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合格的职前语文教学师资,向来是从事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教师研究的中心话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教学模式——“五·四”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效果较好,特予以概述,以冀得到大方之家的斧正。
关键词:理论 实践 “五·四”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既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过程,又是指导学生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具体方法的过程;同时,语文教学论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语言、情态、手势、方法以及双边活动的展开等等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如何展开,得费一番心思研究和琢磨。
但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理论方面的东西讲得多,学生自己钻研、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很少,把本来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当作了纯理论性的学科来讲,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中学语文教学论》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但他们从来没有登过讲台,没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讲得再生动、再深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那些立志将来当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学生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地听课,由于针对性不强,听了也似懂非懂;教师在课堂上所介绍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再先进,再科学,他们也比较不出个优劣来。从历年的教育实习情况来看,学生把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融会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少。鉴于此,乘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这一东风,特推出《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之“五·四”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既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又能把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将理论知识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全面提高,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职前中学语文教师。
“五·四”模式教学,指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和与之相适应的四种课型。
一
五个环节,即“自学”、“观摩”、“训练”、“讨论”、“总结”五个环节或五个程序。
第一个环节,自学。即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是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概括、归纳出来的,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对“准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过,这些理论知识,语文教学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而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学。因为《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开设,学生已经经过了两三年大学生活的熏陶,有了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之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介绍并不很深,学生一般都能看懂,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一举两得。不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对教材中阐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全面系统的了解,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确立语文教学目的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备课,备课过程中如何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如何了解学生,怎样写教案,怎样设计导语、板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等等。对所学的知识要作提要,特别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要做详细笔记,必要时,还要作一些评论,写一点感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以把握情况,及时指导。
第二个环节,观摩。即组织学生观看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或观摩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况。虽然学生自小学起就整天与课堂打交道,早就熟悉了课堂,深刻地认识了课堂这一概念,但那是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出现的,是学习知识的主体。现在观看语文教学录像或身临语文课堂听课,是以“准教师”的身份出现的,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了。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其感受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这一程序中,语文教学论教师一方面要精选录像带或光盘,另一方面要同附近中学联系,确定上语文“示范课”的教师人选和时间、地点。与此同时,要组织好学生,不能放任自流,并向学生提出听讲和做笔记的要求。录像带或光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组织学生深入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一环,则可采取走出去(把学生带到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与请进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请到大学来讲课)两种办法,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感悟一节课的起承运转、前后相连、步步推进、一气呵成的教学进程,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训练。有位名人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更应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使学生把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来,必须经过不断的训练。
训练这个环节分三个程序进行。第一个程序,口头表达训练。在每次课之初,安排2—3名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说话时间,每人三分钟左右;所讲内容不作规定,可以是故事、笑话、家乡风俗、逸事趣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介绍、为语文课文设计的导语;训练形式,可以是独白、对话、相声、小品,不拘一格。但必须按下列要求做到:第一,用普通话表达;第二,内容健康;第三,口齿清楚;第四,语言流利;第五,层次清晰;第六,前后连贯;第七,情态大方、自然;第八,配以必要的体态语。第二个程序,教学设计训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又见习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要求学生把从教材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观摩、课堂见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备课训练。这个环节,先从导语设计、板书设计、提问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单项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对一节课乃至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的的确立、重点难点的拟定、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步骤的处理、教学提问的设计以及练习的布置等。第三个程序,上模拟课。这个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项训练。或导入新课,或介绍时代背景,或针对课文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分析,每次每个人讲5分钟左右,这一步达标了,过渡到下一阶段。第二阶段,完成一整节课的教学。在这个阶段,运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把学生组织到微格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用摄像机把学生上课的情景摄制下来,然后再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观看自己上课的情形,并将自己上的课与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特级语文教师上的课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从而确定以后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第四个环节,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上所阐述的教学理论问题,可以是教材上所介绍的某种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可以是教学录像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见习中的所感所想,可以是学生们自己所上的模拟课的优劣得失。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教学论这门课程中所产生的新观点、新见解。总之,凡是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思想认识,探求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培养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第五个环节,总结。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要求学生认真而全面地总结,将自己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切身感受写成总结报告(小论文)。同时组织学生座谈,畅谈自己第一次当教师的感想。
以上五个环节,既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步步落实,把好质量关,不合要求的不准过关。
二
四种课型,即与“五环节”相适应的课型:“理论课”、“观摩课”、“讨论课”和“训练课”。
第一种课型,理论课。即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这是打好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功底的关键。首先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论》是研究什么的、怎样才能学好《中学语文教学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课后去自学《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要求学生暂时记录在学习笔记本上,在后续的讨论课上集中提出来进行讨论。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也为了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沿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需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第一,对教材中阐释得不详细具体而又重要的知识予以适当的补充;第二,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或比较重要的理论性知识作必要的启发引导;第三,对学生因时代隔阂而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思考;第四,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就和失误,以及我国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认清形势,确立正确的观念,树立为中学语文教学作出贡献的大志;第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语文教学的改革情况,使学生明确,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的,从而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第二种课型,观摩课。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中介和桥梁。这种课,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协调上观摩课的事宜和组织指导学生。协调方面,一是与学校电教馆联系,一是与实习基地的中学联系,以确定上观摩课的时间、地点、碟片或上演示课的语文教师。组织指导方面,一是确定带队的班委会干部,按规定时间把同学带到指定的地点。二是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第一,带好笔、记录本和相关语文教科书;第二,有组织、有纪律、守秩序,进电教馆则要遵守电教馆的守则,到中学则要体现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要以一个“准语文教师”的身份给中学留下一个好印象,给中学生作出典范;第三,在观摩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听课,记好笔记,不要私下随意发议论,有什么见解、看法暂时记在笔记本上,留待讨论课时再发议论、谈看法。
第三种课型,讨论课。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集中体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课型,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把全班学生按五到七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一次课讨论几个话题,每两个组讨论同一个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敢于突破陈规,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现新见。在讨论之前,由小组推举一人做讨论记录。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主动发言,或质疑,或谈见解,不拘一格。最后,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当然,分歧比较大的,也可存疑,不强求统一。第二层次,全班集体讨论。即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上宣读,以征求其他各组的意见,其他各小组对该结论或赞同或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性的问题的理解比单独由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四种课型,训练课。这种课又可细分为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等。为锻炼学生胆量的说话训练,分散在每一次《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的开始几分钟进行;教学设计训练(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都放在课外自修时间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则集中在微格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要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训练,需要语文教学论教师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好时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设计训练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个程序主要是把备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备课实践中。这又分为下面几个小程序:
第一,设计指导。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作必要的设计指导,使学生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明确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目的,熟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类型,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把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二,选定课文。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定一篇课文,并熟读该课文。其要求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然后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地仔细阅读、反复琢磨,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从而对该课文有个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做到了,教师应从形式到内容对该课文提出几个问题,看学生能不能应口而答,如果不能做到应口而答,说明对该课文熟悉的程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要继续研读。
第三,处理课文。一篇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很多的,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让中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中学生已经学过和掌握了的知识自然不用再学,与语文教育教学无关的知识也不应该在语文课堂谈论。处理课文,就是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四,设计教学。在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包括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提问、怎样衔接、怎样板书、怎样收束等各个方面。每一项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力求尽善尽美。
第五,编写教案,也就是将教学设计详细记录下来。
这次《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改革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为了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笔者将一如既往地研究和探索,也期望得到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指正。
关键词:理论 实践 “五·四”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既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过程,又是指导学生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具体方法的过程;同时,语文教学论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语言、情态、手势、方法以及双边活动的展开等等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如何展开,得费一番心思研究和琢磨。
但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理论方面的东西讲得多,学生自己钻研、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很少,把本来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当作了纯理论性的学科来讲,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中学语文教学论》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但他们从来没有登过讲台,没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讲得再生动、再深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那些立志将来当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学生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地听课,由于针对性不强,听了也似懂非懂;教师在课堂上所介绍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再先进,再科学,他们也比较不出个优劣来。从历年的教育实习情况来看,学生把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融会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少。鉴于此,乘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这一东风,特推出《中学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之“五·四”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既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又能把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将理论知识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全面提高,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职前中学语文教师。
“五·四”模式教学,指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和与之相适应的四种课型。
一
五个环节,即“自学”、“观摩”、“训练”、“讨论”、“总结”五个环节或五个程序。
第一个环节,自学。即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是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概括、归纳出来的,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对“准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过,这些理论知识,语文教学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而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学。因为《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开设,学生已经经过了两三年大学生活的熏陶,有了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之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介绍并不很深,学生一般都能看懂,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一举两得。不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对教材中阐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全面系统的了解,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确立语文教学目的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备课,备课过程中如何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如何了解学生,怎样写教案,怎样设计导语、板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等等。对所学的知识要作提要,特别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要做详细笔记,必要时,还要作一些评论,写一点感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以把握情况,及时指导。
第二个环节,观摩。即组织学生观看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或观摩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况。虽然学生自小学起就整天与课堂打交道,早就熟悉了课堂,深刻地认识了课堂这一概念,但那是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出现的,是学习知识的主体。现在观看语文教学录像或身临语文课堂听课,是以“准教师”的身份出现的,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了。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其感受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这一程序中,语文教学论教师一方面要精选录像带或光盘,另一方面要同附近中学联系,确定上语文“示范课”的教师人选和时间、地点。与此同时,要组织好学生,不能放任自流,并向学生提出听讲和做笔记的要求。录像带或光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组织学生深入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一环,则可采取走出去(把学生带到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与请进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请到大学来讲课)两种办法,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感悟一节课的起承运转、前后相连、步步推进、一气呵成的教学进程,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训练。有位名人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更应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使学生把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来,必须经过不断的训练。
训练这个环节分三个程序进行。第一个程序,口头表达训练。在每次课之初,安排2—3名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说话时间,每人三分钟左右;所讲内容不作规定,可以是故事、笑话、家乡风俗、逸事趣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介绍、为语文课文设计的导语;训练形式,可以是独白、对话、相声、小品,不拘一格。但必须按下列要求做到:第一,用普通话表达;第二,内容健康;第三,口齿清楚;第四,语言流利;第五,层次清晰;第六,前后连贯;第七,情态大方、自然;第八,配以必要的体态语。第二个程序,教学设计训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又见习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要求学生把从教材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观摩、课堂见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备课训练。这个环节,先从导语设计、板书设计、提问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单项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对一节课乃至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的的确立、重点难点的拟定、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步骤的处理、教学提问的设计以及练习的布置等。第三个程序,上模拟课。这个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项训练。或导入新课,或介绍时代背景,或针对课文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分析,每次每个人讲5分钟左右,这一步达标了,过渡到下一阶段。第二阶段,完成一整节课的教学。在这个阶段,运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把学生组织到微格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用摄像机把学生上课的情景摄制下来,然后再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观看自己上课的情形,并将自己上的课与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特级语文教师上的课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从而确定以后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第四个环节,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上所阐述的教学理论问题,可以是教材上所介绍的某种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可以是教学录像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见习中的所感所想,可以是学生们自己所上的模拟课的优劣得失。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教学论这门课程中所产生的新观点、新见解。总之,凡是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思想认识,探求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培养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第五个环节,总结。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要求学生认真而全面地总结,将自己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切身感受写成总结报告(小论文)。同时组织学生座谈,畅谈自己第一次当教师的感想。
以上五个环节,既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步步落实,把好质量关,不合要求的不准过关。
二
四种课型,即与“五环节”相适应的课型:“理论课”、“观摩课”、“讨论课”和“训练课”。
第一种课型,理论课。即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这是打好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功底的关键。首先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论》是研究什么的、怎样才能学好《中学语文教学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课后去自学《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要求学生暂时记录在学习笔记本上,在后续的讨论课上集中提出来进行讨论。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也为了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沿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需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第一,对教材中阐释得不详细具体而又重要的知识予以适当的补充;第二,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或比较重要的理论性知识作必要的启发引导;第三,对学生因时代隔阂而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思考;第四,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就和失误,以及我国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认清形势,确立正确的观念,树立为中学语文教学作出贡献的大志;第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语文教学的改革情况,使学生明确,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的,从而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第二种课型,观摩课。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中介和桥梁。这种课,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协调上观摩课的事宜和组织指导学生。协调方面,一是与学校电教馆联系,一是与实习基地的中学联系,以确定上观摩课的时间、地点、碟片或上演示课的语文教师。组织指导方面,一是确定带队的班委会干部,按规定时间把同学带到指定的地点。二是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第一,带好笔、记录本和相关语文教科书;第二,有组织、有纪律、守秩序,进电教馆则要遵守电教馆的守则,到中学则要体现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要以一个“准语文教师”的身份给中学留下一个好印象,给中学生作出典范;第三,在观摩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听课,记好笔记,不要私下随意发议论,有什么见解、看法暂时记在笔记本上,留待讨论课时再发议论、谈看法。
第三种课型,讨论课。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集中体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课型,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把全班学生按五到七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一次课讨论几个话题,每两个组讨论同一个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敢于突破陈规,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现新见。在讨论之前,由小组推举一人做讨论记录。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主动发言,或质疑,或谈见解,不拘一格。最后,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当然,分歧比较大的,也可存疑,不强求统一。第二层次,全班集体讨论。即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上宣读,以征求其他各组的意见,其他各小组对该结论或赞同或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性的问题的理解比单独由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四种课型,训练课。这种课又可细分为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等。为锻炼学生胆量的说话训练,分散在每一次《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的开始几分钟进行;教学设计训练(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都放在课外自修时间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则集中在微格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要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训练,需要语文教学论教师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好时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设计训练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个程序主要是把备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备课实践中。这又分为下面几个小程序:
第一,设计指导。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作必要的设计指导,使学生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明确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目的,熟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类型,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把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二,选定课文。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定一篇课文,并熟读该课文。其要求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然后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地仔细阅读、反复琢磨,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从而对该课文有个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做到了,教师应从形式到内容对该课文提出几个问题,看学生能不能应口而答,如果不能做到应口而答,说明对该课文熟悉的程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要继续研读。
第三,处理课文。一篇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很多的,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让中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中学生已经学过和掌握了的知识自然不用再学,与语文教育教学无关的知识也不应该在语文课堂谈论。处理课文,就是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四,设计教学。在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包括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提问、怎样衔接、怎样板书、怎样收束等各个方面。每一项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力求尽善尽美。
第五,编写教案,也就是将教学设计详细记录下来。
这次《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改革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为了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笔者将一如既往地研究和探索,也期望得到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