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加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不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不同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基于这几方面问题,在政策扶持方面、农机教育科研创新方面、农民教育素质提升方面、土地经营规模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利用土地制度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以及动因作用机理来看,耕地规模化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较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说,耕地规模化水平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联度最高。
1.1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
我国地域广阔,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土地资源条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流转方式。例在低产田或者三荒面积的的区域,可以将次地、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在土地市场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1.2多主体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家庭仍是基本单位,同时也欢迎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可以吸收资金或技术雄厚的经营组织参与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土地可以实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也可以实现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的流转,但是需要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经营组织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村办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等。
1.3分阶段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水平和自然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阶段,逐步的推进土地流转。生产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说明了土地规模经营也不能一蹴而就,也需分阶段逐步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比如,可以从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
2.加速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契机
2.1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强化对发展教育的认识,增强支援农村的意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有意识的向农村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是教育政策是否落地的关键,也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培训。面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政策激励不充分以及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手段缺乏等问题,国家和企业均应当予以关注。
2.2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化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现代化经济的显著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置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环节,是连接农村与某些中心城市的重要枢纽,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小城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3.强化农机金融服务,为农机化提供资金保证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那么农机化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扣除基本生产资料外,剩余资金不足以购置农业机械。也就是说尽管有购买动力,但是没有资金条件。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可以出台鼓励政策,对于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发放农机贷款;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奖励办法,对于支持农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三是各金融机构要打破行业界限,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大局出发,多渠道、多元化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入研究、创新与农机贷款相配套的贷款新品种,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如场库棚贷款、农机作业费用贷款品种以及大型农机合作社的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贷款品种,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的农机小额信贷业务。应从国家层面重新界定小额信贷的范围,对其额度、利率应当适当放宽。 四是建立健全农机行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销售协会的监督指导下,借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机销售企业和种粮大户,通过各乡镇农机合作社这一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担保服务公司,承担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担保业务等,鼓励专业农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农机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金融产品,让农机购买者享受到更好的金融资源。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应滞后,前期投入大,仅仅依靠农机户或者农机合作社,那么困难较大。因此,还应当从国家层面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空间。
4.1强化农机法律法规建设,转变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履行国家各项法律及法规,应当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地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规,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完善。
4.2扩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那么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农机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扶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保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完善农机购买者的补贴政策。
4.3促进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其基础配套措施要能够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包括标准良田的建设、机耕道路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是科技的创新,而科技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持续投入。
4.5加强农机装备的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资源恶化现象显现较为明显,农业机械化可以为节水抗旱、保护环境提供支撑,这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自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有必要充分利用适合的农机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平。
此外,強化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首先,加强省际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合作,如加强区域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具制造和开发能力等。其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最后,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科研创新,我国地域广泛,但是可以根据气候、地貌等特征划分若干个农机区域,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制造与科研合作,强化省与省合作,区域与区域合作,在农机生产、科研方面以及协作作业等方面实行互补。
【参考文献】
[1]黄盛杰等.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机化,2012,04.
[2]日·速水佑次郎等,沈金虎等译.农业经济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利用土地制度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以及动因作用机理来看,耕地规模化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较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说,耕地规模化水平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联度最高。
1.1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
我国地域广阔,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土地资源条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流转方式。例在低产田或者三荒面积的的区域,可以将次地、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在土地市场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1.2多主体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家庭仍是基本单位,同时也欢迎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可以吸收资金或技术雄厚的经营组织参与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土地可以实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也可以实现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的流转,但是需要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经营组织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村办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等。
1.3分阶段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水平和自然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阶段,逐步的推进土地流转。生产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说明了土地规模经营也不能一蹴而就,也需分阶段逐步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比如,可以从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
2.加速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契机
2.1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强化对发展教育的认识,增强支援农村的意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有意识的向农村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是教育政策是否落地的关键,也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培训。面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政策激励不充分以及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手段缺乏等问题,国家和企业均应当予以关注。
2.2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化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现代化经济的显著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置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环节,是连接农村与某些中心城市的重要枢纽,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小城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3.强化农机金融服务,为农机化提供资金保证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那么农机化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扣除基本生产资料外,剩余资金不足以购置农业机械。也就是说尽管有购买动力,但是没有资金条件。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可以出台鼓励政策,对于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发放农机贷款;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奖励办法,对于支持农机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三是各金融机构要打破行业界限,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大局出发,多渠道、多元化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入研究、创新与农机贷款相配套的贷款新品种,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如场库棚贷款、农机作业费用贷款品种以及大型农机合作社的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贷款品种,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的农机小额信贷业务。应从国家层面重新界定小额信贷的范围,对其额度、利率应当适当放宽。 四是建立健全农机行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销售协会的监督指导下,借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机销售企业和种粮大户,通过各乡镇农机合作社这一渠道筹集资金,成立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担保服务公司,承担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担保业务等,鼓励专业农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农机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金融产品,让农机购买者享受到更好的金融资源。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农业机械化经济效应滞后,前期投入大,仅仅依靠农机户或者农机合作社,那么困难较大。因此,还应当从国家层面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空间。
4.1强化农机法律法规建设,转变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履行国家各项法律及法规,应当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地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规,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完善。
4.2扩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那么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农机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扶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保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完善农机购买者的补贴政策。
4.3促进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其基础配套措施要能够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包括标准良田的建设、机耕道路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是科技的创新,而科技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持续投入。
4.5加强农机装备的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资源恶化现象显现较为明显,农业机械化可以为节水抗旱、保护环境提供支撑,这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自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有必要充分利用适合的农机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平。
此外,強化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首先,加强省际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合作,如加强区域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具制造和开发能力等。其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最后,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科研创新,我国地域广泛,但是可以根据气候、地貌等特征划分若干个农机区域,加强区域内的农机制造与科研合作,强化省与省合作,区域与区域合作,在农机生产、科研方面以及协作作业等方面实行互补。
【参考文献】
[1]黄盛杰等.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机化,2012,04.
[2]日·速水佑次郎等,沈金虎等译.农业经济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