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农业”是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层层设计大标题、小标题,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学习、解答问题。在这種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都能很快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但他们的兴趣不高、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农业”是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层层设计大标题、小标题,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学习、解答问题。在这種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都能很快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但他们的兴趣不高、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班级有一半学生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很陌生;另一半学生虽来自农村,但大部分地区单一的种植业结构也让他们对生态农业感到很抽象。其实,阜阳市的生态农业园、颍上八里河、小张庄等地的生态农业在全省、全国都很有名,学生也大都到这些地方游玩过,为何不通过乡土案例讲解课本,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去理解、领悟地理知识呢?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案例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
第二,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使学生缺乏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识或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服务家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或价值,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地理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教法:体验、探究、实践。
课型结构:板块式。
第一板块 立足教材,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课本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课前准备,设计表格,让学生把课本中分散的知识,通过阅读、交流、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找出生态农业的共同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差异性(区位不同,形式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书本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 置换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地理,激发探究欲望。
置换乡土案例是以课本原有的案例及体系为基础将其替换为乡土案例,总体跟原案例的体系保持一致,保证原汁原味的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材中的案例就在身边,在不影响教材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把师生多方收集来的颍上八里河生态农业视频材料、新闻报道及图片根据教材体系进行编排,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优美的音乐、亲切熟悉的画面中去发现颍上八里河生态农业的魅力、内涵,从地理角度去发现八里河的生态农业与课本案例的异同点。
这种不同寻常的乡土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到很温馨。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争先恐后地说了、写了、问了很多似熟悉又不熟悉的问题。下面是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疑思、探思的一些代表性问题。
1.颍上八里河原来为什么是一个洪水肆虐之地?
2.1991年八里河大水以后,当地人们是怎样大灾促大变、奋发建家园的?
3.八里河人民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开发水上旅游?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哪些综合效益?
4.八里河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绿色农产品、柳编手工艺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区?
5.八里河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有哪些?
6.八里河地区是怎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7.八里河的生态农业模式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有何异同点?
……
总之,通过乡土案例情境问题设置,把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亲切、有趣、平易之事中发现疑问。在疑思、探思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生态农业原理及发展这种农业的缘由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而激发热爱家乡、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目标的三个载体,三者息息相关、不可或缺,而有关三维目标如何达成的见解层出不穷,各有建树,其中“过程与方法”在其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现在抽取其一,即关于如何落实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以《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节的教学为例,来介绍自己积累的点滴见解。 在这一章节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如下:1.学生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
历史教材中除了正文外,还有很多附加材料,如导言、注释、文献节选、名人名言、议一议、材料阅读、人物画像、图片等。这些资源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却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使得课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和有趣,它们的存在,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后也非常愿意阅读这些补充的和课题联系密切的内容,既激发了兴趣,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些附加材料资源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当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变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重塑教学模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夯实知识教学,融入唯物史观 历史知识教学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强化历史知识记忆与吸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历史知识教学,并且,在历史知识教学中融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并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由浅入深,从三圈环流开始,在此基础上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全球一共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
2017年秋季学期以来,七年级统一使用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使新教材的理念落地生根,我们先后参加了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与学习,聆听了专家的教材使用讲座,并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真切体验新教材的新特点、新变化。现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谈一点个人对部编教材的使用建议。 一、设置问题,抛砖引玉,关注生命思考 例如,在教学《探问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你认为是先
诗歌是诗化的历史,如何引诗入史、借诗释史、以诗明史,发掘诗歌的合理内涵,深化历史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诗歌资源的作用,以及利用诗歌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历史教学发展。 一、诗歌资源的作用 1.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诗歌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就能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选取一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的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推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彰显文化自信的一个记号,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初中学生文化自信中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彰显中华文化之魅力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学生树立
史料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材、兴趣、教师等方面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近年来,史料教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甚至也影响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如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除了正文外,还在课文辅助系统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而七至九年级学生(12—16岁)由于阅读时间、经验和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大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史料阅读障碍。因此,进行史料教
参与式教学法,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际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面对真实生活,不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就很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于老师呈现的理论很难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难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