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教师信息化研究缺失的成因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02〕2 号),教师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培养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教师信息化必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教师信息化要求已经比较明确。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信息化问题却还是模糊的或不明朗的。就目前而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还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不多。从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应该走在信息化的前列,引领教师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教师信息化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或范式,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高校教师信息化研究缺失的成因主要有:第一,从宏观、整体层面,教师信息化问题在我国才刚刚形成热潮,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不是十分的突出。第二,教师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是先在国外兴起的,我们是在借助外国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这一问题的,而国外的教师信息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第三,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更倾向于关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不大受重视。第四,高等教育毕竟是属于高层次的教育,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从牵涉面的广度上,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显得不是很突出。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就相应的小一些。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现状
从高校教师信息化现状看,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有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实现的条件主要有:第一,“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基础。”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共识。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对高校信息化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之巨、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一个完整的高校信息化体系已清晰可见,这为教师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对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科研水平的优势,是中小学教师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教师信息化的一个有利条件。第三,高校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有很大的教学自由和自主权,为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科研提供了条件。
不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实现的条件主要有:第一,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博士、硕士,他们虽然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往往缺乏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的实践。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在高校教师的培养、聘用、高校教师的评定职称以及评价时往往注重其科研能力,而对教学只作为一个次要的方面。第二,受整个社会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制约,即在整个社会教育信息化问题都还未解决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也不可能超越它,要受到它的制约。第三,当前,我们对于教师信息化问题的内在规律的探讨还很不深入,认识还很模糊,理论上的含糊导致实践上的方向迷失。第四,在实践中,很多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从总体上看,高校的教育技术仍运行在传统教学的轨道上,其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上,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人灌加机灌;在教学环境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主导一切;在教学媒体上,仍然是离不开传统的那种以文本为主的电子幻灯片——所谓的多媒体;在教学评价上,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万变不离其宗。
三、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的内涵,确定科学的信息化目标系统
当前,教师信息化最大的误区是对教师的信息素质,尤其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求全责备,片面地把教育信息化寄托在教师信息水平的提高上。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信息素质不重要,事实上教育信息化能否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有较高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信息素质是针对所有人的普适要求,教师并不比其他职业更特殊,教师的特殊性在于信息教学水平,即如何实现信息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的根本宗旨并不在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水平,而是信息教学水平,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此,本文认为教师信息化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项内容:一是独立制作及协助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二是开展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基于技术、基于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协同运作的教学活动的能力;三是深化网络的教育功能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目标,应当围绕着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来展开。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构建完备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要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要让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改变“一支粉笔教一代人”的局面,关键因素是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受高校重学术轻教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案和教学模式,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和改变学生。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而是有重点的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展开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这些,激发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执教能力的危机感,从而推动教师采用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另外,对于准备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提供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板块课程的培训,制定一套评估的标准,也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制度,实行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认证制度,构建完备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
(三)从机制创新上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发展
强国富民,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 “一个教育系统之优劣,必然是大大地依赖于在这系统中服务的教师。”(G. Bereday,1963)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又是关键的关键。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教师信息化既是教师个体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全面的发展,更是整个教育机构乃至社会的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对教师信息化的认识,创设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和反映教师信息化规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制度;教师信息化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教师信息化教育必须规范化等等;这是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所必需的大环境。从小的环境、至少从学校发展的视角来看,也必须从机制创新上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发展。
(四)加强专题研究,加大科研投入
教师信息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的专项研究,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另外,也要结合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的探讨,摸索高校教师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投入,包括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两个方面。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增加研究经费的同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除了吸引现有的理论研究队伍外,更重要的是把广大的教师吸收进来,这一方面是教师信息化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教师信息化内在规律的探讨,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师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脱离不了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因此,它的解决还必须和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联系起来。要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标准结合起来,既研究他们的共同因素,又要研究各自的独特性,还应注意这二者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研究既应从整个教师信息化的研究中吸取有用的因素,又要对整个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02〕2 号),教师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培养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教师信息化必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教师信息化要求已经比较明确。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信息化问题却还是模糊的或不明朗的。就目前而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还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不多。从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应该走在信息化的前列,引领教师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教师信息化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或范式,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高校教师信息化研究缺失的成因主要有:第一,从宏观、整体层面,教师信息化问题在我国才刚刚形成热潮,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不是十分的突出。第二,教师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是先在国外兴起的,我们是在借助外国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这一问题的,而国外的教师信息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第三,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更倾向于关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不大受重视。第四,高等教育毕竟是属于高层次的教育,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从牵涉面的广度上,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显得不是很突出。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就相应的小一些。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现状
从高校教师信息化现状看,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有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实现的条件主要有:第一,“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基础。”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共识。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对高校信息化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之巨、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一个完整的高校信息化体系已清晰可见,这为教师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对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科研水平的优势,是中小学教师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教师信息化的一个有利条件。第三,高校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有很大的教学自由和自主权,为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科研提供了条件。
不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实现的条件主要有:第一,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博士、硕士,他们虽然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往往缺乏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的实践。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在高校教师的培养、聘用、高校教师的评定职称以及评价时往往注重其科研能力,而对教学只作为一个次要的方面。第二,受整个社会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制约,即在整个社会教育信息化问题都还未解决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也不可能超越它,要受到它的制约。第三,当前,我们对于教师信息化问题的内在规律的探讨还很不深入,认识还很模糊,理论上的含糊导致实践上的方向迷失。第四,在实践中,很多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从总体上看,高校的教育技术仍运行在传统教学的轨道上,其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上,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人灌加机灌;在教学环境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主导一切;在教学媒体上,仍然是离不开传统的那种以文本为主的电子幻灯片——所谓的多媒体;在教学评价上,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万变不离其宗。
三、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的内涵,确定科学的信息化目标系统
当前,教师信息化最大的误区是对教师的信息素质,尤其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求全责备,片面地把教育信息化寄托在教师信息水平的提高上。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信息素质不重要,事实上教育信息化能否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有较高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信息素质是针对所有人的普适要求,教师并不比其他职业更特殊,教师的特殊性在于信息教学水平,即如何实现信息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的根本宗旨并不在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水平,而是信息教学水平,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此,本文认为教师信息化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项内容:一是独立制作及协助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二是开展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基于技术、基于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协同运作的教学活动的能力;三是深化网络的教育功能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目标,应当围绕着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来展开。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构建完备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要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要让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改变“一支粉笔教一代人”的局面,关键因素是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受高校重学术轻教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案和教学模式,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和改变学生。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而是有重点的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展开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这些,激发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执教能力的危机感,从而推动教师采用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另外,对于准备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提供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板块课程的培训,制定一套评估的标准,也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制度,实行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认证制度,构建完备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
(三)从机制创新上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发展
强国富民,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 “一个教育系统之优劣,必然是大大地依赖于在这系统中服务的教师。”(G. Bereday,1963)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又是关键的关键。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教师信息化既是教师个体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全面的发展,更是整个教育机构乃至社会的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对教师信息化的认识,创设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和反映教师信息化规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制度;教师信息化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教师信息化教育必须规范化等等;这是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所必需的大环境。从小的环境、至少从学校发展的视角来看,也必须从机制创新上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发展。
(四)加强专题研究,加大科研投入
教师信息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的专项研究,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另外,也要结合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的探讨,摸索高校教师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投入,包括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两个方面。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增加研究经费的同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除了吸引现有的理论研究队伍外,更重要的是把广大的教师吸收进来,这一方面是教师信息化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教师信息化内在规律的探讨,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师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化问题脱离不了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因此,它的解决还必须和整个教师信息化问题联系起来。要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标准结合起来,既研究他们的共同因素,又要研究各自的独特性,还应注意这二者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高校教师信息化的研究既应从整个教师信息化的研究中吸取有用的因素,又要对整个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