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品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如此。精品就是“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教师的每堂课都是一件作品,课堂则是教师展示作品的场所。一堂好的课,尤其是精品课,不仅能使学生入耳入心、难以忘怀,而且能使同行驻足忘返,产生共鸣。要达到如此效果,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环节中,做到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从而创造出精品型的课堂。
一、内容精要
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引导,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在教材编排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据此,新课程及其教材强调以有意义的案例来展示问题,即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分析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这一理念突出开放式,即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信息资源的扩展更新以及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将内容呈现、活动设计融为一体,从而使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种开放式教学尽管从理念到手段都比较先进,但往往也比较耗时、费力,教师如果没有精品意识,教学任务和目标就很有可能难以完成。因此,既要体现先进理念,又要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就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
一是突出教学重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基本国情四大部分,每个年级的教育又具有各自特点的核心概念和教育主题。在这个大框架和大背景之下,教师必须明确各个年级、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节的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否则,泛泛而谈,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主次不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就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思维结构与新知识建构不适应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难点突破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化整为零、分步解释、化繁为简、提要讲解等都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每种方法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选择最科学的方法,从而有效突破难点。
三是紧扣教学热点。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更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否则,精品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热点,做到常教常新,以不变应万变。关于热点问题的教学,要做到“疏其道,引其行”,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精辟
“论如折薪,贵能破理”,入木三分的评析,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要分析精辟、入情入理,努力走进学生的心坎,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一是辩证分析明事理。有位学生很调皮,在课堂上不是吃就是喝,还不时发出声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笔者在课后找他问话,他竟然振振有词地回答:“我饿了、渴了,要吃要喝,我是在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别人管不着。”此时如果对他大发雷霆、无情训斥,学生就很难心服口服。笔者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行使自己生命健康的权利,而且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对这个问题必须作辩证分析,我们必须看到,行使权利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合适、是否影响了别人的权利。课堂作为特定环境的重要前提绝不能漠视,你在行使这一权利时,没有考虑到尊重其他同学的受教育等合法权益,没有遵守学校纪律。因此,这种行为是以维权之名行违纪之实。通过这样的辩证剖析,该学生找到了错误的症结,认识了问题的实质,从而明白了解决方法。
二是比较分析见真知。俗话说:有比较就有鉴别。比较是引导学生认识不足、明辨事理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从比较的方向上看,横向比较能让人分清优劣,纵向比较能让人看到发展,前后比较能让人探求新知;从比较的形式上看,相似比较能让人辨明真伪,对立比较能让人明白异同,替换比较能让人抓住关键。如在阐述“责任”的内涵时,笔者运用了比较方法,让学生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进行对立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领会责任的准确含义。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比较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语言精练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言简意赅,换言之,事理要阐明,语言要精练。
一是力求文约而事丰。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課堂教学语言精练的重要标志。如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教学——《财产留给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下六个关键词:遗产、继承人、继承顺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继承权争议,层层设问,层层推进,语言简约,说理清晰,讲解透彻,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了财产继承问题。
二是力求辞切而意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许多概念、术语往往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前提条件,容不得随便联想,更不能断章取义、强词夺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用词准确、逻辑紧凑、指向明确、通俗易懂。如“财产所有权”这个概念,如果脱离了“合法财产”这个大前提,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是公民的财产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三是力求言简而情真。初中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感情丰富等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让自身的语言散发真情、感人肺腑。对此,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快乐处笑容自然现出,愤怒处情绪激昂、义愤填膺,悲伤时声音低沉。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荆西海.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论丛《理论与实践》.珠海出版社,2000
[2]吴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家喜,李向阳.关于初中政治课活动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5)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一、内容精要
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引导,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在教材编排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据此,新课程及其教材强调以有意义的案例来展示问题,即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分析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这一理念突出开放式,即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信息资源的扩展更新以及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将内容呈现、活动设计融为一体,从而使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种开放式教学尽管从理念到手段都比较先进,但往往也比较耗时、费力,教师如果没有精品意识,教学任务和目标就很有可能难以完成。因此,既要体现先进理念,又要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就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
一是突出教学重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基本国情四大部分,每个年级的教育又具有各自特点的核心概念和教育主题。在这个大框架和大背景之下,教师必须明确各个年级、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节的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否则,泛泛而谈,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主次不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就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思维结构与新知识建构不适应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难点突破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化整为零、分步解释、化繁为简、提要讲解等都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每种方法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选择最科学的方法,从而有效突破难点。
三是紧扣教学热点。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更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否则,精品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热点,做到常教常新,以不变应万变。关于热点问题的教学,要做到“疏其道,引其行”,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精辟
“论如折薪,贵能破理”,入木三分的评析,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要分析精辟、入情入理,努力走进学生的心坎,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一是辩证分析明事理。有位学生很调皮,在课堂上不是吃就是喝,还不时发出声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笔者在课后找他问话,他竟然振振有词地回答:“我饿了、渴了,要吃要喝,我是在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别人管不着。”此时如果对他大发雷霆、无情训斥,学生就很难心服口服。笔者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行使自己生命健康的权利,而且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对这个问题必须作辩证分析,我们必须看到,行使权利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合适、是否影响了别人的权利。课堂作为特定环境的重要前提绝不能漠视,你在行使这一权利时,没有考虑到尊重其他同学的受教育等合法权益,没有遵守学校纪律。因此,这种行为是以维权之名行违纪之实。通过这样的辩证剖析,该学生找到了错误的症结,认识了问题的实质,从而明白了解决方法。
二是比较分析见真知。俗话说:有比较就有鉴别。比较是引导学生认识不足、明辨事理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从比较的方向上看,横向比较能让人分清优劣,纵向比较能让人看到发展,前后比较能让人探求新知;从比较的形式上看,相似比较能让人辨明真伪,对立比较能让人明白异同,替换比较能让人抓住关键。如在阐述“责任”的内涵时,笔者运用了比较方法,让学生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进行对立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领会责任的准确含义。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比较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语言精练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言简意赅,换言之,事理要阐明,语言要精练。
一是力求文约而事丰。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課堂教学语言精练的重要标志。如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教学——《财产留给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下六个关键词:遗产、继承人、继承顺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继承权争议,层层设问,层层推进,语言简约,说理清晰,讲解透彻,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了财产继承问题。
二是力求辞切而意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许多概念、术语往往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前提条件,容不得随便联想,更不能断章取义、强词夺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用词准确、逻辑紧凑、指向明确、通俗易懂。如“财产所有权”这个概念,如果脱离了“合法财产”这个大前提,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是公民的财产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三是力求言简而情真。初中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感情丰富等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让自身的语言散发真情、感人肺腑。对此,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快乐处笑容自然现出,愤怒处情绪激昂、义愤填膺,悲伤时声音低沉。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荆西海.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论丛《理论与实践》.珠海出版社,2000
[2]吴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家喜,李向阳.关于初中政治课活动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5)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