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系统性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农用土地的规模利用,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度,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论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个驱动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随后以河南省典型平原地区开封市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管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因子分析;开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021-02
一、引言
1995年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1],这一研究计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课题。Marlow Vesterby ,Kenneth S.Krupa[2]对比了农村居民点数据和城市建设用地,分析了美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增长的因素;Carmen C F和Elena G I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城镇人口迁移和农村人口非农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产生的影响;胡贤辉、杨钢桥等人[3]对湖北省农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李晓刚、欧明豪等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的情况也不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封市将逐渐与郑州市实现一体化,探讨这一地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机制对该地区农业规模生产和加速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开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实证分析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1.数据来源
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虽然仍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因自然因素随机性较大,且不再是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
2.提取驱动因素中的公因子
总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解释变量不仅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各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就是将各变量缩减为几个公共因子,使其能更直观、更清晰地代表原有解释变量,通过这一多元统计方法,更有利于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驱动因子。本研究借助SPSS17.0,用其因子分析法程序,将各变量输入程序,程序运行后得到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根据所得结果,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笔者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各变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荷载,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第二产业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与常用耕地面积、总人口、粮食总产量、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在对以上各相关因子做进一步分析之后,得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科技进步两类。
(1)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使城市周围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更多的农田和农村居民点直接转变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为经济建设、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由此,建设用地成倍增加,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则相应减少。据统计,开封市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的31.9%增长至2012年的39.7 %,建制镇建设用地2012年是2003年的2.51倍。
(2)科技进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户建房的水平更高,建房水平的提高使农民选择建造高层,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减少了住房对土地总量的需求。开封市农村建筑容积率由2003年的0.17增加到2012年的0.19,预示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另外,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道路网、电网、水网等的修建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基于因子得分的回归模型
因子分析使变量的个数大大减少,用更少的变量替代原有变量,在建模的时候就更有利我们分析数据,本研究用回归法估计了因子得分系数,并根据两个公共因子的综合得分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三、结论
(一)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仍需进一步集中
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中心城镇,虽然开封市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减少,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然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盘活大量且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就必须对原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退宅还耕、综合整理,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中心村规划,科学利用土地,不断发掘土地利用潜能。
(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已非常微妙,其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得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科技进步。
为进一步促进开封市的发展,就要借助“郑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和邻近郑州这一中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进农村户籍改革与居民点住房规划相结合,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促进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为土地规模利用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參考文献:
[1]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基于湖北三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5.
[2] Marlow Vesterby,Kenneth S.Krupa.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Tracking its grows[J].Agricultural Outlook,2002,(8):14-17.
[3] 胡贤辉,杨钢桥.江汉平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以仙桃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2-35.
[4]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5] 2011年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河南省统计网.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因子分析;开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021-02
一、引言
1995年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1],这一研究计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课题。Marlow Vesterby ,Kenneth S.Krupa[2]对比了农村居民点数据和城市建设用地,分析了美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增长的因素;Carmen C F和Elena G I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城镇人口迁移和农村人口非农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产生的影响;胡贤辉、杨钢桥等人[3]对湖北省农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李晓刚、欧明豪等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的情况也不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封市将逐渐与郑州市实现一体化,探讨这一地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机制对该地区农业规模生产和加速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开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实证分析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1.数据来源
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虽然仍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因自然因素随机性较大,且不再是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
2.提取驱动因素中的公因子
总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解释变量不仅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各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就是将各变量缩减为几个公共因子,使其能更直观、更清晰地代表原有解释变量,通过这一多元统计方法,更有利于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驱动因子。本研究借助SPSS17.0,用其因子分析法程序,将各变量输入程序,程序运行后得到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根据所得结果,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笔者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各变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荷载,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第二产业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与常用耕地面积、总人口、粮食总产量、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在对以上各相关因子做进一步分析之后,得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科技进步两类。
(1)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使城市周围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更多的农田和农村居民点直接转变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为经济建设、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由此,建设用地成倍增加,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则相应减少。据统计,开封市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的31.9%增长至2012年的39.7 %,建制镇建设用地2012年是2003年的2.51倍。
(2)科技进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户建房的水平更高,建房水平的提高使农民选择建造高层,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减少了住房对土地总量的需求。开封市农村建筑容积率由2003年的0.17增加到2012年的0.19,预示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另外,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道路网、电网、水网等的修建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基于因子得分的回归模型
因子分析使变量的个数大大减少,用更少的变量替代原有变量,在建模的时候就更有利我们分析数据,本研究用回归法估计了因子得分系数,并根据两个公共因子的综合得分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三、结论
(一)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仍需进一步集中
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中心城镇,虽然开封市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减少,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然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盘活大量且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就必须对原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退宅还耕、综合整理,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中心村规划,科学利用土地,不断发掘土地利用潜能。
(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已非常微妙,其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得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科技进步。
为进一步促进开封市的发展,就要借助“郑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和邻近郑州这一中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进农村户籍改革与居民点住房规划相结合,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促进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为土地规模利用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參考文献:
[1]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基于湖北三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5.
[2] Marlow Vesterby,Kenneth S.Krupa.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Tracking its grows[J].Agricultural Outlook,2002,(8):14-17.
[3] 胡贤辉,杨钢桥.江汉平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以仙桃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2-35.
[4]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5] 2011年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河南省统计网.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