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提问设计要把握好时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 提问设计 目的性 针对性 启发性 层次性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荀子曾说过:“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方式,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提问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教师掌握提问技能,注重提问设计,就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这个效果,有点甚至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集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另外,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标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发展反思能力。由此可见,提问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笔谈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提问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训练重点,要问到关键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提问技巧,使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又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呢?每一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目标出发,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师的提问,已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围绕课题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叫“将相和”?课文中的“将”和“相”各指的是谁?他们因什么“不和”?又因什么“和”了呢?这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切中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真正起到了一问牵全篇的作用,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风靡全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课件演示,配以铿锵的战鼓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又如:《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写出来呢?
这两个教例,看起来平平实实,但教师的提问都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读课文,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
二、提问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首先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月光曲》一课,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回答。问题一:贝多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夜晚创造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问题二: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穷兄妹俩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夜晚能创造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难度不是很大。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二比回答问题一可能容易一些,因为问题二有一个思维的坡度,所以,我们常说好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三、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有启发性
新课程目标就语文学习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激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的问题不能强制或暗示学生朝既定的标准上套,更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教师课堂上问得热热闹闹,学生答得痛痛快快。如:教学低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样描述,古时候,有一个人,他想要葫芦。于是,老师问:“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谁?”“想干什么?”这三个问题都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更是对生命的浪费,看似活跃的课堂,其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向学生提没有启发性的问题。
四、提问设计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般来说,认知记忆性问题在先,推理性问题次之,创造性及评价性问题在后。所谓认知记忆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需要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复。比如:记忆资料、命名、观察、分类、朗读、准备已知定义。而推理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对所接受或所记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推理、比较、提供简单的叙述和解释。创造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评价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提问注意层次性能使多数学生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注意反应。
例如:《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谁的葬礼?葬礼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生:葬礼一般指人或动物的葬礼,而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瀑布的葬礼,所以有些特殊。
师: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
生:(握着颤抖的拳头)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乱伐的人?
又如:《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来说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琴键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凡•高在精神分裂状态下创作《向日葵》等,经历过极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那么,从海伦•凯勒、阿炳、霍金、司马迁、张海迪身上你们可以获得什么启迪呢?这两个课例都是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实际相整合,或是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拓展延伸或迁移,或是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把“提问”与“对话”融为一体,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使课堂充满活力。
五、提问要把握好时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设计是为了提问,教学中要注意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怎么提问?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另外,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例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教学片段
师:方博士说:“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
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读书,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第二,水污染十分严重。
师: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你们能不能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呢?
(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查找资料。)
例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
师;想想看,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的。
生:不对,大自然中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追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在探求答案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提问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在听课时,不止一次地发现有的老师甚至让个别学生包揽整个课堂活动,这种现象无疑使中间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懒惰。“抛弃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以,课堂提问不要把后进生搁在一边,置之不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遵循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展示自我见解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权利。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后进的学生“吃得到”,“吃得了”,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策略,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先把问题提出来,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再指名让学生回答。如果先指名后提问,其他同学会误以为问题是为这位同学个人提出的,也就“事不关己”了。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课堂提问已不是教师的专利。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产生问题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平台,教给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活课堂的生命活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洁:《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
3.雪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组稿编辑:杨田元】
(作者单位:224751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马厂小学)
【关键词】课堂 提问设计 目的性 针对性 启发性 层次性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荀子曾说过:“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方式,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提问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教师掌握提问技能,注重提问设计,就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这个效果,有点甚至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集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另外,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标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发展反思能力。由此可见,提问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笔谈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提问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训练重点,要问到关键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提问技巧,使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又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呢?每一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目标出发,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师的提问,已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围绕课题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叫“将相和”?课文中的“将”和“相”各指的是谁?他们因什么“不和”?又因什么“和”了呢?这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切中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真正起到了一问牵全篇的作用,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风靡全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课件演示,配以铿锵的战鼓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又如:《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写出来呢?
这两个教例,看起来平平实实,但教师的提问都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读课文,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
二、提问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首先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月光曲》一课,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回答。问题一:贝多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夜晚创造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问题二: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穷兄妹俩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夜晚能创造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难度不是很大。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二比回答问题一可能容易一些,因为问题二有一个思维的坡度,所以,我们常说好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三、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有启发性
新课程目标就语文学习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激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的问题不能强制或暗示学生朝既定的标准上套,更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教师课堂上问得热热闹闹,学生答得痛痛快快。如:教学低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样描述,古时候,有一个人,他想要葫芦。于是,老师问:“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谁?”“想干什么?”这三个问题都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更是对生命的浪费,看似活跃的课堂,其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向学生提没有启发性的问题。
四、提问设计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般来说,认知记忆性问题在先,推理性问题次之,创造性及评价性问题在后。所谓认知记忆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需要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复。比如:记忆资料、命名、观察、分类、朗读、准备已知定义。而推理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对所接受或所记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推理、比较、提供简单的叙述和解释。创造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评价性问题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提问注意层次性能使多数学生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注意反应。
例如:《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谁的葬礼?葬礼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生:葬礼一般指人或动物的葬礼,而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瀑布的葬礼,所以有些特殊。
师: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
生:(握着颤抖的拳头)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乱伐的人?
又如:《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来说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琴键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凡•高在精神分裂状态下创作《向日葵》等,经历过极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那么,从海伦•凯勒、阿炳、霍金、司马迁、张海迪身上你们可以获得什么启迪呢?这两个课例都是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实际相整合,或是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拓展延伸或迁移,或是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把“提问”与“对话”融为一体,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使课堂充满活力。
五、提问要把握好时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设计是为了提问,教学中要注意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怎么提问?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另外,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例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教学片段
师:方博士说:“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
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读书,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第二,水污染十分严重。
师: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你们能不能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呢?
(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查找资料。)
例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
师;想想看,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的。
生:不对,大自然中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追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在探求答案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提问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在听课时,不止一次地发现有的老师甚至让个别学生包揽整个课堂活动,这种现象无疑使中间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懒惰。“抛弃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以,课堂提问不要把后进生搁在一边,置之不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遵循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展示自我见解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权利。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后进的学生“吃得到”,“吃得了”,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策略,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先把问题提出来,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再指名让学生回答。如果先指名后提问,其他同学会误以为问题是为这位同学个人提出的,也就“事不关己”了。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课堂提问已不是教师的专利。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产生问题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平台,教给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活课堂的生命活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洁:《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
3.雪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组稿编辑:杨田元】
(作者单位:224751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马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