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种重要类型。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阶段,另一方面是群体性事件演化主要的影响指标。其中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阶段又包括事前矛盾激化和孕育阶段、群体性事件开始后的演化阶段以及群体性事件后的影响阶段,群体性事件演化主要的影响指标有事件中聚集人群的规模大小和结构复杂程度、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利益诉求
一、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阶段
(一)事前矛盾激化和孕育阶段
1.发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发起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当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時,就会发动群体性事件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2.发起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在受到侵害后,发起人大多首先会尝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解决。而当这一途径无效后,发起人就会通过其他渠道产生公共影响来解决问题。
3.决定采取群体性事件:在制造公共影响的动机产生后,行为主体面临关键权衡:是继续争取正常的渠道去解决,还是通过发动群体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向政府施压让其解决问题。这一权衡主要是对两种解决渠道所产生的期望成本和收益的综合对比。“一旦行为主体认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者期望收益远小于发动群体性事件的期望收益后,行为主体就有可能采取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开始后的演化阶段
1.使用暴力前的群体性事件演化:①初始筹备阶段。在初始阶段,群体性事件表现为少数发起人的个人行为。这些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发起人个体通过特定的活动向政府施压,以此引起政府的注意;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通过向外界发送信号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来加入群体性事件或以此来博取社会和大众的同情和理解。②核心参与者的加入。在发起人的信息传播和说服下,第一批核心参与者在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下,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加入群体性事件。此过程就是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的第一次扩大环节。③边缘加入者的加入。随着事件的扩大,事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边缘群体也会加入。这个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就变得混合复杂,其行为动机也有单纯的利益诉求变得多元复杂。在这一阶段,群体性事件逐渐扩大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并存在向暴力阶段转化的可能。
2.使用暴力后的群体性事件演化:①使用暴力阶段。随着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发起人通过各种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其性质也由发起时单纯的利益诉求变成复杂动机的群体行为。如果事件演进到此,发起人或核心人员的利益诉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那发起人或核心人员就会发动暴力来实现自己利益的,进而扩大社会影响以对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参与者组成复杂,偶发性事件或者任何参与主体的恶性行为,都有可能演化为暴力事件。至此,群体性事件正式转化为具有鲜明破坏性的非法事件。②政府干预后的事件结束阶段。一旦暴力事件发生后,不管事件出于什么原因,政府都会出面干预事件,制止暴力的进一步恶化。进而,整个事件从表面上看趋于结束,但其后续的影响仍旧通过不同的渠道产生持续的作用。
(三)群体性事件后的影响阶段
1.事后的媒介传播。在国内外,大众传媒都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群体性事件从表面结束了,媒体就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渠道。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等各种信息会在社会中进一步进行交互传播。这种传播会产生两种效果:其一、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第二、影响其他具有发动或参与群体性事件动机的社会群众,媒体的传播会强化或者削弱他们的意愿。
2.当事人事后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曾经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融入到正常的生活。比如其在群体性事件后,情感上容易有挫败感,工作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更会出现频繁的更换工作,此外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重新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
3.对其他潜在发动人群的影响。一方面,潜在人群可能会受到已经发生过的群体性事件的激励,学习其组织形式、发动方法;另一方面,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后续群体性事件发动人群的期望预定、行为选择,如果政府很容易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就变相鼓励他们的此种行为,如果政府态度强硬,则会改变他们利益诉求的行为方式。
4.对政府积累经验的影响。同样,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也在积累经验。通过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演化规律、应对策略等为后续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打下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积累经验,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将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群体性事件演化的主要影响指标
(一)事件中聚集人數的规模大小和结构复杂程度决定了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程度
群体性事件中聚集人数越多,结构越复杂,就越有可能使群体性事件恶化。且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解决,因为处置类似事件需要调适的利益冲突相对复杂,达成共识、缓解矛盾就相对困难。反之,如果群体性事件聚集人数较少且结构相对简单,处置起来就相对容易。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除了直接利益相关人、相关政府部门之外,还存在第三方,其行为对事件演化有影响作用
第三方的类型有中间调解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宗教团体、律师、国外媒体、地方黑恶势力等,他们对事件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整个事件的持续过程,如果第三方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有利于事件的缓解和和平解决。如第三方的中间调解人如果能够从全局出发,对双方进行妥协的调解,则有可能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使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反之,若第三方推波助澜,大肆传播谣言,会使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失去效力,大众因轻信谣言而恐慌,由此造成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三)政府应急管理的效力与突发性事件的演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任何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有征兆,其发生往往都是长期量变累积的过程,因此防止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发展为突发公共事件尤为重要。在此过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潜伏阶段或出现征兆阶段,防范和阻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另外,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要第一时间采取相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正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尽最大努力将群体性事件的损失降至最低,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动力之一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左右群体性事件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一旦偶发性事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量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卷入,进一步推动信息的传播,将会使群体性事件“滚雪球”式的扩散。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其参与动机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1] 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2.
[2] 李忠信.群体性事件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59.
[3] 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4):40-42.
[4] 冯忠涛,吴庆华.浅谈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J].青年科学,2014(2):5-8.
作者简介:何成祥(1992—),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利益诉求
一、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阶段
(一)事前矛盾激化和孕育阶段
1.发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发起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当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時,就会发动群体性事件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2.发起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在受到侵害后,发起人大多首先会尝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解决。而当这一途径无效后,发起人就会通过其他渠道产生公共影响来解决问题。
3.决定采取群体性事件:在制造公共影响的动机产生后,行为主体面临关键权衡:是继续争取正常的渠道去解决,还是通过发动群体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向政府施压让其解决问题。这一权衡主要是对两种解决渠道所产生的期望成本和收益的综合对比。“一旦行为主体认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者期望收益远小于发动群体性事件的期望收益后,行为主体就有可能采取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开始后的演化阶段
1.使用暴力前的群体性事件演化:①初始筹备阶段。在初始阶段,群体性事件表现为少数发起人的个人行为。这些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发起人个体通过特定的活动向政府施压,以此引起政府的注意;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通过向外界发送信号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来加入群体性事件或以此来博取社会和大众的同情和理解。②核心参与者的加入。在发起人的信息传播和说服下,第一批核心参与者在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下,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加入群体性事件。此过程就是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的第一次扩大环节。③边缘加入者的加入。随着事件的扩大,事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边缘群体也会加入。这个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就变得混合复杂,其行为动机也有单纯的利益诉求变得多元复杂。在这一阶段,群体性事件逐渐扩大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并存在向暴力阶段转化的可能。
2.使用暴力后的群体性事件演化:①使用暴力阶段。随着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发起人通过各种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其性质也由发起时单纯的利益诉求变成复杂动机的群体行为。如果事件演进到此,发起人或核心人员的利益诉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那发起人或核心人员就会发动暴力来实现自己利益的,进而扩大社会影响以对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参与者组成复杂,偶发性事件或者任何参与主体的恶性行为,都有可能演化为暴力事件。至此,群体性事件正式转化为具有鲜明破坏性的非法事件。②政府干预后的事件结束阶段。一旦暴力事件发生后,不管事件出于什么原因,政府都会出面干预事件,制止暴力的进一步恶化。进而,整个事件从表面上看趋于结束,但其后续的影响仍旧通过不同的渠道产生持续的作用。
(三)群体性事件后的影响阶段
1.事后的媒介传播。在国内外,大众传媒都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群体性事件从表面结束了,媒体就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渠道。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等各种信息会在社会中进一步进行交互传播。这种传播会产生两种效果:其一、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第二、影响其他具有发动或参与群体性事件动机的社会群众,媒体的传播会强化或者削弱他们的意愿。
2.当事人事后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曾经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融入到正常的生活。比如其在群体性事件后,情感上容易有挫败感,工作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更会出现频繁的更换工作,此外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重新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
3.对其他潜在发动人群的影响。一方面,潜在人群可能会受到已经发生过的群体性事件的激励,学习其组织形式、发动方法;另一方面,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后续群体性事件发动人群的期望预定、行为选择,如果政府很容易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就变相鼓励他们的此种行为,如果政府态度强硬,则会改变他们利益诉求的行为方式。
4.对政府积累经验的影响。同样,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也在积累经验。通过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演化规律、应对策略等为后续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打下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积累经验,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将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群体性事件演化的主要影响指标
(一)事件中聚集人數的规模大小和结构复杂程度决定了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程度
群体性事件中聚集人数越多,结构越复杂,就越有可能使群体性事件恶化。且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解决,因为处置类似事件需要调适的利益冲突相对复杂,达成共识、缓解矛盾就相对困难。反之,如果群体性事件聚集人数较少且结构相对简单,处置起来就相对容易。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除了直接利益相关人、相关政府部门之外,还存在第三方,其行为对事件演化有影响作用
第三方的类型有中间调解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宗教团体、律师、国外媒体、地方黑恶势力等,他们对事件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整个事件的持续过程,如果第三方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有利于事件的缓解和和平解决。如第三方的中间调解人如果能够从全局出发,对双方进行妥协的调解,则有可能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使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反之,若第三方推波助澜,大肆传播谣言,会使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失去效力,大众因轻信谣言而恐慌,由此造成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三)政府应急管理的效力与突发性事件的演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任何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有征兆,其发生往往都是长期量变累积的过程,因此防止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发展为突发公共事件尤为重要。在此过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潜伏阶段或出现征兆阶段,防范和阻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另外,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要第一时间采取相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正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尽最大努力将群体性事件的损失降至最低,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动力之一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左右群体性事件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一旦偶发性事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量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卷入,进一步推动信息的传播,将会使群体性事件“滚雪球”式的扩散。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其参与动机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1] 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2.
[2] 李忠信.群体性事件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59.
[3] 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4):40-42.
[4] 冯忠涛,吴庆华.浅谈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J].青年科学,2014(2):5-8.
作者简介:何成祥(1992—),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