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技能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此条件下,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内,用最优化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讲解加减混合时,为了使学生有吸引力,开始,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小白兔抜萝卜的故事。有一只小白兔非常可爱,特别喜欢拔萝卜,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抜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几个?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
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个人学习基础差不是与俱来的,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且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进而形成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如:通过读、议和动手操作等来讲解数学概念,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讲解性质、法则和定律等。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题,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经身受用无穷。”这句话体现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好比“金子“和“手指“,与其给学生许多现成的“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三、贴近生活实际,大胆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与圆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秘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这样,同学们感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四、多方激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理解是满足学生成功动机的前提。尊重理解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予以正当评价,努力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是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信念。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若正确答出时要号召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若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要正确地引导,绝不罚站或当场训斥挖苦;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要经常写上“真好”、“优”、“有进步”、“继续努力”等带有正面鼓励赞扬的话;当学生的考卷成绩与及格分、高分相差1-2分时,要尽量寻找加分的理由让学生满意……这样,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为老师是最可信的良师益友,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五、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失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习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的多向交流、不断反思、及时反馈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孙明符、王立紫任主编.《数学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祖琴主编.《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5]《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讲解加减混合时,为了使学生有吸引力,开始,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小白兔抜萝卜的故事。有一只小白兔非常可爱,特别喜欢拔萝卜,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抜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几个?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
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个人学习基础差不是与俱来的,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且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进而形成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如:通过读、议和动手操作等来讲解数学概念,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讲解性质、法则和定律等。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题,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经身受用无穷。”这句话体现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好比“金子“和“手指“,与其给学生许多现成的“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三、贴近生活实际,大胆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与圆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秘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这样,同学们感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四、多方激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理解是满足学生成功动机的前提。尊重理解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予以正当评价,努力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是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信念。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若正确答出时要号召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若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要正确地引导,绝不罚站或当场训斥挖苦;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要经常写上“真好”、“优”、“有进步”、“继续努力”等带有正面鼓励赞扬的话;当学生的考卷成绩与及格分、高分相差1-2分时,要尽量寻找加分的理由让学生满意……这样,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为老师是最可信的良师益友,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五、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失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习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的多向交流、不断反思、及时反馈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孙明符、王立紫任主编.《数学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祖琴主编.《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5]《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