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素质教育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必要条件。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道德素质教育主体的自身完善,有赖于道德素质教育环境的陶冶和塑造。因此,研究如何实现道德素质教育环境的最优化是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的一个理论课题。
[关键词]高职生 道德素质养成 环境 对策
[作者简介]刘红(1969-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70-03
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调查表明,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道德素质教育更容易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在本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分析。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调查结果如右表所示。
由此可见,高职生道德素质与多种因素互相关联。
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广义而言,凡是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发生关联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的、物质的、家庭的、整体的、个体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条件,都可以构成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从狭义上讲,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是指高校内部的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环境,如校园的客观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
二、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科学调适分析
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但对学校而言,笔者认为,应把环境系统对外来信息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各要素间的结合力以及各要素的运作趋势等,作为调适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重要参数。
1.要善于利用,重在创造。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因素,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虽然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中,积极因素占着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面对学生在环境认识和鉴别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与反应,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对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有利的、积极的环境因素。同时,还要注重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营造,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宣传社会新思想、新道德和新风尚,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高职生的意向,规范高职生的意识,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占领宣传教育阵地。
2.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在环境调适中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内部主观条件起作用人的内部主观条件是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调节器,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对外部环境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在调适环境时,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的营造中去。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不可能引起他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3.要保持环境的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培养和熏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完成了某一行为,就断言他已形成了相应的素质,只有当他不止一次、反复地完成一些行为,以至这种行为成为他经常的、稳固的特征时,我们才能说他已经形成这方面的素质了。因此,在道德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中,要求环境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不断地、相对稳定地对学生施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在不断的积极影响和熏陶下,动机变成行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和行为方式变成良好的素质。
4.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校环境。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其结构必然是和谐的。这种和谐,是环境的多样性和规范性的统一。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多样性,表现在校园环境的多样化,学生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道德教育内容、途径、方式的多样化上。只有多样化的环境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才能为道德素质培养机制的运行提供客观可能。因此,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心同德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系统中积极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在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中,学校环境的影响力度无疑是最大的。学校环境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的活动是显性的。良好校风、学风和校园人际关系就是隐性的。它们相互作用,就成为学校环境中积极的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态的物态硬环境,开展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电视网络、橱窗板报、书法绘画展览等动态的软环境,营造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好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硬环境”有利于学生以景入情,在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软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由“道德理性认知”升华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如何营造这一浓厚氛围呢?一是要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强化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树立大学生的人格形象和时代精神;二是要发挥自己的特色,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较高知识层次的人群之中,有着更深的文化、科技底蕴,应该是一种多品位、高层次的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性的,其活动重心应从文体娱乐型逐步转向学术型、科技型、知识型;三是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且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四是要实行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制度,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五是创建优秀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具有激励互助、教育管理、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的功能,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3.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良好校风的形成,会对师生员工起到感化和约束作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使大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开展校风大讨论等形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归纳中来,满足他们要求被尊重的需要,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使学生更全面、更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二是从新生抓起,及时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新生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三是要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四是要端正教风。全体教师都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五是要狠抓学风,这是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纪律。
4.建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在一个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集体之中,会形成一种催人向上而又愉快乐观、心情舒畅的心理环境。笔者认为,高职生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平等待人,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二是要团结协作,每一个人都应从集体利益出发,从大局着眼,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三是要宽以待人,要保持较大的宽容度,容忍和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四是要以诚相待;五是要善于与人沟通。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是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管理优化、高效精干、素质高的德育工作队伍,是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组织保证。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一是要把那些具备从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并热爱这一工作的人,选拔和充实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中来;二是要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和提高;三是要坚持以专职德育工作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原则,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包括德育教师、研究人员和辅导员及党团工作者,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包括兼职的学生党团工作者、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四是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完善德育工作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晋升、职称评定、奖惩、流动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有效地稳定这支队伍,并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四、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系统中消极因素的控制与转化
环境的质量受其要素特别是处于最差状态的要素的制约。所以,要将最差要素的消极影响消除或降低到最低限度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总的来看,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加上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环境中仍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这些消极因素对高职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笔者认为应加以控制和转化。
1.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进行资源整合。家庭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是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社会是锻炼学生的大课堂。当前,在德育领域有一种令人担忧的被称为“5-2=0”的现象,即每周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被周末2天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抵消,这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方面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使三者更好地相互衔接,密切协作,发挥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控制消极因素影响的整合效能。
2.不断提高抵御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针对高职生中一部分同学的思想免疫力不高、容易受到消极因素干扰和影响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做到提高高职生抵御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通过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自觉地抵御消极因素的影响。其次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等内在因素辩证发展的过程,而这些因素都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所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二是要增强学生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三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有意识地锻炼和增强耐挫折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只有制度健全,道德素质培养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法纪,维护法纪,自觉地把一言一行置于集体荣誉的约束之下,自觉地同违纪行为和现象作斗争。(1)要建立健全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2)制度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因此要力求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其应有的效能。(3)维护民主性。规章制度不是某个领导或个人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学校工作和师生员工共同的客观需要,因此要详细讨论,增强大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优化网络环境。互联网进入校园后,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与日俱增。2006年底,笔者曾对我校400名学生的上网情况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的学生在回答上网目的时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有40%的学生选择“玩游戏”,有60%的学生网民曾沉迷于聊天室。可见,网络环境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中的不良因素,使得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观念充斥其间,暴力、金钱、色情、功利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被大量渲染。这些现象一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易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约束,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5.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是指那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学生。在高职生群体中,后进生是少数,但他们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他们往往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对其他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是要加强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二是要对他们做出客观的分析。后进生身上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某些“闪光点”,要抓住和利用这些“闪光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三是要有耐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要把后进生的教育置于集体之中,善于利用集体的温暖、同学间的友谊去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五、结语
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不能脱离环境的现实性,我们要建立一个“卢梭式”的纯粹的封闭的与邪恶环境隔离开来的单一道德教育环境是不可能的。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真正优化的校园环境是一个既在主流思想文化指导下,又与现实的各种文化因素相碰撞、相冲突、相作用的道德教育环境,它提供给正在成长、发展、可塑性强的青年高职生一种优化选择,使他们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进行自主鉴别、自主取舍、自主把握,以确立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行为。值得欣慰的是,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党中央、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一定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2(9).
[2]陈树玉,侯沿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3]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9).
[关键词]高职生 道德素质养成 环境 对策
[作者简介]刘红(1969-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70-03
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调查表明,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道德素质教育更容易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在本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分析。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调查结果如右表所示。
由此可见,高职生道德素质与多种因素互相关联。
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广义而言,凡是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发生关联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的、物质的、家庭的、整体的、个体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条件,都可以构成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从狭义上讲,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是指高校内部的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环境,如校园的客观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
二、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科学调适分析
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但对学校而言,笔者认为,应把环境系统对外来信息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各要素间的结合力以及各要素的运作趋势等,作为调适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重要参数。
1.要善于利用,重在创造。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因素,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虽然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中,积极因素占着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面对学生在环境认识和鉴别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与反应,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对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有利的、积极的环境因素。同时,还要注重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营造,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宣传社会新思想、新道德和新风尚,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高职生的意向,规范高职生的意识,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占领宣传教育阵地。
2.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在环境调适中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内部主观条件起作用人的内部主观条件是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调节器,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对外部环境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在调适环境时,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的营造中去。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不可能引起他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3.要保持环境的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培养和熏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完成了某一行为,就断言他已形成了相应的素质,只有当他不止一次、反复地完成一些行为,以至这种行为成为他经常的、稳固的特征时,我们才能说他已经形成这方面的素质了。因此,在道德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中,要求环境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不断地、相对稳定地对学生施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在不断的积极影响和熏陶下,动机变成行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和行为方式变成良好的素质。
4.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校环境。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其结构必然是和谐的。这种和谐,是环境的多样性和规范性的统一。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多样性,表现在校园环境的多样化,学生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道德教育内容、途径、方式的多样化上。只有多样化的环境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才能为道德素质培养机制的运行提供客观可能。因此,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心同德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系统中积极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在高职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中,学校环境的影响力度无疑是最大的。学校环境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的活动是显性的。良好校风、学风和校园人际关系就是隐性的。它们相互作用,就成为学校环境中积极的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态的物态硬环境,开展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电视网络、橱窗板报、书法绘画展览等动态的软环境,营造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好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硬环境”有利于学生以景入情,在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软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由“道德理性认知”升华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如何营造这一浓厚氛围呢?一是要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强化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树立大学生的人格形象和时代精神;二是要发挥自己的特色,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较高知识层次的人群之中,有着更深的文化、科技底蕴,应该是一种多品位、高层次的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性的,其活动重心应从文体娱乐型逐步转向学术型、科技型、知识型;三是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且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四是要实行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制度,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五是创建优秀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具有激励互助、教育管理、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的功能,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3.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良好校风的形成,会对师生员工起到感化和约束作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使大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开展校风大讨论等形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归纳中来,满足他们要求被尊重的需要,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使学生更全面、更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二是从新生抓起,及时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新生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三是要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四是要端正教风。全体教师都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五是要狠抓学风,这是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纪律。
4.建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在一个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集体之中,会形成一种催人向上而又愉快乐观、心情舒畅的心理环境。笔者认为,高职生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平等待人,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二是要团结协作,每一个人都应从集体利益出发,从大局着眼,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三是要宽以待人,要保持较大的宽容度,容忍和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四是要以诚相待;五是要善于与人沟通。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是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管理优化、高效精干、素质高的德育工作队伍,是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的组织保证。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一是要把那些具备从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并热爱这一工作的人,选拔和充实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中来;二是要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和提高;三是要坚持以专职德育工作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原则,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包括德育教师、研究人员和辅导员及党团工作者,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包括兼职的学生党团工作者、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四是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完善德育工作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晋升、职称评定、奖惩、流动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有效地稳定这支队伍,并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四、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系统中消极因素的控制与转化
环境的质量受其要素特别是处于最差状态的要素的制约。所以,要将最差要素的消极影响消除或降低到最低限度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总的来看,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加上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环境中仍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这些消极因素对高职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笔者认为应加以控制和转化。
1.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进行资源整合。家庭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是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社会是锻炼学生的大课堂。当前,在德育领域有一种令人担忧的被称为“5-2=0”的现象,即每周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被周末2天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抵消,这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方面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使三者更好地相互衔接,密切协作,发挥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控制消极因素影响的整合效能。
2.不断提高抵御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针对高职生中一部分同学的思想免疫力不高、容易受到消极因素干扰和影响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做到提高高职生抵御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通过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自觉地抵御消极因素的影响。其次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等内在因素辩证发展的过程,而这些因素都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所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二是要增强学生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三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有意识地锻炼和增强耐挫折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只有制度健全,道德素质培养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法纪,维护法纪,自觉地把一言一行置于集体荣誉的约束之下,自觉地同违纪行为和现象作斗争。(1)要建立健全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2)制度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因此要力求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其应有的效能。(3)维护民主性。规章制度不是某个领导或个人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学校工作和师生员工共同的客观需要,因此要详细讨论,增强大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优化网络环境。互联网进入校园后,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与日俱增。2006年底,笔者曾对我校400名学生的上网情况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的学生在回答上网目的时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有40%的学生选择“玩游戏”,有60%的学生网民曾沉迷于聊天室。可见,网络环境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中的不良因素,使得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观念充斥其间,暴力、金钱、色情、功利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被大量渲染。这些现象一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易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约束,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5.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是指那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学生。在高职生群体中,后进生是少数,但他们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他们往往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对其他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是要加强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二是要对他们做出客观的分析。后进生身上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某些“闪光点”,要抓住和利用这些“闪光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三是要有耐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要把后进生的教育置于集体之中,善于利用集体的温暖、同学间的友谊去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五、结语
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不能脱离环境的现实性,我们要建立一个“卢梭式”的纯粹的封闭的与邪恶环境隔离开来的单一道德教育环境是不可能的。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真正优化的校园环境是一个既在主流思想文化指导下,又与现实的各种文化因素相碰撞、相冲突、相作用的道德教育环境,它提供给正在成长、发展、可塑性强的青年高职生一种优化选择,使他们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进行自主鉴别、自主取舍、自主把握,以确立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行为。值得欣慰的是,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党中央、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一定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2(9).
[2]陈树玉,侯沿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3]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