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砖雕是我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种艺术装饰手法,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砖雕、脊兽、艺术价值、传承
砖雕,是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演变发展而来,是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为我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种艺术装饰手法,其应该也受到传统陶器制作的影响。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各种构件,如墙面、屋顶等。砖雕中的特殊门类——脊兽,即用来装饰和固定屋脊,并用来保护屋脊的砖雕构件。现代则也做些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清代民间砖雕在多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官吏、富绅、地主等的宅院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构件或部位用砖雕来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虽具有定的绘画艺术性,但缺少了简单、朴实和洗练。
“脊兽”实质上是砖雕的种。在甘谷民间,将砖雕种类根据制作手法、工艺流程分为“捏活”和“刻活”。所谓捏活,有的地区或艺人也叫“花活”,也就是先刻捏,后烧制。即先是把精心选好的土(甘谷民间说的小红土,这种土细而富有粘性,烧制出的东西细腻坚硬)调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并细部加工修整,尔后入窑焙烧而成。因此捏活实则是种雕塑艺术品,也算是种陶制艺术品。泥塑与陶器烧制正是古冀城人所擅长,从新石器时期至当代,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粗陶加工作坊,出土有著名的”人形鲵鱼”陶瓶。捏活大多独立成形,富有立体感,较适于制作大型或独立成型的器件,如屋脊上的龙、凤、麒麟、鱼以及甘谷独有的四不像神兽“瞅”等,因多用于屋脊之上,也就俗称“脊兽”。其在制作中需要将选好的土经过晒、筛、和、醒等诸道工序,再将醒好的泥捏制成需要的形象,然后放置在面或两面开敞的屋里阴干,对于大些的脊兽可能需要先做好脊兽的基架,待基架阴干定的强度后再在上面捏制花纹或形象,再阴干。这时候,如果是青砖脊兽,则可放入窑内烧制,彩色脊兽则需上釉后烧制,或烧到定成色阴凉后再上釉,再烧制。
砖雕从制作工艺流程说,可分为先烧后刻法(先烧好砖,再在上面刻画),即通常人们指的砖雕;和先做后烧法(先做土坯并做好图样,然后再烧制),或二者兼而有之。
捏活的好处是,相对较容易成形,是立体的、动感的,是
种雕塑艺术品。而且艺人们在捏制过程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发现瑕疵可以重新再来。因此,制出的东西往往生动活泼,大气浑然,甚至有些可以怪诞、搞笑、夸张,且毫无做作之感。看到这些作品时你有时都会想,这些艺人们在做他们怪诞、夸张的作品时是什么样的心思和面容。而当你注意到众多庙宇上或蹲,或立,或伏,或蜿蜒的众多神仙、佛陀、怪兽,花草鱼虫时,你看到的可能是庙宇上的神仙故事,而他们实际上是艺人们在天马行空中不断编排演绎的故事画卷。
捏活的灵活性是刻活所没有的,刻活不敢重头再来,它是平面的,一板一眼,细致入微,因此刻活长于富有故事情节的雕琢。因为它可以将要刻的砖提前做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一刀一刀刻凿好后,再拼接得天衣无缝。捏活达不到这点,它烧制好后可能变形较大。刻活是细腻的、故事性的,因此经常出现在墙面等部位,而捏活则是活泼的、灵动的、自由的,于是将它放在屋脊上去天马行空。
在砖雕的题材上,甘谷民间艺人基本和全国大多数地区样,题材大致分为宗教、民俗两大类,宗教中又分为儒、道、佛等,但与木雕题材样,还是有自己的选材特点。
运用于寺院、庙堂、会馆的门额、映壁、屋脊之上的砖雕作品,有“佛八宝” “暗八仙” “金刚罗汉”,以及传统富教有意义的“二十四孝图”等,如大石乡的贯寺牌楼上就有“二十四孝图”的砖雕作品。其中“暗八仙”应用最为广泛,据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时,每位神仙手中各执件宝贝,汉钟离的“芭蕉扇”、铁拐李的“葫芦”、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吕洞宾的“剑”、韩湘子的“笛子”、张果老的“鱼鼓”(有些地方认为是“驴”)、曹国舅的“玉板”,砖雕艺术就以这些“剑” “扇” “笛”等宝贝为题材,创作成借指八仙的砖雕作品,这即为民间所称的“暗八仙”,借助神仙们的法器以祈得这些神仙的佑助。
这些砖雕作品的题材基本上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与此同时,甘谷砖雕也总是在较小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铜钱、李子、佛尘、花蔓等图案组成“前程万里”,笔、金锭、如意等图案组成“必定如意”,或牡丹、如意组成“富贵如意”等,还有“十辈诸侯”
“十辈同居”等,寓意深长。
现在,砖雕构件逐渐又在甘谷及天水等周边地区的农村民居的营建中兴盛起来,人们乐意于将这些喜庆的、生动的、艺术性的东西引进家门或村落去装扮他们的生活,而住楼房的城市人是无福享受的。现代的甘谷砖雕艺术,似乎长于装饰性、独立性、抽象性的云外题材的雕琢,不太善于故事性、综合性、人物性的俗问题材的选用。
甘谷的砖雕肇始于何时,颇费思量。询问艺人们,当再说到爷爷的爷爷们就没法说了。传说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经汉唐孕育而生,历宋元明清而愈加丰富成熟。较久远的年代实无可考,拉近点来说,汉代是没有问题的,在甘谷发现有3方汉代画像砖,图像清晰生动。有狩猎图的平面浅浮雕中有虎、野猪、怪兽及骑马人射猎的图像;有砖为高浮雕,上有青龙、飞燕等;
砖上则有人、朱雀、山羊、青蛙、龙头等。这些砖当是某汉墓墓砖整体中的几块,其他均已流失。在甘谷大象山出土有诸多明清时期刻有龙凤、太极八卦等图案的砖雕残件。而与甘谷毗邻,同属天水市管辖的清水县,挖掘发现多处宋金时期的仿木作砖雕古墓。在1995年发掘出的座宋代砖雕彩绘墓中,墓内砖砌为仿木建筑结构,在墓壁上镶有的119块精美的彩绘雕砖中,62块方形雕砖上刻有桌椅家具、男女侍仆、官僚贵族、战马武士等形象,56块长方形雕砖上刻有牡丹、荷花等花卉及飞天图案。从雕就的图景来看,既有骑马跨蹬的上层王侯将相,又有品茶弈棋的土大夫;既有毕恭毕敬的道土僧侣,又有探身窥望的俏丽妇人;既有昂首挺胸的九色神鹿,也有灿烂夺目的多种花卉。这些无疑证明了该区域砖雕技艺及木作技艺的发展情况。而砖雕的前身粗陶器的制作,在甘谷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至今山问还有烧制日常陶器用品的土窑。
应该说,砖雕中的刻活当起源较早,独立的捏活脊兽要晚些,即便有也应该较为简单,主要受制于经济、礼制等原因。近百年来甘谷则在张海等艺人的引领和影响下,与传统惯于制作泥塑及砖,瓦、罐、缸的技艺结合起来,走上了制作脊兽这条路。
甘谷的砖雕脊兽技艺总体来说,在民间民间文化当中算是发展较为好的,当代有艺人脱颖而出,特别是捏活——脊兽艺人,刻活相较则后继乏人。而在我们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些问题亟待解决,就以较为兴盛的脊兽制作来说,存在问题如下:制作工艺较为原始,大多数基本使用的还是土窑烧制,火候和釉色不易掌握;制作方法和水准良莠不齐,缺少必要的评价标准机制;缺乏整洁划一,管理先进的制作场所和营销市场;缺乏与现代建筑的有机应用和结合,使用和题材有些狭窄;在与建筑物的连接构造上有待改进,以有利于抗震、抗风等当地政府也对此缺乏有效的支撑平台。我们衷心地希望,甘谷的砖雕、脊兽在艺人们的辛勤劳动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能够进入现代社会、现代建筑中去,化古老为动力,装点千千万万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砖雕、脊兽、艺术价值、传承
砖雕,是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演变发展而来,是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为我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种艺术装饰手法,其应该也受到传统陶器制作的影响。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各种构件,如墙面、屋顶等。砖雕中的特殊门类——脊兽,即用来装饰和固定屋脊,并用来保护屋脊的砖雕构件。现代则也做些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清代民间砖雕在多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官吏、富绅、地主等的宅院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构件或部位用砖雕来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虽具有定的绘画艺术性,但缺少了简单、朴实和洗练。
“脊兽”实质上是砖雕的种。在甘谷民间,将砖雕种类根据制作手法、工艺流程分为“捏活”和“刻活”。所谓捏活,有的地区或艺人也叫“花活”,也就是先刻捏,后烧制。即先是把精心选好的土(甘谷民间说的小红土,这种土细而富有粘性,烧制出的东西细腻坚硬)调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并细部加工修整,尔后入窑焙烧而成。因此捏活实则是种雕塑艺术品,也算是种陶制艺术品。泥塑与陶器烧制正是古冀城人所擅长,从新石器时期至当代,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粗陶加工作坊,出土有著名的”人形鲵鱼”陶瓶。捏活大多独立成形,富有立体感,较适于制作大型或独立成型的器件,如屋脊上的龙、凤、麒麟、鱼以及甘谷独有的四不像神兽“瞅”等,因多用于屋脊之上,也就俗称“脊兽”。其在制作中需要将选好的土经过晒、筛、和、醒等诸道工序,再将醒好的泥捏制成需要的形象,然后放置在面或两面开敞的屋里阴干,对于大些的脊兽可能需要先做好脊兽的基架,待基架阴干定的强度后再在上面捏制花纹或形象,再阴干。这时候,如果是青砖脊兽,则可放入窑内烧制,彩色脊兽则需上釉后烧制,或烧到定成色阴凉后再上釉,再烧制。
砖雕从制作工艺流程说,可分为先烧后刻法(先烧好砖,再在上面刻画),即通常人们指的砖雕;和先做后烧法(先做土坯并做好图样,然后再烧制),或二者兼而有之。
捏活的好处是,相对较容易成形,是立体的、动感的,是
种雕塑艺术品。而且艺人们在捏制过程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发现瑕疵可以重新再来。因此,制出的东西往往生动活泼,大气浑然,甚至有些可以怪诞、搞笑、夸张,且毫无做作之感。看到这些作品时你有时都会想,这些艺人们在做他们怪诞、夸张的作品时是什么样的心思和面容。而当你注意到众多庙宇上或蹲,或立,或伏,或蜿蜒的众多神仙、佛陀、怪兽,花草鱼虫时,你看到的可能是庙宇上的神仙故事,而他们实际上是艺人们在天马行空中不断编排演绎的故事画卷。
捏活的灵活性是刻活所没有的,刻活不敢重头再来,它是平面的,一板一眼,细致入微,因此刻活长于富有故事情节的雕琢。因为它可以将要刻的砖提前做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一刀一刀刻凿好后,再拼接得天衣无缝。捏活达不到这点,它烧制好后可能变形较大。刻活是细腻的、故事性的,因此经常出现在墙面等部位,而捏活则是活泼的、灵动的、自由的,于是将它放在屋脊上去天马行空。
在砖雕的题材上,甘谷民间艺人基本和全国大多数地区样,题材大致分为宗教、民俗两大类,宗教中又分为儒、道、佛等,但与木雕题材样,还是有自己的选材特点。
运用于寺院、庙堂、会馆的门额、映壁、屋脊之上的砖雕作品,有“佛八宝” “暗八仙” “金刚罗汉”,以及传统富教有意义的“二十四孝图”等,如大石乡的贯寺牌楼上就有“二十四孝图”的砖雕作品。其中“暗八仙”应用最为广泛,据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时,每位神仙手中各执件宝贝,汉钟离的“芭蕉扇”、铁拐李的“葫芦”、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吕洞宾的“剑”、韩湘子的“笛子”、张果老的“鱼鼓”(有些地方认为是“驴”)、曹国舅的“玉板”,砖雕艺术就以这些“剑” “扇” “笛”等宝贝为题材,创作成借指八仙的砖雕作品,这即为民间所称的“暗八仙”,借助神仙们的法器以祈得这些神仙的佑助。
这些砖雕作品的题材基本上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与此同时,甘谷砖雕也总是在较小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铜钱、李子、佛尘、花蔓等图案组成“前程万里”,笔、金锭、如意等图案组成“必定如意”,或牡丹、如意组成“富贵如意”等,还有“十辈诸侯”
“十辈同居”等,寓意深长。
现在,砖雕构件逐渐又在甘谷及天水等周边地区的农村民居的营建中兴盛起来,人们乐意于将这些喜庆的、生动的、艺术性的东西引进家门或村落去装扮他们的生活,而住楼房的城市人是无福享受的。现代的甘谷砖雕艺术,似乎长于装饰性、独立性、抽象性的云外题材的雕琢,不太善于故事性、综合性、人物性的俗问题材的选用。
甘谷的砖雕肇始于何时,颇费思量。询问艺人们,当再说到爷爷的爷爷们就没法说了。传说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经汉唐孕育而生,历宋元明清而愈加丰富成熟。较久远的年代实无可考,拉近点来说,汉代是没有问题的,在甘谷发现有3方汉代画像砖,图像清晰生动。有狩猎图的平面浅浮雕中有虎、野猪、怪兽及骑马人射猎的图像;有砖为高浮雕,上有青龙、飞燕等;
砖上则有人、朱雀、山羊、青蛙、龙头等。这些砖当是某汉墓墓砖整体中的几块,其他均已流失。在甘谷大象山出土有诸多明清时期刻有龙凤、太极八卦等图案的砖雕残件。而与甘谷毗邻,同属天水市管辖的清水县,挖掘发现多处宋金时期的仿木作砖雕古墓。在1995年发掘出的座宋代砖雕彩绘墓中,墓内砖砌为仿木建筑结构,在墓壁上镶有的119块精美的彩绘雕砖中,62块方形雕砖上刻有桌椅家具、男女侍仆、官僚贵族、战马武士等形象,56块长方形雕砖上刻有牡丹、荷花等花卉及飞天图案。从雕就的图景来看,既有骑马跨蹬的上层王侯将相,又有品茶弈棋的土大夫;既有毕恭毕敬的道土僧侣,又有探身窥望的俏丽妇人;既有昂首挺胸的九色神鹿,也有灿烂夺目的多种花卉。这些无疑证明了该区域砖雕技艺及木作技艺的发展情况。而砖雕的前身粗陶器的制作,在甘谷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至今山问还有烧制日常陶器用品的土窑。
应该说,砖雕中的刻活当起源较早,独立的捏活脊兽要晚些,即便有也应该较为简单,主要受制于经济、礼制等原因。近百年来甘谷则在张海等艺人的引领和影响下,与传统惯于制作泥塑及砖,瓦、罐、缸的技艺结合起来,走上了制作脊兽这条路。
甘谷的砖雕脊兽技艺总体来说,在民间民间文化当中算是发展较为好的,当代有艺人脱颖而出,特别是捏活——脊兽艺人,刻活相较则后继乏人。而在我们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些问题亟待解决,就以较为兴盛的脊兽制作来说,存在问题如下:制作工艺较为原始,大多数基本使用的还是土窑烧制,火候和釉色不易掌握;制作方法和水准良莠不齐,缺少必要的评价标准机制;缺乏整洁划一,管理先进的制作场所和营销市场;缺乏与现代建筑的有机应用和结合,使用和题材有些狭窄;在与建筑物的连接构造上有待改进,以有利于抗震、抗风等当地政府也对此缺乏有效的支撑平台。我们衷心地希望,甘谷的砖雕、脊兽在艺人们的辛勤劳动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能够进入现代社会、现代建筑中去,化古老为动力,装点千千万万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