力,还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把阅读文章当成操心费力的考试题目,从此远离文学阅读的道路。
阅读训练如此,写作训练更甚。在布置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往往难以做出针对性指导。写作变成了沉重的课业压力。把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开来,认识不到阅读的文章也是优秀的写作作品的事实。读和写的训练不能有效结合,缺乏新意,缺乏变通,缺乏体系。
三、“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会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因此,无论读者是谁,只要有基本的语言基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产生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作者的写作动机有可能有关,也有可能无关,它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
所以,在要求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之后,需要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感悟。这个抒发自己真实想法的步骤不一定需要靠写一篇读后感来实现。许多学生都已经把读后感当成了命题作文,写读后感的行为已经丧失了初衷。可以让学生先在心里整理自己的想法,然后口述出来。布置一篇读后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作品之后有所感悟,提炼心得。
2.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能够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在个人阅读时也许不必偏重于此,但是当大家共同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寻找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找出来之后一起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技巧?这种技巧适用于什么情境?这种技巧的使用达到作者的初衷了吗?如果你来使用这种技巧会倾向于什么样的语境?这篇文章的得失之处在哪里?
只有经过这样的写作技巧赏析,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作的套路,建立自己的风格,而不必去背诵老师给出的“八股文”。
3.进行趣味化的写作训练
什么是趣味化的写作训练呢?就是话题式写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一旦某个话题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篇别出心裁的文学作品。需要注意的是,这仍然不能采用传统的作文评分方式进行打分,否则就会被学生视为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果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的话,评选标准应该是有趣。比如就孔乙己之后的命运作一番联想,为《孔乙己》作一篇后传。形式可不拘一格,但求创新,往往这样的作品最能反映出有价值的问题,成为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而不是应试作文的好文章。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象力都会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真正产生兴趣。一个在心底里喜欢文学的人会自觉的锻炼自己的语言阅读和运用能力,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以及加强趣味化的写作训练等具体策略,将能真正实践“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教育方式。
作者单位:安徽庐江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