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本文针对张掖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模式——上农模式开展研究,对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确定该模式的发展及对策,努力将张掖市打造成为西北生态高值农业的样板区。
关键词:生态高值农业;循环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上农模式”是由甘州区上头闸村和市农科院合作创新的一种多技术组装配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绿洲区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其宗旨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1]。赵其国院士认为,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并于2010年向张掖市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张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将张掖市打造为西北地区生态高值农业的样板,带动我国西北地區农业的长足发展。
1 “上农模式”的特点
1.1 “上农模式”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春夏种植粮食作物、夏秋种植蔬菜、冬季为牧场的高效利用模式。即4月上旬定植甜玉米,7月上旬收获,7月中旬定植蔬菜,10月中旬收获,10月下旬~次年3月利用蔬菜地尾菜放牧;产值可达6000元/667m2,纯收入4000元,较目前制种玉米收入可提高1倍以上;充分利用了土地时间和空间资源,在张掖一熟制有余、两熟不足区域实现了在同一块耕地上一季粮食作物一季蔬菜作物半年放牧的高效利用,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倍,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尾菜处理这一世界难题。
1.2 “上农模式”是一种循环农业模式
上头闸村2012年已建有年贮藏能力10000t的冷藏库、10000t的甜玉米生产加工线、200t的蔬菜冻干生产加工线;2013年将建成日长沼气600m3的大型沼气站;目前已流转土地533.33hm2,养牛1000头、羊2000只,已基本形成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
1.3 上农模式是一种高新技术组装配套模式
上头闸村已获得绿色蔬菜认证品种达10个,占到张掖市绿色蔬菜认证的1/6;每年引进国内外优质蔬菜品种20~30个、优良作物品种甜玉米等10个,同时引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蔬菜真空冻干生产线和甜玉米生产加工线等设备,可每小时加工速冻甜玉米4t生产线2条、每小时加工速冻蔬菜2t的生产线1条、日加工真空冻干果蔬1t的生产线2条。
1.4 “上农模式”是一种院地合作模式
“上农模式”是由甘州区上头闸村与张掖市农科院共同创立成功的合作模式。从1980年起市农科院与上头闸村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1年以来是院党委的联系示范村,2011年开始是市农科院确立的生态高值农业示范村和“十村千户科技富民”示范村,2013年作为张掖市农科院生态高值农业研究所的重点联系村,合作中有市农科院提高技术指导和培育的优良品种等。
2 “上农模式”实践与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和订单方式落实高原夏菜766.67hm2,全年产出达到“绿色食品”蔬菜标准的各种高原夏菜63250t,平均产值6600元/667m2,效益3600元/667m2,655元/t,合计创效益4140万元。每年高原夏菜产生的废弃物(尾菜)3.2万t,是养殖业饲草青贮,微贮和沼气站厌氧发酵原料的重要来源。上头闸村有10种绿色产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30个、新技术15项,被农业部评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10月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张掖市龙头企业。
3 “上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理论研究不够,合作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上农模式是针对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提出,但对生态高值农业理论学习还不够,对各个环节的高值转化掌握不足,导致各项技术的配套组合过程中契合不是很紧密,有待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提高。
3.2 对生态高值农业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
生态高值农业不是简单的生态和高值的结合,因此在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有长期的科学规划,在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及生物农药产业方面有突破。
3.3 初次投入大,合作资金不充足
生态高值农业对高新技术的依赖是首要的,因此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尚无用于支持合作的专项资金,缺乏稳定的合作资金来源。
3.4 知识产权保护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
合作社生产以盈利为驱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因此必须强化产权保护制度和管理体制,对开发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等高新科技进行严密的监管制度,对已形成的知识产权要尽快注册保护。
4 “上农模式”未来发展及对策
4.1 围绕“上农模式”开展生态高值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等要素综合研究
目前需要制定和完善合作产业政策,引导合作的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制定或完善合作技术导向政策,以能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带动行业技术水平提供合作技术方向。建立合作专线资金,制定或完善奖励政策。
4.2加强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重视知识产权报告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规章制度,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管理。
4.3 优化沟通界面,促进合作和谐发展
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完善服务体系,从而把合作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技术结合点上,促进合作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赵其国,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5.
作者简介:李长江(1985-),男,毕业于河北农大,学士,张掖市农科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土壤肥料研究。
关键词:生态高值农业;循环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上农模式”是由甘州区上头闸村和市农科院合作创新的一种多技术组装配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绿洲区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其宗旨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1]。赵其国院士认为,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并于2010年向张掖市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张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将张掖市打造为西北地区生态高值农业的样板,带动我国西北地區农业的长足发展。
1 “上农模式”的特点
1.1 “上农模式”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春夏种植粮食作物、夏秋种植蔬菜、冬季为牧场的高效利用模式。即4月上旬定植甜玉米,7月上旬收获,7月中旬定植蔬菜,10月中旬收获,10月下旬~次年3月利用蔬菜地尾菜放牧;产值可达6000元/667m2,纯收入4000元,较目前制种玉米收入可提高1倍以上;充分利用了土地时间和空间资源,在张掖一熟制有余、两熟不足区域实现了在同一块耕地上一季粮食作物一季蔬菜作物半年放牧的高效利用,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倍,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尾菜处理这一世界难题。
1.2 “上农模式”是一种循环农业模式
上头闸村2012年已建有年贮藏能力10000t的冷藏库、10000t的甜玉米生产加工线、200t的蔬菜冻干生产加工线;2013年将建成日长沼气600m3的大型沼气站;目前已流转土地533.33hm2,养牛1000头、羊2000只,已基本形成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
1.3 上农模式是一种高新技术组装配套模式
上头闸村已获得绿色蔬菜认证品种达10个,占到张掖市绿色蔬菜认证的1/6;每年引进国内外优质蔬菜品种20~30个、优良作物品种甜玉米等10个,同时引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蔬菜真空冻干生产线和甜玉米生产加工线等设备,可每小时加工速冻甜玉米4t生产线2条、每小时加工速冻蔬菜2t的生产线1条、日加工真空冻干果蔬1t的生产线2条。
1.4 “上农模式”是一种院地合作模式
“上农模式”是由甘州区上头闸村与张掖市农科院共同创立成功的合作模式。从1980年起市农科院与上头闸村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1年以来是院党委的联系示范村,2011年开始是市农科院确立的生态高值农业示范村和“十村千户科技富民”示范村,2013年作为张掖市农科院生态高值农业研究所的重点联系村,合作中有市农科院提高技术指导和培育的优良品种等。
2 “上农模式”实践与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和订单方式落实高原夏菜766.67hm2,全年产出达到“绿色食品”蔬菜标准的各种高原夏菜63250t,平均产值6600元/667m2,效益3600元/667m2,655元/t,合计创效益4140万元。每年高原夏菜产生的废弃物(尾菜)3.2万t,是养殖业饲草青贮,微贮和沼气站厌氧发酵原料的重要来源。上头闸村有10种绿色产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30个、新技术15项,被农业部评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10月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张掖市龙头企业。
3 “上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理论研究不够,合作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上农模式是针对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提出,但对生态高值农业理论学习还不够,对各个环节的高值转化掌握不足,导致各项技术的配套组合过程中契合不是很紧密,有待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提高。
3.2 对生态高值农业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
生态高值农业不是简单的生态和高值的结合,因此在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有长期的科学规划,在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及生物农药产业方面有突破。
3.3 初次投入大,合作资金不充足
生态高值农业对高新技术的依赖是首要的,因此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尚无用于支持合作的专项资金,缺乏稳定的合作资金来源。
3.4 知识产权保护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
合作社生产以盈利为驱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因此必须强化产权保护制度和管理体制,对开发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等高新科技进行严密的监管制度,对已形成的知识产权要尽快注册保护。
4 “上农模式”未来发展及对策
4.1 围绕“上农模式”开展生态高值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等要素综合研究
目前需要制定和完善合作产业政策,引导合作的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制定或完善合作技术导向政策,以能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带动行业技术水平提供合作技术方向。建立合作专线资金,制定或完善奖励政策。
4.2加强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重视知识产权报告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规章制度,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管理。
4.3 优化沟通界面,促进合作和谐发展
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完善服务体系,从而把合作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技术结合点上,促进合作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赵其国,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5.
作者简介:李长江(1985-),男,毕业于河北农大,学士,张掖市农科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土壤肥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