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图所示,这是一方茫父对战国古玉玺的考释墨盒,规格为15.5厘米×6.3厘米×3.4厘米。底铭“三益祥”,为民国时期著名刻铜墨盒店。盒面摹刻印文为:“将渠惠玺”。茫父考释文曰:“玺出易州,道光季年为南浔顾氏所得,吴斋中丞以三代彝器易之,著之《古玉图》,后归斋尚书。以为燕将渠玺者是也。莲花盦抚并记”。在茫父考释类墨盒中,还没有如此详细介绍其出土、流传、著录且具有故事性的了。
此方墨盒的上款为:“契公局长赐存”,下款为:“万文藻敬呈 癸酉季秋 同客琴岛”。“琴岛”即青岛,“癸酉”是1933年。“契公”即邢契莘(1887年至1957年),其于1931年至1935年间任青岛市工务局局长,为清华第一期官费生,曾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造船造舰系,1916年获硕士学位,曾在民国政府航空系统任职多年。万文藻大概就是192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民国将领万文藻。
姚华(1876年至1930年),字重光,号茫父,贵州人。因寓居北京莲花寺,又号莲花。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光绪三十年进士。中进士不久,被朝廷派往日本,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司法,回国后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三次当选中华民国国会参议员,后因厌恶政治黑暗,不久退出政坛,投身著述、美术教育事业,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书画家,与陈师曾引领民初北京画坛,被鲁迅称为“姚(茫父)陈(师曾)时代”。
在著述与书画的同时,姚华饶有兴致地与陈师曾等书画家参与到刻铜书画的创作中来,在墨盒上留下了不少佳作。纵观百年刻铜艺术史,茫父特立巅峰。其书画于墨盒镇尺之作,在绘画、书法、佛像、考释方面均卓有建树。而考释之作,最为杰出。
关于古玉玺主人,茫父跋文中讲得很清楚了,是战国末期燕国相国将渠的官玺。而从茫父跋文中我们了解到,这方古玉玺曾著录于吴大《古玉图考》,并流转到了清末大臣端方手里。查《古玉图考》,该书对这方古玺介绍如下:“白玉,满身土斑,此古玺之最大者。旧藏南浔顾子嘉处,徐翰卿以诸女方尊易得之,今归斋”。随后进行了文字考证,并附图,但没有考证出这方古玺的主人。
这方玉玺流转到端方手里后,端方考证为燕相国将渠之印。茫父曾借回家赏玩并做了拓片,1918年还专门考释该古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这份资料见于荣宝斋2006年出版的邓见宽著《姚茫父书法集》。该书有茫父手书的考释文:
“斋云将渠玺,旧出易州。考将渠名,见《史记·燕世家》,为燕将相,有名。《汉书·艺文志》并有将渠子。自来古玺,其人名多不见史,故是玺弥足宝贵也。罗叔韫云:此玺初为斋中丞所藏,寡识者多议其为赝物,其实妄腾口说。此玺可伪,传世古金石刻殆无一可信矣!忠敏在京师,予曾借归手拓,回思往事,如闻邻邃也。王孝玉云:古玺径逾寸者极不易觏,玉玺尤为难得。此玺径及二寸,制极精美,斋尚书释为将渠,最为精确。宝华盦玺印四品之三 茫父审释 戊午谷雨后二日”。
上述三篇文献涉及多个历史人物,兹简介如下:
顾子嘉,为晚清著名富商顾福昌(1796年至1868年)的次子。顾福昌有三子,长子名寿松字容斋,次子名寿藏字子嘉,三子名寿朋字颂三,都是有名的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
吴大(1835年至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清同治初年客居上海,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
端方(1861年至1911年),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斋,宝华,谥忠敏。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在任封疆大吏期间,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清末大臣。不幸的是,端方在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中因兵变被杀,年仅50岁。
罗振玉(1866年至1940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甲骨文学家、文物收藏家,为甲骨四堂(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之一。
徐翰卿,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收藏家,与吴大、翁同友善。光绪甲午年得“度辽将军”汉印一枚,送给吴大,吴大十分高兴,以为这是万里封侯的前兆。这时,正好同日本开战,吴大觉得这是留名青史的绝好机会,亲自上书要率军指挥对日作战,准旨后指挥作战却一败涂地。这就是国人深以为耻的“中日甲午战争”。
从三篇考释文字可知,这方古玉玺从易州(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现在河北易县)出土,在道光末年(1850年)为顾子嘉所得,后来徐翰卿用古青铜器交换到手后,很可能免费送给了吴大。吴大把这方玉玺写进了《古玉图考》中。后来古玺归端方所有,端方曾借给茫父赏玩,茫父做了拓片。1918年茫父又专门为拓片做了长篇题跋。后来应三益祥墨盒店之邀,在墨盒上把考释内容书于其上。现在很关注的一点是:端方死后,这方古玉玺现在何方呢?
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一位古印章研究专家。这位专家说,这是一方著名的战国玺,他记得这方战国玺不是在故宫博物院就是在日本京都博物馆。虽然这位专家提供了线索,但再往下却没法查了。笔者进一步查阅资料,有三份资料可作为这方古玺流向的参考:
一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31日第七版《战国古玺》(连载)在介绍这方古玺时,没有介绍这方古玺被哪个博物馆收藏,但介绍其他古玺时却描述清楚,这是否说明该古玺不在国内?2008年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收藏: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官印》中也没有著录这方古玺。
二是关于“将渠”印玺,出土有两方:一为五字玺,即本墨盒上的“将渠惠玺”,另一方为六字玺。《黄宾虹书翰谈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有一黄宾虹信札谈到这方六字官玺时,专门提到这方五字古玺:“吴斋《古玉图考》有同文异器较大者五字玺……五字玉玺已为海外所有,拓本亦罕”。这说明民国时期黄宾虹就知道这方古玺已流落海外了。
三是资深文物史专家罗宏才著文谈到端方收藏的文物去向时说:“在他为四川保路运动中哗变的新军所杀后,其子端继先曾与女婿袁克权等人秘密商议,准备将这些端方旧藏一并出卖给平、津、沪和日本古玩商和某新权贵。后经北洋政府官员熊希龄、钱能训、朱启钤、余建侯等人极力斡旋,端继先等人也同意将全部家藏捐献给国有,但因所藏各物索款至多,国库最终无力支付,所藏遂在1916年后相继从天津、北京等地流散出去,最后大部漂流海外,造成中国文物史上不应有的巨大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这方古玺现在很可能就藏在日本京都博物馆里。
此方墨盒的上款为:“契公局长赐存”,下款为:“万文藻敬呈 癸酉季秋 同客琴岛”。“琴岛”即青岛,“癸酉”是1933年。“契公”即邢契莘(1887年至1957年),其于1931年至1935年间任青岛市工务局局长,为清华第一期官费生,曾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造船造舰系,1916年获硕士学位,曾在民国政府航空系统任职多年。万文藻大概就是192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民国将领万文藻。
姚华(1876年至1930年),字重光,号茫父,贵州人。因寓居北京莲花寺,又号莲花。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光绪三十年进士。中进士不久,被朝廷派往日本,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司法,回国后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三次当选中华民国国会参议员,后因厌恶政治黑暗,不久退出政坛,投身著述、美术教育事业,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书画家,与陈师曾引领民初北京画坛,被鲁迅称为“姚(茫父)陈(师曾)时代”。
在著述与书画的同时,姚华饶有兴致地与陈师曾等书画家参与到刻铜书画的创作中来,在墨盒上留下了不少佳作。纵观百年刻铜艺术史,茫父特立巅峰。其书画于墨盒镇尺之作,在绘画、书法、佛像、考释方面均卓有建树。而考释之作,最为杰出。
关于古玉玺主人,茫父跋文中讲得很清楚了,是战国末期燕国相国将渠的官玺。而从茫父跋文中我们了解到,这方古玉玺曾著录于吴大《古玉图考》,并流转到了清末大臣端方手里。查《古玉图考》,该书对这方古玺介绍如下:“白玉,满身土斑,此古玺之最大者。旧藏南浔顾子嘉处,徐翰卿以诸女方尊易得之,今归斋”。随后进行了文字考证,并附图,但没有考证出这方古玺的主人。
这方玉玺流转到端方手里后,端方考证为燕相国将渠之印。茫父曾借回家赏玩并做了拓片,1918年还专门考释该古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这份资料见于荣宝斋2006年出版的邓见宽著《姚茫父书法集》。该书有茫父手书的考释文:
“斋云将渠玺,旧出易州。考将渠名,见《史记·燕世家》,为燕将相,有名。《汉书·艺文志》并有将渠子。自来古玺,其人名多不见史,故是玺弥足宝贵也。罗叔韫云:此玺初为斋中丞所藏,寡识者多议其为赝物,其实妄腾口说。此玺可伪,传世古金石刻殆无一可信矣!忠敏在京师,予曾借归手拓,回思往事,如闻邻邃也。王孝玉云:古玺径逾寸者极不易觏,玉玺尤为难得。此玺径及二寸,制极精美,斋尚书释为将渠,最为精确。宝华盦玺印四品之三 茫父审释 戊午谷雨后二日”。
上述三篇文献涉及多个历史人物,兹简介如下:
顾子嘉,为晚清著名富商顾福昌(1796年至1868年)的次子。顾福昌有三子,长子名寿松字容斋,次子名寿藏字子嘉,三子名寿朋字颂三,都是有名的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
吴大(1835年至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清同治初年客居上海,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
端方(1861年至1911年),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斋,宝华,谥忠敏。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在任封疆大吏期间,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清末大臣。不幸的是,端方在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中因兵变被杀,年仅50岁。
罗振玉(1866年至1940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甲骨文学家、文物收藏家,为甲骨四堂(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之一。
徐翰卿,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收藏家,与吴大、翁同友善。光绪甲午年得“度辽将军”汉印一枚,送给吴大,吴大十分高兴,以为这是万里封侯的前兆。这时,正好同日本开战,吴大觉得这是留名青史的绝好机会,亲自上书要率军指挥对日作战,准旨后指挥作战却一败涂地。这就是国人深以为耻的“中日甲午战争”。
从三篇考释文字可知,这方古玉玺从易州(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现在河北易县)出土,在道光末年(1850年)为顾子嘉所得,后来徐翰卿用古青铜器交换到手后,很可能免费送给了吴大。吴大把这方玉玺写进了《古玉图考》中。后来古玺归端方所有,端方曾借给茫父赏玩,茫父做了拓片。1918年茫父又专门为拓片做了长篇题跋。后来应三益祥墨盒店之邀,在墨盒上把考释内容书于其上。现在很关注的一点是:端方死后,这方古玉玺现在何方呢?
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一位古印章研究专家。这位专家说,这是一方著名的战国玺,他记得这方战国玺不是在故宫博物院就是在日本京都博物馆。虽然这位专家提供了线索,但再往下却没法查了。笔者进一步查阅资料,有三份资料可作为这方古玺流向的参考:
一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31日第七版《战国古玺》(连载)在介绍这方古玺时,没有介绍这方古玺被哪个博物馆收藏,但介绍其他古玺时却描述清楚,这是否说明该古玺不在国内?2008年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收藏: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官印》中也没有著录这方古玺。
二是关于“将渠”印玺,出土有两方:一为五字玺,即本墨盒上的“将渠惠玺”,另一方为六字玺。《黄宾虹书翰谈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有一黄宾虹信札谈到这方六字官玺时,专门提到这方五字古玺:“吴斋《古玉图考》有同文异器较大者五字玺……五字玉玺已为海外所有,拓本亦罕”。这说明民国时期黄宾虹就知道这方古玺已流落海外了。
三是资深文物史专家罗宏才著文谈到端方收藏的文物去向时说:“在他为四川保路运动中哗变的新军所杀后,其子端继先曾与女婿袁克权等人秘密商议,准备将这些端方旧藏一并出卖给平、津、沪和日本古玩商和某新权贵。后经北洋政府官员熊希龄、钱能训、朱启钤、余建侯等人极力斡旋,端继先等人也同意将全部家藏捐献给国有,但因所藏各物索款至多,国库最终无力支付,所藏遂在1916年后相继从天津、北京等地流散出去,最后大部漂流海外,造成中国文物史上不应有的巨大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这方古玺现在很可能就藏在日本京都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