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民教育”成效与公共生活重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即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受到的身心影响。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学校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建设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对社会有用,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众团体。
  一、现代学校“公民教育”与政治生活的互动
  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密切相关。由于“公民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与载体等关键要素受制于政治,所以政治生活的开放与包容能促进学校开展生动、活泼的“公民教育”。同时,学校的“公民教育”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步。它通过树立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等,对政治生活发生反作用。
  我国的“公民教育”从无到有,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有财产受到更大的保护,人们的民主权利也获得更多的保障,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教育”蓬勃发展,既有效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又对建设公民社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当下,“公民教育”理应有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公民教育”应努力帮助学生确立主人翁的地位,使他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校“公民教育”与国家意识重建
  学校“公民教育”应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意识。因为,学生生活在国家之中。而国家通过意识形态、行政机构和公共场所等与公民的生活发生联系。国家需要人民献身,这既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又是学校“公民教育”强调的内容。但随着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与传播,国家逐渐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就需要公民对国家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并具有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同时,学校“公民教育”一定要强调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与责任。
  三、学校“公民教育”与社会生活重建
  当下,学校“公民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生活决定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例如,政府官员、富豪人士等优势阶层的行为对社会风气具有一定影响,对学校“公民教育”具有一定冲击。因此,学校应做到两点:一是正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并如实呈现给学生,以形成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生活的警戒心理,以便在不利的环境中坚守公民的道德素养。
  四、学校“公民教育”与道德生活重建
  学校“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产生与社会一致的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公民集体的意识与行动。为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是公民强大的、内在的制约力量。只有拥有正确的信仰,才能抗拒诱惑,坚守道德准则。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二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在“计算机导论”的双语教学中,要从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英语使用度以及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等几个方面,开创性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使得双语教学能真正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双语教学;二本院校;语码转换  作者简介:范玉涛(1977-),女,山西大同人,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北京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目的]分析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论文的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数据论文出版提供参考.[方法]借鉴国际数据期刊论文出版模式,建立了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
【目的】以董鹏学术不端事件为个案,分析相关期刊在发现该学术不端后对其论文撤销的情况,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撤销论文规范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闻报道中董鹏发表的论文为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力工程师;计量经济学  作者简介:杨慧敏(1978-),女,内蒙古乌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上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距离伦敦约有一百英里,其创始人A.S.尼尔(1883—1973)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它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和“因材施教的典范”等。与杜威学校及历史上其他实验学校不同的是:今天它依然存在,而且发展良好。这不能不归因于其一贯坚持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学校”的办学理念。  本文旨在从
“公民道德教育”,即以公民为主体,以培养有德性的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以国家之公共善的实现为最终归宿,而且要考虑公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个体在满足公共善的同时走向自我的实现。然而,当前的教师往往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共同体、家族或家庭的私人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公民(学生)提出空洞的道德要求。于是,“公民道德教育”未能落到实处。  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