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能更广泛、有效地达成 “人人是主角”的理想目标,但是实际操作中仍普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割裂系统生态环境,组织管理有形无神
   (一)科任教师协调一致“用”小组
  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们,有的用小组,有的却心中无小组。即使科任教师都在“使用小组”,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生在“多头领导”之下,小组合作难深入。因此班级管理应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教师共同协商,统一编排小组、制定基本活动规则。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的角度,一个学生所属的小组都是唯一的,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相对稳定、深入合作的平台。
  (二)校园生活方方面面“透”小组
   有些教师误以为“小组合作”只是在学习方面互帮互助,忽视了校园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卫生、劳动、出操等等其他方面内容。因而造成了课上“小组共赢”,课下“单打独斗”的情况。其实,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提升意识家长认同“赞”小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内的小生态圈,也要关注“家校”大生态圈。
  首先,用好家校沟通的主阵地——家长会。面向全班家长阐释“小组合作”的目标理念、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等,让家长了解班级管理实操办法、评价细则以及明晰需要家长与学校配合的方面。
  其次,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过程中,提升家长意识。比如在处理同桌矛盾时,要让家长明白,孩子在学校不单是学习知识,也在学习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包容、理解、赢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组织管理领导的能力都是在小处磨练出来的。这样,逐步深化家长对于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理念的认知,促使家校双方达成共识。
  此外,要建设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生态系统,班主任还要注意修炼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洞察学生的能力等,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成合力。
  二、过多考虑 “成绩”因素,小组编排偏颇低效
   作为班主任,要用慧眼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也关注到每个同学的需求,在对小組成员编排进行调整时,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还要关注性格特点,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心理素质等。比如,我所任教班级中,父母管教甚严的完美主义者——学习委员小怡与成绩中等偏下、但组织能力强、人脉关系广的小单在同一小组,一个学期下来,两人都彼此欣赏,互相学习,成了好朋友。班主任作为集体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用“欣赏”地眼光看别人,这样不仅会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不知不觉地学到别人的优点。
  三、教师忽视主导责任,小组长无助“腹背受压”
  常常看到有的班级,小组工作出了点差错,小组长就成为 “头号替罪羊”;组员犯了错,“罪状”就要算小组长一份,问责其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培训,小组长们工作能力无从提升、积极性倍受打击,而且组内成员推诿抱怨、关系紧张,班级风气恶性循环。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倡导学生的“主体性”——行动的动机是自觉的,过程是自主的,结果是独创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推卸“主导”的责任,而且要“导”得更用心,更智慧。
  首先,要给予小组长管理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每月定期组织小组长开展工作座谈会,针对具体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提出困惑,集思广益尝试解决。
  其次,要有“去中心化”思维——每个人是自已的第一责任人,而非“小组长”。
  另外,班主任要着意营造“共容心理”氛围,学生“心理相容”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是班级成员之间内在情感相互承认并接纳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相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宽容度、同理心。
  四、坐失小组教育良机,德育仍靠炒“大锅饭”
   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小组的“使用”只限于常规事物的管理,以学习、纪律方面为主。却忽视了处理小组对于“德育”的重大价值。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内矛盾问题,才能把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最佳德育切入点和契机。
   理想的班级不是一群人管着另一群人,而是像一场人人都有思考力、决策权的精彩足球赛;一个各自芬芳,又同生共长的智慧生态园。
  责任编辑 李少杰
其他文献
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国产摩托车,在设计制造时很少装有充电指示器的(国外的不知道有没有),就连常见的转速表,在弯梁车和踏板车上也很少见。或许制造商认为充电指示器没有大用,反
涂装是摩托车制造中的主要工艺之一;表面涂层是保护和装饰摩托车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对摩托车起到保护、装饰、标识,及特殊的防震、消声和隔热作用。摩托车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课堂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朗读作技巧性的指导,千方百计创设形式多样的情景,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指导朗读,让课堂朗读绽放光芒。   一、朗读要贴近生活   新课标提倡“情感教学”,教师应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文中感情真挚强烈,亲切感人。但学生不能
过了宝应县城,暮色之中路面变得模糊起来,所有车辆都打开了大灯。对面过来的汽车车灯太刺眼了,每次会车时,车手们都睁不开眼,车速也降了下来,骑起来很吃力。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内涵,达到英语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本人结合小学英语高年级课堂的实践,就如何实施和开展“问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谈一谈如下几点做法:   一、把握课堂提问有利的时
威金斯和迈克泰格在其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指出:“太多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未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主义”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的讲述者,为此要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