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失落中的坚守与期望:《极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以女性被拐为题材,书写了农村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凋敝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在实写主要人物日常生活与言行的同时,作者在这些主要人物形象上留下了片虚白,意义也由此衍生。本文旨在解读老老爷、麻子婶、黑亮、蝴蝶四个主要人物,以此呈现作者在这四个人物形象上所寄托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老老爷 麻子婶 黑亮 蝴蝶 文化内涵
  2016年,贾平凹出版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极花》。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贾平凹极为稔熟的陕甘乡土地之上。从《秦腔》开始,在贾平凹的笔下,西北黄土地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他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农村的风俗伦理体系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冲击下逐渐都被变成一曲挽歌。在《极花》中,贾平凹以妇女被拐事件为题材,以农村中两性关系失衡为视点,描绘了农村生命力的凋敝。从作者对农村宗法社会逐渐消逝而产生的反思层面讲,揭露当下农村社会、农民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是贾平凹自《秦腔》以来坚持书写的一个主要主题《极花》毫无例外的同属于这一主题谱系。但是,《极花》这部小说在整体中又具有混沌性。在这里,现实与虚幻的、意象与写实的、人性与非人性的、美好与残忍的、失落与坚守的概念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似是而非、说得清又说不清的世界。贾平凹在小说中呈现了两个时空:一个是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另一个是充满了神鬼乱怪、荒诞而又神秘的I!t~-。小说之所以形成如此的风格是因为贾平凹在《极花》中运用了虚实相生、以象表意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与贾平凹的小说观念有关:“以水墨而文学,文学是水墨的。”众所周知,与西方再现性绘画美学理念不同,中国的水墨画是表现性的。它讲究意、象、镜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虚与实的关系,推崇象外之旨。整体上,《极花》以蝴蝶的视角讲述了圪梁村人人性的善与恶以及生命衰败的故事,但是具体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老老爷、麻子婶、黑亮、蝴蝶身上,贾平凹一方面实写了这些人物的日常言行,另一方面却在这些人物的背后留下了一片虚白,意义也由此衍生出来。本文将重点解读老老爷、麻子婶、黑亮、蝴蝶这四位人物身上的象外之旨,以此探讨这片神秘、荒诞土地上生命的存在法则、背负的重量以及作者的寄寓。
  一、民间文化价值的坚守者
  千百年来,中国的民间社会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与文化模式。老老爷自身的存在就是古老的民间文化的表征。对老老爷而言,天空中的星空布局对应着地上的地理空间,每颗星对应着地上的每一个人,星出星陨代表着人的生生死死。当他得知上过初中的蝴蝶没有学过星空图与地理空间之间联系的知识时,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因为蝴蝶接受的是现代教育,而老老爷的时空观念是前現代的,甚至是原始的,这样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教育、现代人的认知方式是格格不入的。老老爷的认知方式是天、人、地三者的合一,这种认知方式不仅将人而且还将天与地中的存在物都看作有灵性的生命体,并且这些生命体是相互联系着的。天地间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对人世间事情的预示、警示或是象征。老老爷对自身的存在与圪梁村之间的联系有着清醒的定位与认识。老老爷去捉蝎子,从坡上滚下来,面对黑亮爹的关怀,老老爷说道:“我死不了的,村子成了这个样子了,阎王也不会让我死的”。他向黑亮爹解释王保宗的母亲为何在为王保宗讨到媳妇的那年冬天过世和刘全喜的爹为何在给儿子建了新窑的一年后过世的原因时,说道:“他们都没用了么。人要是活着没用了,这世上就不留你了”。换句话说,老老爷活着就是为了对村子有用,而圪梁村现在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冲击下,人口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留守在村子里的青年男子大都娶不到妻子,进而影响村子里人口的繁殖。人丁兴旺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孜孜以求的事情,它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繁荣。而在圪梁村,人口无法正常的繁殖意味着村子日趋的自然消亡,这一打击是致命的。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流失,维系村庄的伦理价值规范被严重打破了,买妻、抢妻、兄弟共妻、对女性(蝴蝶)的性暴力侵犯在这所村庄里都发生着。老老爷窑门口长着一片葫芦架,老老爷对葫芦的料理极为精心,葫芦架上的葫芦都用圆的方的木盒子包着,葫芦上分别印着德、仁、孝等字样。日后,老老爷将这些承载着好运的葫芦送给村里的年轻人们,而只有黑亮接受了老老爷的葫芦,不久,蝴蝶怀孕了。村里走山(地震)时,老老爷怀里抱着的是三个葫芦。将葫芦与生育联系起来是一种原始性的思维,在一些民间神话中,都有葫芦生人的故事。老老爷给村里人起名如马德有、王仁昭、杨庆智、杨庆德、梁尚义、刘孝隆等。老老爷将德孝仁爱、信义仁爱写在葫芦上,也以此命名村里的每一个人,葫芦与人对应。老老爷更是希望将这些字义里所承载的伦理价值规范赋予村中的每一个人。老老爷认为不起名这个村子百年后就没有了,所谓厚德载物,只有积善行德才能得到天神的护佑,从而延续村子的生命。老老爷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以自己的方式延续村里生命的繁殖与村子的存在。在老老爷的世界里,星辰、葫芦、皮影戏(安神)这些客观存在物不仅仅是客体,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的存在。与此同时,老老爷恪守着儒家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是中国千百年来文明对人的规约。在乡土社会里,儒家伦理与农民敬天畏神、万物有灵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在前现代,中国的农民就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下行动着、生活着。而今,在无神论(1949年后,圪梁村中的寺庙被毁,和尚被迫还俗)和现代经济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冲击下,老老爷成了民间文化与生存方式的孤独守望者。
  二、在痛苦中寻找神迹
  在贫穷的乡土社会,人如动物般生存着。黑亮的母亲因为干净而有灵性,因此能挖到最多的极花,能旺夫旺家,这样的女性在乡土社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她们是劳作、生育、发泄(性与暴力)的工具。麻子婶在圪梁村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对麻子婶而言,生活中缺了什么都不能缺了剪子和纸。在民间,剪纸具有神奇的功效,它可以驱鬼祭神。村里有解决不了的人事纠纷时,有人便在麻子婶面前赌咒发誓,因为麻子婶代表神。为了给蝴蝶招魂,黑家请来麻子婶剪贴小红人,从这以后,被拐进黑家的蝴蝶逐渐安分下来。为什么麻子婶剪的纸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从麻子婶对自身经历的自叙与黑亮的补叙中,麻子婶悲惨的生活经历可以大致地勾勒出来。麻子婶一生跟过三个男人。第一个是盐商,麻子婶十四岁被盐商糟蹋,做了盐商的小老婆后,被盐商的大老婆虐待,生下孩子后就跑了。第二个男人是当兵的,当兵的对麻子婶不错,麻子婶也为他生了个孩子,但是适逢战乱年代,当兵的踪迹不定,命也如草芥,加上天灾大旱,孩子也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第三个是圪梁村的半语子,麻子婶逃难至圪梁村后嫁给了半语子,半语子时常家暴麻子婶,麻子婶不知被谁迷奸生了个怪胎也没有成活,从此麻子婶害怕了生育,在村里的神树——槐树下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拜老婆婆为师学会了剪纸。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生育的痛苦在麻子婶身心上留下了不可言说的创伤。麻子婶向蝴蝶简单地叙述完自己的经历后,笑了,笑得脸上只有一张嘴。蝴蝶从麻子婶这一笑中认识到麻子婶是个没心没肺的人。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在
摘 要:《秋天的怀念》三次提及菊花。初提菊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是自我封闭的;再提菊花时,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对于命运和人生进行初步探索;终赏菊花,实际上也是史铁生精神世界的感悟新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 菊花 自我封闭 初步探索 感悟新生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看似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的散文。全文通过三次“看花”展开脉络:为了让残疾的史铁生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冀,母亲提议去看菊花
摘要:艾芜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在边地小说的创作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滇缅地区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说,云南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南行记》奠定了他在边地小说书写上的地位。艾芜在滇缅地区的流浪生活和边地体验奠定了《南行记》的写作基础,他将滇缅地区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相融合,并且在书中对滇缅地区的“边缘性”小人物进行书写,表现他们蛮荒的野性美与自然的人性美的结合。艾芜在书写《南行记》的同时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墓志铭别出心裁、风格迥异,仔细琢磨,与这些人自身的性格又非常契合。  格斯:终于,真正的冒险开始了。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聂耳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司汤达: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
摘 要:凌祉媛为清代杭州才女,本文介绍了其才德兼备的人生历程、温暖美好的生活细节以及执着清丽的诗词创作。  关键词:凌祉媛 人生 诗歌世界  凌祉媛,字芷沅,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为凌达夫之次女。年十岁通音律,能吟咏。年二十,归杭郡文学生丁丙,为其续妻。结缡二年,母患风疾,故常归宁侍奉。母病剧,祷于神,愿以身代。后芷沅染病,咸丰二年(1852)五月卒,年仅二十二岁。著有《翠螺阁诗
摘 要: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关乎《霍小玉传》的研究十分繁荣。大体来说,表现在突破了20世纪研究的沉寂局面,研究视野既有创作动机等外围考证,也有作品本身解读。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霍小玉传》相关研究景象总体略有式微,但前中期仍因作品的可读性与可研究价值而广受青睐,成果斐然。通过对近十年 (2010—2020) 《霍小玉传》相关研究进行细致的梳理爬抉,文章拟综合论述其呈现的繁荣面貌,并对创新与不
某日,一个熟人发了条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都特别开心。他们是真的特别开心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看罢,我不由地笑了一下,心想:也从未见你发出什么忧伤的内容呢,大部分是母慈子孝、美食美景,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看来,这位熟人生活中也有许多晦暗的时刻,想要说点什么,想了想,然后算了吧。  有次参加活动偶遇一位老同学,她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说一见到家长群有人爱发
摘要:死亡主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不同人物面对死亡的不同行动及心理过程,这因作家主体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死亡书写。同许多作家一样,萧红、莫言的创作中也存在着许多死亡书写。现有的研究中,有的对萧红作品中的死亡进行纵向分析,有的从叙事技法探究莫言小說中的死亡书写,却鲜有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的。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两部作品在死亡意识、死亡形态以及死亡意象三个层面的书写差异
支持“留欧”的前内政大臣特蕾莎·梅,在走向英国首相的路上,赢得了突然的胜利,成为了英国第76任首相。  一上台,她就立即任命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担任外交大臣,让外界大跌眼镜。因为,与严谨果断的新首相相比,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鲍里斯,常常被称为“政治怪咖”。  卡梅伦的“带头大哥”  约翰逊的曾祖父担任过奥斯曼帝国的内政大臣。后来,约翰逊的爷爷逃到英国,用了妻子的姓氏“约翰逊”,他们家的关系相当
摘 要:贾平凹《极花》从乡村生存困境的视角看待农村拐卖妇女事件,将事件的根源、农村消亡的矛头指向城市化对农村资源的盘剥,突出城市物质文明对乡村精神家园的冲击与毁灭。然而,《极花》中的乡村挽歌是建立在对个人命运的忽视、对农村现状的柔和处理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失衡之上的,这让乡村挽歌的目的变为呼吁回归传统伦理与生存环境零发展,而非在乡村挽歌中寻求农村困境的出路或是重新建构人的精神归宿。  关键词: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