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名优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其数量和质量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在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探索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关键词] 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师德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3 [文献标识码] A
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名优教师队伍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呼唤,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名优教师的成长过程,探索名优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人格魅力的名优教师队伍,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008年6月吉林市全面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根据我市名优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把名优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把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和培养新的名优教师结合起来,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提升。经过三年的探索,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契合实际需要,完善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打造教育人才高地,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选准突破口,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眼激励,着力完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全市名优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同时,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激发名优教师的需要、诱导名优教师追求的满足,是激励名优教师积极性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名优教师的各种需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活需要;二是学习需要;三是自尊需要;四是政治需要;五是成就需要。这五个方面呈现为一定层次的动态序列。首先,要关心和了解广大名优教师的愿望和要求,帮助他们处理好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其次,要以满足物质需要来发展精神需要,又通过发展精神需要来调节物质需要。第三,要引导名优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层次水平,通过有效工作来充分发展名优教师的成就需要,因为成就需要处于精神需要的最高层次。为此,吉林市教育局相继出台了《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吉林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吉林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规范了名优教师的培养使用制度,调动了名优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弘扬高尚师德,发挥名优教师的正确导向作用
“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工作要坚持正面导向、榜样激励,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具体化,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职业精神”要求和规范广大教师,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工作,使全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了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并把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列入年度学校工作考核之中。逐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逐步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了在名优教师中树立师德典范,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热潮,在全地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师德征文评选、师德演讲比赛、优秀师德教育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从中发现了一批感人的事迹,并選拔了四位师德典型,组织了师德报告,使名优教师及培养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成为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模范。
三、锻造精品课例,提升名优教师的专业水平
“精品课”建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是课堂教学领域中优质、高效,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及推广价值的典型课例。
为落实“精品课”建设工作,各学科结合实际制定了“精品课”建设三年工作计划,从树立精品意识,创建精品机制,打造精品课堂三个方面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名优教师队伍中开展“我的‘精品课’建设”工作,广泛宣传“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名优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力求从每一节课入手“把没一节课都变成精品课”,在“精品课”探索与实践中,提升名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又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我的‘精品课’建设”工作,营造人人能上精品课,人人争上精品课的氛围,通过组织优质课评选、教学竞赛、教学新秀评选等活动,从中推选出“精品课”打磨对象600多节。对这600多节课,我们从磨选题、磨目标、磨环节、磨学生、磨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反复推敲,细致打磨,形成了精品课例,现已完成了400节“精品课”的录制工作,建立了“精品课资源库”,又组织开展了“精品课”展示活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均衡、协调发展。
“精品课”凝聚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结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伴随着精品课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不但打磨出了一大批精品课例,而且也打造了一批名优教师,提高了教师的精品意识,进而提高了全地区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自主学习,激发名优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名优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唤醒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激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名优教师应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职业行为,树立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学习。
为了加快名优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培养对象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习得教育技能,提升教育艺术;以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现不足,吸取精华,创设氛围,共同成长;以向学生学习作为自己不容忽视的学习新渠道,在放下架子,学习学生某些优秀特质丰富自我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向社会、向生活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资源,从人生阅历、个人魅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
五、创设发展空间,营造名优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组织分层培训,丰厚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名优教师的培养,坚持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组织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系统研修,与省内外师范高校联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理论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形成风格特色,使其成为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手和专家;组织教坛名师培养对象系统培训,充分利用域内培训资源,提升其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组织市级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岗位研修,提高市级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培训使名优教师及培养对象把握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升华理论,提高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2.投身教育科研,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研究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研究者”。在教育科研方面,对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每位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要立足岗位实际,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在研究中夯实理论功底,在科研中展示成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立项,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并在具体的课题实验研究活动中,指导教坛名师积累经验,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或实验报告,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学专家。
3.开辟多种途径,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为业务指导部门为名优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与青年教师结对、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做展示课、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积极参与研讨交流、送教下乡、名师论坛等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名优教师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拜名优教师为导师,虚心向名优教师求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自身成长提高奠定基础;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尽快脱颖而出。
4.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金字塔式结构
整体设计、分级实施,建立金字塔式结构。以骨干教师为塔基、以教坛名师为塔身、以学科教学专家为塔尖的金字塔式结构,采取“域内域外结合、培养使用结合、集中岗位结合”的策略分级培养教育教学专家、教坛名师和骨干教师,也就是域内域外结合,锻造教学专家;培养使用结合,塑造教坛名师;集中岗位结合,铸造骨干教师。
认真实施并完善名优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构建评选准、流程畅、效益高的名优教师评选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形成各级各类名优教师的人才梯队,也为名优教师创造继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实施过程中坚持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和学校协同组织的原则;坚持竞争择优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名优教师评选、培养、管理等环节,逐步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学校、县(市)区、市、省四级名优教师统一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优秀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
[关键词] 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师德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3 [文献标识码] A
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名优教师队伍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呼唤,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名优教师的成长过程,探索名优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人格魅力的名优教师队伍,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008年6月吉林市全面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根据我市名优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把名优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把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和培养新的名优教师结合起来,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提升。经过三年的探索,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契合实际需要,完善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打造教育人才高地,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选准突破口,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眼激励,着力完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全市名优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同时,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激发名优教师的需要、诱导名优教师追求的满足,是激励名优教师积极性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名优教师的各种需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活需要;二是学习需要;三是自尊需要;四是政治需要;五是成就需要。这五个方面呈现为一定层次的动态序列。首先,要关心和了解广大名优教师的愿望和要求,帮助他们处理好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其次,要以满足物质需要来发展精神需要,又通过发展精神需要来调节物质需要。第三,要引导名优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层次水平,通过有效工作来充分发展名优教师的成就需要,因为成就需要处于精神需要的最高层次。为此,吉林市教育局相继出台了《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吉林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吉林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规范了名优教师的培养使用制度,调动了名优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弘扬高尚师德,发挥名优教师的正确导向作用
“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工作要坚持正面导向、榜样激励,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具体化,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职业精神”要求和规范广大教师,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工作,使全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了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并把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列入年度学校工作考核之中。逐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逐步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了在名优教师中树立师德典范,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热潮,在全地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师德征文评选、师德演讲比赛、优秀师德教育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从中发现了一批感人的事迹,并選拔了四位师德典型,组织了师德报告,使名优教师及培养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成为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模范。
三、锻造精品课例,提升名优教师的专业水平
“精品课”建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是课堂教学领域中优质、高效,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及推广价值的典型课例。
为落实“精品课”建设工作,各学科结合实际制定了“精品课”建设三年工作计划,从树立精品意识,创建精品机制,打造精品课堂三个方面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名优教师队伍中开展“我的‘精品课’建设”工作,广泛宣传“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名优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力求从每一节课入手“把没一节课都变成精品课”,在“精品课”探索与实践中,提升名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又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我的‘精品课’建设”工作,营造人人能上精品课,人人争上精品课的氛围,通过组织优质课评选、教学竞赛、教学新秀评选等活动,从中推选出“精品课”打磨对象600多节。对这600多节课,我们从磨选题、磨目标、磨环节、磨学生、磨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反复推敲,细致打磨,形成了精品课例,现已完成了400节“精品课”的录制工作,建立了“精品课资源库”,又组织开展了“精品课”展示活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均衡、协调发展。
“精品课”凝聚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结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伴随着精品课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不但打磨出了一大批精品课例,而且也打造了一批名优教师,提高了教师的精品意识,进而提高了全地区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自主学习,激发名优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名优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唤醒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激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名优教师应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职业行为,树立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学习。
为了加快名优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培养对象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习得教育技能,提升教育艺术;以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现不足,吸取精华,创设氛围,共同成长;以向学生学习作为自己不容忽视的学习新渠道,在放下架子,学习学生某些优秀特质丰富自我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向社会、向生活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资源,从人生阅历、个人魅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
五、创设发展空间,营造名优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组织分层培训,丰厚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名优教师的培养,坚持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组织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系统研修,与省内外师范高校联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理论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形成风格特色,使其成为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手和专家;组织教坛名师培养对象系统培训,充分利用域内培训资源,提升其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组织市级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岗位研修,提高市级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培训使名优教师及培养对象把握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升华理论,提高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2.投身教育科研,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研究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研究者”。在教育科研方面,对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每位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要立足岗位实际,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在研究中夯实理论功底,在科研中展示成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立项,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并在具体的课题实验研究活动中,指导教坛名师积累经验,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或实验报告,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学专家。
3.开辟多种途径,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为业务指导部门为名优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与青年教师结对、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做展示课、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积极参与研讨交流、送教下乡、名师论坛等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名优教师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拜名优教师为导师,虚心向名优教师求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自身成长提高奠定基础;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尽快脱颖而出。
4.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金字塔式结构
整体设计、分级实施,建立金字塔式结构。以骨干教师为塔基、以教坛名师为塔身、以学科教学专家为塔尖的金字塔式结构,采取“域内域外结合、培养使用结合、集中岗位结合”的策略分级培养教育教学专家、教坛名师和骨干教师,也就是域内域外结合,锻造教学专家;培养使用结合,塑造教坛名师;集中岗位结合,铸造骨干教师。
认真实施并完善名优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构建评选准、流程畅、效益高的名优教师评选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形成各级各类名优教师的人才梯队,也为名优教师创造继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实施过程中坚持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和学校协同组织的原则;坚持竞争择优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名优教师评选、培养、管理等环节,逐步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学校、县(市)区、市、省四级名优教师统一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优秀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