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念修行是硅谷时下最热门的风潮。它不仅能让你心灵平静——更可以帮你在竞争中占尽先机。
陈一鸣(CHADE MENGTAN)安坐在一把椅子上,把瘦削的身体蜷成一个半莲花坐的姿态。“闭上你的眼睛。”他催眠般的低沉嗓音响起,缓慢而有节奏,温柔而有魅力。“让注意力跟随你的呼吸:吸气的动作,呼气的动作,以及吐纳的间歇。”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肺部被充满然后又被排空。当我们专心地感受着身体呼吸系统最微小的细节时,脑子里其他的想法——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便开始变得模糊,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胸膛的起伏。几千年来,这些技巧帮助练习者进入到一种冥想的状态中。如今也毫不例外。房间里充满一种可以感受得到的静默。刹那间,—切都静止了。我又完成了—次呼吸。
几分钟后,陈一鸣宣布练习结束,打破了这份静谧。我们这些练习者眨了眨眼,互相报以微笑,环顾我们所处的临时禅堂(Zendo)——这是谷歌公司硅谷总部内一个亮着柔和荧光灯的长方形会议室。陈一鸣和他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谷歌的员工,而这堂冥想课是谷歌内部培训课程“寻找内在自我”中的一节。开设这—课程的目的是让员工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静静心。”陈一鸣说,并让我们做好准备,进行下一项练习:关于得失成败的冥想。
超过一千名谷歌员工已经参加过“寻找内在自我”的训练,还有大约400人在等候名单上,他们同时还会参加“脑神经自开拓”以及“个人精力管理”等多种培训。此外,每个月公司都会举办两次“静思午餐会”,除了祈祷的钟声之外,整个进餐过程要保持绝对安静,此活动是2011年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到访谷歌之后开始举办的。这家搜索引擎巨头最近甚至还建起了一座用于步行冥想的迷宫。冥想被视为—种新型咖啡因,—种据说能够激发生产力并催生创意火花的兴奋剂,席卷硅谷。冥想与正念的相关课程—一旨在帮助人们毫无偏见地集中精力——已经成为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员工培训的必备项目。
一家“寻找内在自我领导力学院”也应运而生,将谷歌的冥想方法传授给任何想要学习的人。推特(Twitrer)与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们也已将静修重点纳入他们企业文化的新格局,在办公园区内定期举办冥想课程,并在日常工作流程中尽量多安徘正念训练。2013年冬天,大约1700人参加了在旧金山举办的智慧20大会(Wisdom2.0 Conference),出席名单中不乏名声显赫的人物,比如来自领英(Linkedln)、思科(Cisco)和福特(Ford)公司的高管们。
这些公司并非仅仅在简单复制佛教的修行法而已。灵修界的创新者和规划师们将延续千年的传统方法加以改造,以适应硅谷公司目标导向、数据驱使,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无神论的企业文化。忘掉前世;别管涅粜。北加州的科技群体希望自己在灵修上的投资能够获得回报。“所有那些装神弄鬼的东西都是—种倒退,”旧金山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冥想导师肯尼斯·福克(Kenneth Folk)说。“这些练习是为了训练大脑并且激发其中的化学反应。”
这些古老实践所引发的兴趣很容易被视为是美国一些不停体验新鲜事物的人们掀起的一股新灵魂风潮。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寻找内在自我领导力学院”应运而生,将谷歌的冥想方法传授给任何想要学习的人。推特与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们也已将静修重点纳入他们企业文化的新格局,在办公园区内定期举办冥想课程。这种新福音的倡导者来自那些已经部分融入我们生活的科技公司。而这些公司最拿手的本领就是把利基理念转变为让千百万人趋之若鹜的大事件。
影响个人电脑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很多人都曾经是非主流嬉皮文化的一分子。所以,对于东方宗教信仰的兴趣在当代科技世界中早已根深蒂固。斯蒂夫·乔布斯(SteveJobs)曾花费数月时间在印度寻找高人,他结婚时的证婚人也是一位禅宗大师。
然而在当今的硅谷,人们对于所谓的“嬉皮胡扯”早已失去了耐心。在这里,冥想并不是—个反思无常存在的契机,而是一种完善自我并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梳着大背头、胳膊上文着比基尼美女图案的工程师比尔·杜安(Bill Duane)这样形容他为谷歌设计的一项“脑神经自开拓”灵修课程。“在社会上,这些话都是用来说服那些穿着瑜伽服的人们的,”他说。“但是我想说服自己人;我想说服自己;我想说服那些或许是无神论者,或许是理性主义者的臭脾气工程师们。”
杜安的游说是从神经科学以及生物进化理论开始的。“本质上,我们都是神经兮兮的猴子的后代。”他说,对压力极其敏感,采取非战即逃的态度,是这类生物的本能。在当代职场中,这些过激反应是有害的,它会将微小的异议发展成激烈的、你死我活般的冲突与对立。在这些状况下,大脑中的杏仁体(amygdala)——负责处理焦虑情绪的区域——能够抑制大脑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就成了猴性的奴隶。
“我以前的减压策略—一波本威士忌和奶酪汉堡—一不再管用了。”谷歌公司的比尔·杜安说。
据多次科学研究显示,冥想能够重新改造大脑对压力的反应。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仅仅三个半小时的冥想训练之后,被研究对象对于能刺激情绪的测试图片的反应强度已经降低。其他研究也证明,冥想能够增强工作时的记忆力以及执行能力。此外,对一些长期冥想练习者进行研究后的结果也显示出他们集中精神应对快速变化的能力有所增加。一篇被谷歌员工引述的论文甚至暗示,练习冥想的人对于流行性感冒都有更强的抵抗力。
但是,谷歌员工参加冥想课程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预防感冒或者控制情绪。他们也通过冥想来理解同事们的人生动力,以及培养自己的情商——工程师们普遍缺乏这种素质。“每个人都知道,情商对职业生涯大有帮助,…‘寻找内在自我”课程的创始人陈一鸣说。“并且每一家公司都知道,如果他们的员工有较高的情商,公司就能赚大钱。”
陈一鸣本人的职业生涯就很精彩,他2000年加入谷歌,是第107名员工,从事移动搜索的研发工作。多年以来,他一直在试图把冥想引入公司,但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直到2007年,当他用情商这个概念来包装灵修实践时,才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目前,谷歌公司大约有几十个员工发展项目都包含有冥想或者正念的某些因素。而出生在新加坡,并在美国皈依佛教的陈一鸣逐渐成为公司内部灵修的偶像。不止一个参加寻找内在自我课程的学生找陈一鸣要过签名。 实际上,几乎没有实际数据能够支持冥想对谷歌的营收有利这种说法,只有一些来自外部的企业联合会之类的机构进行过一些调研并指出,与公司有情感关联的员工更愿意继续在该公司效力。话虽如此,谷歌已经在满足员工们的身体需求,设立了园区健身房、按摩服务,并提供免费的有机餐食,来让他们保待生产力。那么,何不同样帮助他们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建立隋感关联呢?
比如,杜安就认为谷歌的冥想课程让他的职场与个人生活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不久之前,他正处于压力重重的状态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他领导着一个30人组成的网站运维团队,同时,他的父亲因为严重心脏病而随时有生命危险,也让他忧心忡忡。“我典型的减压策略——波本威士忌和奶酪汉堡——已经不起作用了。”他说。然后,杜安听了一次陈一鸣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正念的神经科学理论,随后他很快就开始进行冥想练习了。
杜安坚信,从冥想练习中学到的情绪管理法最终帮助他度过了父亲不治去世后的巨大悲痛。而不断提高的专注力,他说,是自己被提拔为领导150人团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要原因。2013年1月,他决定离开公司的工程师队伍,将全部时间用来把冥想练习介绍给全公司更多部门及员工。谷歌的管理层认为,灵修是公司内部培训的一项核心内容,因此批准了他的转型。
嬉皮文化在杜安看来还是没有多大用处。他仍然声称自己是一名实践论者,并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当我回到寻找内在自我的课堂上时,陈一鸣让我们想象地球上每个人身上的善良,并且将其视觉化为—个白色光环,无论杜安还是其他谷歌员工都并未感到一丁点儿别扭。
如同以往一样,陈一鸣压低声音,并放缓语速。当然,我们都闭上了眼睛。“当你吸气时,将所有的善意都吸进你的心中。用你的心,将那善意放大10倍,”他说,这是西藏自他交换法(Tibetan Tonglen)的一种变形。“当你呼气时,将所有的善意送给全世界。如果它对你起了作用,你或许会看到自己呼出了一道白光光——耀眼的白光——它代表着充盈的善意。”我们呼气。当我试图想象那种纯粹的大爱时,我确实感到头皮下面有一阵蜂鸣。在那—分钟里,我忘记了我们所在之处是一间公司提案时使用的会议室。
如果不是因为一位叫作索伦,高德海默(Soren Gordhamer)的灵修导师,那么“寻找内在自我”的灵修概念或许至今还只是存在于硅谷的—种独立现象。高德海默彼时刚刚经历了离婚、破产、失业的一连串打击,住在新墨西哥一个叫作迪克森(Dixon)的小镇(总人口仅1500人),一筹莫展。曾经多年在纽约市的少年管教所里担任瑜伽与灵修老师的他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不停上推特发文的恶习,并为此感到困扰。于是他决定写一本书——《智慧2.0:为创意人员和网络成瘾者准备的祖传秘方》——书中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有智慧地运用科技。
该书并不十分畅销。但是高德海默描述道,我们当下这种“始终在线”的文化氛围里,要保持专注是多么困难,这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通过让人随时收发邮件,查看推特和Facebook的更新,智能手机实际上是在不断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它利用了赌场角子机同样的心理弱点:可预设的投入以及随机的回报。让用户产生一种感觉,随手更新一下Facebook,都有可能看到—条爆炸性新闻。
因此他又有了举办一次研讨会的想法,让科技界和灵修界人士共聚一堂,讨论出最好的方法,让科技作为工具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同时避免它反过来控制我们。这次大会的名字就叫智慧2.0,于2010年4月举办,有几百人参加。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从那以后,大会例行每年举办一次,参加者人数翻了五番。2013年,有1700人报名参加,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阿丽亚娜,赫芬顿(Ariarma Huffington)、领英首席执行官杰夫·维纳(Jeff Weiner)、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当然还有陈一鸣,都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公司内部推行灵修练习的经验。高德海默开始成为硅谷的超级人脉王,其人咏之广足以让一个普通创业者妒火中烧。他现在主持私人修行会所,更多的研讨会也在筹划中——有一场专为女性举办,另—场将会在纽约召开。“无论你在哪里参加智慧20的活动,”贝宝( Papal)的联合创始人卢克·诺斯克(LukeNosek)说,“你总是会发现,‘我的天啊,你也在这儿?”’
2013年的智慧2.0大会期间,在会议大厅外面一条封闭的走廊里,禅师出身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莱瑟尔(M4arc Lesser)说道,他计划把寻找内在自我的训练课程普及到其他地方的公司中去。缤特力(Plantronics)、农夫保险(Farmers Insurance),还有威睿(VMware)等公司都已经表示愿意参与。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公司正在推销灵修类手机应用,在小乐队的吉他伴奏声中,“为市场专业人士而准备的云平台”也在兜售他们的产品。主讲台上,企业高管们在讨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灵修:有—位每天很早起床,凝神于当天要参加的会议;另一位则利用在洗手间烘干双手的时间暂时放空。宏伟的会议厅内铺着木质地板,竖立起巨大的显示屏,上面交替播放着一枚大脑剪影与一朵莲花相连的图案,以及推特和Facebook的标志。
智慧2.0及其引发的更为广泛的灵修运动——能够发展得如此壮大与迅速,原因之一是它摆脱了教条主义与宗教色彩。但是,在这个精简的过程中损失掉的那些意义,也让人无法忽视。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放弃了皇室的浮华,在菩提树下打坐,讲述自我的幻觉。而年着超级富翁们在台上宣扬他们的修行,那声音多少有那么一点儿刺耳。
还有—种可能是,这些古老的教义被用来让现代社会中丑陋的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这也让人感到不安。如今想要成功,变得有权有势,那么你在办公室之外的所作所为与你的工作表现同样重要。在过去,可能这就意味着你要加入乡村俱乐部或者白人精英教会。现在,则或许意味着你要参加TED演讲会。环顾智慧20的会场,你会发现,灵修开始成为加入某一类群体的接头暗号。“商务人士中有些人对于灵修的兴趣是有理由的,”肯尼斯·福克说。“但是智慧20?那是披着佛教外衣的社交场合而已。” 2013年智慧2.0大会的第三天,Facebook工程总监阿图洛·比加尔(Arturo Bejar)与达赖喇嘛在北美的副手兼英文翻译图登·金巴(Thupten Jinpa)一起走上讲台。他们向听众讲述了在Facebook公司里进行的一次实践,这项实践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变化,甚至有点儿奇怪,但随后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效果。当硅谷的很多公司仍在让员工学习冥思时,FacebOok在尝试将佛教倡导的同理心概念纳入公司运营的核心机制中。
比加尔曾经受邀参加了2010年的第一届智慧20大会,当时他还多少有点儿不情愿。但是,在会上,美国佛教先驱者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所做的一个关于善意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他。卡巴金说,如果人们真正用心去理解别人,他们就会更有同情心,对他人更善良。比加尔本人也有过被善意对待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墨西哥城(Mexico City)当电脑工程师,他用巧克力贿赂了门卫,溜进了一个科技年会的现场;一名当地IBM公司的高管对他印象很好,便给了他—份工作。此外,比加尔的大学学费也是家里一位朋友的朋友帮忙支付的:他就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
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Faoebook更能彰显这一点了。
听完卡巴金的演讲后,比加尔开始想办法给Fcebook注入一些人情味,因为当时用户之间的恶斗和火药味十足的笔战层出不穷,并且举报不良内容的投诉工具也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比加尔在Facebook开设了一系列叫作“同情心调研日”的活动,从伯克利、耶鲁和斯坦福大学请来研究佛教的学者,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帮忙出谋划策。
学者们的建议是:把举报工具做得更加个人化,更加具有对话性,更加情感化。比如,让用户在投诉删除一张不良图片或者信息时,能够有机会表达他们受到的伤害和痛苦隋绪。最初改动的地方非常小。之前用户投诉时直接标注一则帖文为“令人难堪”即可,现在用户需要点击一个写着“它让人感到难堪”的按钮。不过这个句式上的微小变化却真的产生了巨大的不同。它将—个看起来客观的内容分类标注变成了一名用户的主观的、个人的回应。举报工具的使用率立刻提高了30%。要知道,在这项功能上,几个百分点的改变就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了。
更多的改进也随之而来:具有人隋味的通知信息、更为礼貌的删帖请求、更加顾及文化差异的恳求等等。(比如,在印度,在互联网上直接诋毁某人喜欢的明星比在美国造成的伤害更严重。)“你好,这张照片冒犯了对我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新的自动生成信息中有—条这样写道。“能否请你将它删掉?”
这一尝试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讥讽——有人会嘲笑那些对于某个宝莱坞明星用情太深的用户,有人在质疑那些身为念力集中大师的灵修者们为何会与擅长分散注意力的社交媒体合作。但是,当你与比加尔及其同事坐在Facebook办公室里,和他们一起翻阅那些用户投诉时——当你看到情侣分手、母女反目,以及那些让人难堪的图片——你很难不感到悲伤,并为那些误会与伤害叹息。在Facebook上每周都会发生超过一百万起这类冲突。如果你可以用上帝的眼睛看众生,难道你不希望用善意的手段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痛苦吗?
几个世纪以来,佛教一直在传递的思想是我们所有人实际上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存在。那就是佛教慈悲心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Facebook更能彰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阿图洛·比加尔并没有跑到寺庙里修行;他个人的灵修方式,如果你能称之为灵修的话,是拿起相机出去散步。但是将佛教慈悲心的要义与一个用户数量超过十亿的社交媒体相结合?那将折射出一种很多人永远无法获得的悟性,无论他们盘腿打坐多久。
智慧2.0大会期间的某个晚上,我在当地禅修中心开设的一家素食餐厅里见到了肯尼斯,福克以及他的信徒们。起初,我们的谈话与我在智慧2.0大会上所听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念与神经系统科学,对于古老传统的重新发扬,灵修即健康等老生常谈。
然后话题就变得五花八门了。饱餐了一顿素食串烧之后,负责运营知名网站及播客“佛教极客”的文森特,霍恩(Vincent Horn)告诉我,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开悟的过程。
霍恩提到这一点的时候颇为漫不经心,好像只是在谈论他头发的颜色或者所有人都穿着裤子那么平常。我不知道该作何反应。而杰·麦克尔森(JayMichaelson)——他坐在我左边,是《进化修行:灵修,佛教与开悟的未来》一书的作者—一则兴高采烈地强调,公开谈论开悟在现代美国的佛学界可是大忌,因为佛教倡导,修行的过程比任何形而上学的目的都要重要。开悟意味着拥有圣徒的品德,完美的智慧,是生死轮回的终点。麦克尔森、福克和霍恩正在畅饮第二瓶红酒。他们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吗?
福克后来向我描述了他的开悟经历,那是1982年的某一天,他手头的可卡因断了货。作为一名瘾君子,他只能吸当时能找到的毒品:四针致幻剂。他看到一支玻璃试管朝着天空打开,与一片美丽的白光相融。“我的毒瘾在那一刻消失了。”他回忆道。那次经历也将他送上了一条几十年的修行之旅。他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座静修院中度过了三个月,又到缅甸的一座寺庙里待了半年,冬天他就披上纱笼(Sarong),每天上午10点钟就吃完当天的最后—餐。他发觉自己到达了喜悦的顶点。但他也发现,冥想有时能够引起令人恐惧的抑郁隋绪。
缅甸的僧侣们告诉福克,灵修过程中产生阶段性抑郁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很快就会消失。他正在经历一个无数人实践过的自我省悟的过程,共有16个阶段,每达到一个新阶段,他便与最终的开悟更接近了一些。他们为福克设计了一条内心旅程的路线图,并精确地告诉福克他当下所处的位置。按照他们的计划,福克说,自己才最终开悟了。
古代奥秘教指点开悟的传统方法是由一位大师神秘兮兮地为信徒指出应该前往的方向,而现在的方式则变得更理性了。福克喜欢这样。开悟并非某种完全神秘、不可理解的目标。后来,他回到美国,并且准备好向世人宣传一个惊天动地的开悟理念:唤醒灵魂的源代码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 “开悟是真实的。它也能够被复制,”他说。“它真的能在普通人身上发生,它在我身上就发生了。”
并不意外的是,福克的主张对于那些生来就认为信息应该免费并且应该被公开分享的灵修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他和霍恩开始在一个叫作“佛法公论(Dharma Overground)”的论坛上发帖。该论坛的创建人是丹尼尔·英格拉姆(Daniellngram),曾经作为录音师和福克一起玩过乐队。他们开始利用这个网上论坛分享宣传开悟最有效的技巧,炫耀自己通过认真灵修所获得的神秘力量,并且将通向最终开悟的4轮16个自我省悟的阶段做成图表,并记录自己的进度。英格拉姆写了《掌握传授佛法的核心:一本另类的达摩专书(Mastering the Cor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n Unusually Hardcore Dharma Book)》,在追随者中成为了经典,部分原因是在书中他将冥想过程比喻成一种灵修类的电脑游戏。霍恩的“佛教极客”播客节目已经拥有10万名忠实听众。在他的网站上,霍恩也不断介绍适合社交媒体人群灵修的新形式,从提高专注力的手机应用程序,到某种被他称为“标签冥想(#HashtagMeditation)”的做法。
不过直到最近,福克本人都保持着低调的风格,没什么名气。他与自己的岳母—起住在纽约郊区,通过Skype视讯教授灵修课程。然后,2011年春天,卢克·诺塞克(LukeNosek) ——硅谷某家最为成功的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从曼哈顿给福克写邮件,坚持要求与他见面,并且一分钟都等不及。“我有一艘太空船,”在私人火箭公司SpaceX拥有部分股份的诺塞克说。“你说吧,为了今晚能够见到你,我需要飞向哪个星球?”
诺塞克曾经练习过灵修,但是与福克的方法并不相同。当他与福克进行冥想时,其过程会将他带入—种极其专注的境界,他说,“我能够看到我袜子上每一根棉线交织出的图案,那些微小的细节是我以前从未看到过的。”诺塞克和其他几名高管出钱让福克搬到旧金山,这样福克就能随时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人们进行开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福克倡导的开悟看起来仍然带有一些神秘主义意味,似乎并不适合科技界的巨头——特别是与“寻找内在自我”或者“智慧2.0”相比,后两者传达信息的方式更易为商务人士接受。此外,出席今年大会的几名颇具威望的佛教领袖也公开表达了担忧,认为过分执迷于开悟本身是有害的。“如果有人真的需要,我会传授给他,”旧金山北部灵岩寺灵修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康菲尔德说。“但是过于强烈的目的性只会增加不健康的野心和自责。它并不会让人增长智慧。”
然而,福克的主张或许看起来并非那样激进。是的,他确实声称自己获得了开悟,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标榜成某种圣徒。对他来说,佛教中关于持戒的传说只是传说而已。“所谓圣徒的美德都是历史的遗迹。”他说。
福克也不再执迷于重现致幻剂引发的极致快感。“那是失败者的游戏。”他说。最好的做法是把握当下,顺其自然。(你反正也不能指望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官享受。)开悟的过程或许可以被操控并分享,但只有当开悟本身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才行。对于福克来说,获得开悟意味着“相信一切都对”——就是说那些觉得不对的时候也是对的——他说任何人只要尝试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在寻找内在自我的课程上,一开始,陈一鸣会提出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要求,他让谷歌员工自由组对,并且轮流为对方的幸福冥想。我坐在杜安,那个有刺青的工程师对面,尽我所能向他发出正向的感应。并不仅因为他是个历经苦难的善良的人,更因为我每天使用—千次的伟大的搜索工具中有他付出的部分心血。我希望他和每一个谷歌人都能拥有最高层次的自我一自信,专注,冷静,满足。也许我能帮助促成下一个谷歌大热门应用的诞生呢。
但是陈一鸣还为这项练习设下了另一个目标:帮助他的同事们培养一种更具善意的思维习惯。陈一鸣后来告诉我,正是通过这样的冥想练习,他才最终“发现了一种随时获得快乐的能力。一段时间之后,它就成为了—种技能。”他微笑着望向我,好像在说:真的,不骗你。
或许我不该对他的说法感到惊讶。去年,陈一鸣出版了一本叫作《寻找内在自我》的书。该书的前言部分将他形容为“一位隐世的菩萨”——一名佛教圣徒,其修为仅次于释迦牟尼本人。
即便使用了神经科学及商业发展的语言模式,《寻找内在自我》一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复制陈一鸣所倡导的崇高神性——首先在谷歌员工身上,然后再遍及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能成为圣人,因为圣洁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他对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做到。”
并且,陈一鸣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开始进行这种修行,获益的不仅是我们自身。“我的梦想是为世界和平营造一个环境,为了达成这个梦想,我需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做到内心平静,慈悲为怀,”他写道。“幸运的是,已经有一种方法存在……我们大部分人称之为灵修。”
突然之间,通过嗑药而开悟的肯尼斯,福克一下子显得特别脚踏实地。很难否认,灵修能够带来很多非凡的益处。但是世界和平?圣徒美德?那或许扯得有点儿远。斯蒂夫·乔布斯经常打坐;但他仍然付给临时工奴隶一样的薪水,斥责下属,还把自己的车停在残疾人专属的车位上。
陈一鸣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这种充满圣洁的联系,随意祝福他人的举动——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发自内心,她说:“我感觉自己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我并没有因为那些想法而做出任何行动。”
杜安告诉她,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这种练习以后会让你获益匪浅,他说,即使在目前看来,它显得有些空泛。“它确实需要你先假装是这样,然后慢慢练习,直到你真的能做到。”他说。
不是的,陈一鸣说道。这是整个课程中他唯一一次纠正别人。“并不是在你能做到之前假装,”他说。“而是在你真正拥有这种圣心之前,先假装你有。”
这节课结束了,我们走进阳光里,觉得有一点点儿头晕目眩。下一节课将在5分钟后开始。
陈一鸣(CHADE MENGTAN)安坐在一把椅子上,把瘦削的身体蜷成一个半莲花坐的姿态。“闭上你的眼睛。”他催眠般的低沉嗓音响起,缓慢而有节奏,温柔而有魅力。“让注意力跟随你的呼吸:吸气的动作,呼气的动作,以及吐纳的间歇。”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肺部被充满然后又被排空。当我们专心地感受着身体呼吸系统最微小的细节时,脑子里其他的想法——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便开始变得模糊,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胸膛的起伏。几千年来,这些技巧帮助练习者进入到一种冥想的状态中。如今也毫不例外。房间里充满一种可以感受得到的静默。刹那间,—切都静止了。我又完成了—次呼吸。
几分钟后,陈一鸣宣布练习结束,打破了这份静谧。我们这些练习者眨了眨眼,互相报以微笑,环顾我们所处的临时禅堂(Zendo)——这是谷歌公司硅谷总部内一个亮着柔和荧光灯的长方形会议室。陈一鸣和他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谷歌的员工,而这堂冥想课是谷歌内部培训课程“寻找内在自我”中的一节。开设这—课程的目的是让员工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静静心。”陈一鸣说,并让我们做好准备,进行下一项练习:关于得失成败的冥想。
超过一千名谷歌员工已经参加过“寻找内在自我”的训练,还有大约400人在等候名单上,他们同时还会参加“脑神经自开拓”以及“个人精力管理”等多种培训。此外,每个月公司都会举办两次“静思午餐会”,除了祈祷的钟声之外,整个进餐过程要保持绝对安静,此活动是2011年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到访谷歌之后开始举办的。这家搜索引擎巨头最近甚至还建起了一座用于步行冥想的迷宫。冥想被视为—种新型咖啡因,—种据说能够激发生产力并催生创意火花的兴奋剂,席卷硅谷。冥想与正念的相关课程—一旨在帮助人们毫无偏见地集中精力——已经成为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员工培训的必备项目。
一家“寻找内在自我领导力学院”也应运而生,将谷歌的冥想方法传授给任何想要学习的人。推特(Twitrer)与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们也已将静修重点纳入他们企业文化的新格局,在办公园区内定期举办冥想课程,并在日常工作流程中尽量多安徘正念训练。2013年冬天,大约1700人参加了在旧金山举办的智慧20大会(Wisdom2.0 Conference),出席名单中不乏名声显赫的人物,比如来自领英(Linkedln)、思科(Cisco)和福特(Ford)公司的高管们。
这些公司并非仅仅在简单复制佛教的修行法而已。灵修界的创新者和规划师们将延续千年的传统方法加以改造,以适应硅谷公司目标导向、数据驱使,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无神论的企业文化。忘掉前世;别管涅粜。北加州的科技群体希望自己在灵修上的投资能够获得回报。“所有那些装神弄鬼的东西都是—种倒退,”旧金山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冥想导师肯尼斯·福克(Kenneth Folk)说。“这些练习是为了训练大脑并且激发其中的化学反应。”
这些古老实践所引发的兴趣很容易被视为是美国一些不停体验新鲜事物的人们掀起的一股新灵魂风潮。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寻找内在自我领导力学院”应运而生,将谷歌的冥想方法传授给任何想要学习的人。推特与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们也已将静修重点纳入他们企业文化的新格局,在办公园区内定期举办冥想课程。这种新福音的倡导者来自那些已经部分融入我们生活的科技公司。而这些公司最拿手的本领就是把利基理念转变为让千百万人趋之若鹜的大事件。
影响个人电脑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很多人都曾经是非主流嬉皮文化的一分子。所以,对于东方宗教信仰的兴趣在当代科技世界中早已根深蒂固。斯蒂夫·乔布斯(SteveJobs)曾花费数月时间在印度寻找高人,他结婚时的证婚人也是一位禅宗大师。
然而在当今的硅谷,人们对于所谓的“嬉皮胡扯”早已失去了耐心。在这里,冥想并不是—个反思无常存在的契机,而是一种完善自我并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梳着大背头、胳膊上文着比基尼美女图案的工程师比尔·杜安(Bill Duane)这样形容他为谷歌设计的一项“脑神经自开拓”灵修课程。“在社会上,这些话都是用来说服那些穿着瑜伽服的人们的,”他说。“但是我想说服自己人;我想说服自己;我想说服那些或许是无神论者,或许是理性主义者的臭脾气工程师们。”
杜安的游说是从神经科学以及生物进化理论开始的。“本质上,我们都是神经兮兮的猴子的后代。”他说,对压力极其敏感,采取非战即逃的态度,是这类生物的本能。在当代职场中,这些过激反应是有害的,它会将微小的异议发展成激烈的、你死我活般的冲突与对立。在这些状况下,大脑中的杏仁体(amygdala)——负责处理焦虑情绪的区域——能够抑制大脑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就成了猴性的奴隶。
“我以前的减压策略—一波本威士忌和奶酪汉堡—一不再管用了。”谷歌公司的比尔·杜安说。
据多次科学研究显示,冥想能够重新改造大脑对压力的反应。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仅仅三个半小时的冥想训练之后,被研究对象对于能刺激情绪的测试图片的反应强度已经降低。其他研究也证明,冥想能够增强工作时的记忆力以及执行能力。此外,对一些长期冥想练习者进行研究后的结果也显示出他们集中精神应对快速变化的能力有所增加。一篇被谷歌员工引述的论文甚至暗示,练习冥想的人对于流行性感冒都有更强的抵抗力。
但是,谷歌员工参加冥想课程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预防感冒或者控制情绪。他们也通过冥想来理解同事们的人生动力,以及培养自己的情商——工程师们普遍缺乏这种素质。“每个人都知道,情商对职业生涯大有帮助,…‘寻找内在自我”课程的创始人陈一鸣说。“并且每一家公司都知道,如果他们的员工有较高的情商,公司就能赚大钱。”
陈一鸣本人的职业生涯就很精彩,他2000年加入谷歌,是第107名员工,从事移动搜索的研发工作。多年以来,他一直在试图把冥想引入公司,但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直到2007年,当他用情商这个概念来包装灵修实践时,才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目前,谷歌公司大约有几十个员工发展项目都包含有冥想或者正念的某些因素。而出生在新加坡,并在美国皈依佛教的陈一鸣逐渐成为公司内部灵修的偶像。不止一个参加寻找内在自我课程的学生找陈一鸣要过签名。 实际上,几乎没有实际数据能够支持冥想对谷歌的营收有利这种说法,只有一些来自外部的企业联合会之类的机构进行过一些调研并指出,与公司有情感关联的员工更愿意继续在该公司效力。话虽如此,谷歌已经在满足员工们的身体需求,设立了园区健身房、按摩服务,并提供免费的有机餐食,来让他们保待生产力。那么,何不同样帮助他们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建立隋感关联呢?
比如,杜安就认为谷歌的冥想课程让他的职场与个人生活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不久之前,他正处于压力重重的状态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他领导着一个30人组成的网站运维团队,同时,他的父亲因为严重心脏病而随时有生命危险,也让他忧心忡忡。“我典型的减压策略——波本威士忌和奶酪汉堡——已经不起作用了。”他说。然后,杜安听了一次陈一鸣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正念的神经科学理论,随后他很快就开始进行冥想练习了。
杜安坚信,从冥想练习中学到的情绪管理法最终帮助他度过了父亲不治去世后的巨大悲痛。而不断提高的专注力,他说,是自己被提拔为领导150人团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要原因。2013年1月,他决定离开公司的工程师队伍,将全部时间用来把冥想练习介绍给全公司更多部门及员工。谷歌的管理层认为,灵修是公司内部培训的一项核心内容,因此批准了他的转型。
嬉皮文化在杜安看来还是没有多大用处。他仍然声称自己是一名实践论者,并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当我回到寻找内在自我的课堂上时,陈一鸣让我们想象地球上每个人身上的善良,并且将其视觉化为—个白色光环,无论杜安还是其他谷歌员工都并未感到一丁点儿别扭。
如同以往一样,陈一鸣压低声音,并放缓语速。当然,我们都闭上了眼睛。“当你吸气时,将所有的善意都吸进你的心中。用你的心,将那善意放大10倍,”他说,这是西藏自他交换法(Tibetan Tonglen)的一种变形。“当你呼气时,将所有的善意送给全世界。如果它对你起了作用,你或许会看到自己呼出了一道白光光——耀眼的白光——它代表着充盈的善意。”我们呼气。当我试图想象那种纯粹的大爱时,我确实感到头皮下面有一阵蜂鸣。在那—分钟里,我忘记了我们所在之处是一间公司提案时使用的会议室。
如果不是因为一位叫作索伦,高德海默(Soren Gordhamer)的灵修导师,那么“寻找内在自我”的灵修概念或许至今还只是存在于硅谷的—种独立现象。高德海默彼时刚刚经历了离婚、破产、失业的一连串打击,住在新墨西哥一个叫作迪克森(Dixon)的小镇(总人口仅1500人),一筹莫展。曾经多年在纽约市的少年管教所里担任瑜伽与灵修老师的他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不停上推特发文的恶习,并为此感到困扰。于是他决定写一本书——《智慧2.0:为创意人员和网络成瘾者准备的祖传秘方》——书中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有智慧地运用科技。
该书并不十分畅销。但是高德海默描述道,我们当下这种“始终在线”的文化氛围里,要保持专注是多么困难,这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通过让人随时收发邮件,查看推特和Facebook的更新,智能手机实际上是在不断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它利用了赌场角子机同样的心理弱点:可预设的投入以及随机的回报。让用户产生一种感觉,随手更新一下Facebook,都有可能看到—条爆炸性新闻。
因此他又有了举办一次研讨会的想法,让科技界和灵修界人士共聚一堂,讨论出最好的方法,让科技作为工具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同时避免它反过来控制我们。这次大会的名字就叫智慧2.0,于2010年4月举办,有几百人参加。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从那以后,大会例行每年举办一次,参加者人数翻了五番。2013年,有1700人报名参加,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阿丽亚娜,赫芬顿(Ariarma Huffington)、领英首席执行官杰夫·维纳(Jeff Weiner)、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当然还有陈一鸣,都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公司内部推行灵修练习的经验。高德海默开始成为硅谷的超级人脉王,其人咏之广足以让一个普通创业者妒火中烧。他现在主持私人修行会所,更多的研讨会也在筹划中——有一场专为女性举办,另—场将会在纽约召开。“无论你在哪里参加智慧20的活动,”贝宝( Papal)的联合创始人卢克·诺斯克(LukeNosek)说,“你总是会发现,‘我的天啊,你也在这儿?”’
2013年的智慧2.0大会期间,在会议大厅外面一条封闭的走廊里,禅师出身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莱瑟尔(M4arc Lesser)说道,他计划把寻找内在自我的训练课程普及到其他地方的公司中去。缤特力(Plantronics)、农夫保险(Farmers Insurance),还有威睿(VMware)等公司都已经表示愿意参与。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公司正在推销灵修类手机应用,在小乐队的吉他伴奏声中,“为市场专业人士而准备的云平台”也在兜售他们的产品。主讲台上,企业高管们在讨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灵修:有—位每天很早起床,凝神于当天要参加的会议;另一位则利用在洗手间烘干双手的时间暂时放空。宏伟的会议厅内铺着木质地板,竖立起巨大的显示屏,上面交替播放着一枚大脑剪影与一朵莲花相连的图案,以及推特和Facebook的标志。
智慧2.0及其引发的更为广泛的灵修运动——能够发展得如此壮大与迅速,原因之一是它摆脱了教条主义与宗教色彩。但是,在这个精简的过程中损失掉的那些意义,也让人无法忽视。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放弃了皇室的浮华,在菩提树下打坐,讲述自我的幻觉。而年着超级富翁们在台上宣扬他们的修行,那声音多少有那么一点儿刺耳。
还有—种可能是,这些古老的教义被用来让现代社会中丑陋的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这也让人感到不安。如今想要成功,变得有权有势,那么你在办公室之外的所作所为与你的工作表现同样重要。在过去,可能这就意味着你要加入乡村俱乐部或者白人精英教会。现在,则或许意味着你要参加TED演讲会。环顾智慧20的会场,你会发现,灵修开始成为加入某一类群体的接头暗号。“商务人士中有些人对于灵修的兴趣是有理由的,”肯尼斯·福克说。“但是智慧20?那是披着佛教外衣的社交场合而已。” 2013年智慧2.0大会的第三天,Facebook工程总监阿图洛·比加尔(Arturo Bejar)与达赖喇嘛在北美的副手兼英文翻译图登·金巴(Thupten Jinpa)一起走上讲台。他们向听众讲述了在Facebook公司里进行的一次实践,这项实践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变化,甚至有点儿奇怪,但随后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效果。当硅谷的很多公司仍在让员工学习冥思时,FacebOok在尝试将佛教倡导的同理心概念纳入公司运营的核心机制中。
比加尔曾经受邀参加了2010年的第一届智慧20大会,当时他还多少有点儿不情愿。但是,在会上,美国佛教先驱者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所做的一个关于善意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他。卡巴金说,如果人们真正用心去理解别人,他们就会更有同情心,对他人更善良。比加尔本人也有过被善意对待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墨西哥城(Mexico City)当电脑工程师,他用巧克力贿赂了门卫,溜进了一个科技年会的现场;一名当地IBM公司的高管对他印象很好,便给了他—份工作。此外,比加尔的大学学费也是家里一位朋友的朋友帮忙支付的:他就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
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Faoebook更能彰显这一点了。
听完卡巴金的演讲后,比加尔开始想办法给Fcebook注入一些人情味,因为当时用户之间的恶斗和火药味十足的笔战层出不穷,并且举报不良内容的投诉工具也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比加尔在Facebook开设了一系列叫作“同情心调研日”的活动,从伯克利、耶鲁和斯坦福大学请来研究佛教的学者,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帮忙出谋划策。
学者们的建议是:把举报工具做得更加个人化,更加具有对话性,更加情感化。比如,让用户在投诉删除一张不良图片或者信息时,能够有机会表达他们受到的伤害和痛苦隋绪。最初改动的地方非常小。之前用户投诉时直接标注一则帖文为“令人难堪”即可,现在用户需要点击一个写着“它让人感到难堪”的按钮。不过这个句式上的微小变化却真的产生了巨大的不同。它将—个看起来客观的内容分类标注变成了一名用户的主观的、个人的回应。举报工具的使用率立刻提高了30%。要知道,在这项功能上,几个百分点的改变就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了。
更多的改进也随之而来:具有人隋味的通知信息、更为礼貌的删帖请求、更加顾及文化差异的恳求等等。(比如,在印度,在互联网上直接诋毁某人喜欢的明星比在美国造成的伤害更严重。)“你好,这张照片冒犯了对我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新的自动生成信息中有—条这样写道。“能否请你将它删掉?”
这一尝试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讥讽——有人会嘲笑那些对于某个宝莱坞明星用情太深的用户,有人在质疑那些身为念力集中大师的灵修者们为何会与擅长分散注意力的社交媒体合作。但是,当你与比加尔及其同事坐在Facebook办公室里,和他们一起翻阅那些用户投诉时——当你看到情侣分手、母女反目,以及那些让人难堪的图片——你很难不感到悲伤,并为那些误会与伤害叹息。在Facebook上每周都会发生超过一百万起这类冲突。如果你可以用上帝的眼睛看众生,难道你不希望用善意的手段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痛苦吗?
几个世纪以来,佛教一直在传递的思想是我们所有人实际上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存在。那就是佛教慈悲心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Facebook更能彰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阿图洛·比加尔并没有跑到寺庙里修行;他个人的灵修方式,如果你能称之为灵修的话,是拿起相机出去散步。但是将佛教慈悲心的要义与一个用户数量超过十亿的社交媒体相结合?那将折射出一种很多人永远无法获得的悟性,无论他们盘腿打坐多久。
智慧2.0大会期间的某个晚上,我在当地禅修中心开设的一家素食餐厅里见到了肯尼斯,福克以及他的信徒们。起初,我们的谈话与我在智慧2.0大会上所听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念与神经系统科学,对于古老传统的重新发扬,灵修即健康等老生常谈。
然后话题就变得五花八门了。饱餐了一顿素食串烧之后,负责运营知名网站及播客“佛教极客”的文森特,霍恩(Vincent Horn)告诉我,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开悟的过程。
霍恩提到这一点的时候颇为漫不经心,好像只是在谈论他头发的颜色或者所有人都穿着裤子那么平常。我不知道该作何反应。而杰·麦克尔森(JayMichaelson)——他坐在我左边,是《进化修行:灵修,佛教与开悟的未来》一书的作者—一则兴高采烈地强调,公开谈论开悟在现代美国的佛学界可是大忌,因为佛教倡导,修行的过程比任何形而上学的目的都要重要。开悟意味着拥有圣徒的品德,完美的智慧,是生死轮回的终点。麦克尔森、福克和霍恩正在畅饮第二瓶红酒。他们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吗?
福克后来向我描述了他的开悟经历,那是1982年的某一天,他手头的可卡因断了货。作为一名瘾君子,他只能吸当时能找到的毒品:四针致幻剂。他看到一支玻璃试管朝着天空打开,与一片美丽的白光相融。“我的毒瘾在那一刻消失了。”他回忆道。那次经历也将他送上了一条几十年的修行之旅。他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座静修院中度过了三个月,又到缅甸的一座寺庙里待了半年,冬天他就披上纱笼(Sarong),每天上午10点钟就吃完当天的最后—餐。他发觉自己到达了喜悦的顶点。但他也发现,冥想有时能够引起令人恐惧的抑郁隋绪。
缅甸的僧侣们告诉福克,灵修过程中产生阶段性抑郁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很快就会消失。他正在经历一个无数人实践过的自我省悟的过程,共有16个阶段,每达到一个新阶段,他便与最终的开悟更接近了一些。他们为福克设计了一条内心旅程的路线图,并精确地告诉福克他当下所处的位置。按照他们的计划,福克说,自己才最终开悟了。
古代奥秘教指点开悟的传统方法是由一位大师神秘兮兮地为信徒指出应该前往的方向,而现在的方式则变得更理性了。福克喜欢这样。开悟并非某种完全神秘、不可理解的目标。后来,他回到美国,并且准备好向世人宣传一个惊天动地的开悟理念:唤醒灵魂的源代码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 “开悟是真实的。它也能够被复制,”他说。“它真的能在普通人身上发生,它在我身上就发生了。”
并不意外的是,福克的主张对于那些生来就认为信息应该免费并且应该被公开分享的灵修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他和霍恩开始在一个叫作“佛法公论(Dharma Overground)”的论坛上发帖。该论坛的创建人是丹尼尔·英格拉姆(Daniellngram),曾经作为录音师和福克一起玩过乐队。他们开始利用这个网上论坛分享宣传开悟最有效的技巧,炫耀自己通过认真灵修所获得的神秘力量,并且将通向最终开悟的4轮16个自我省悟的阶段做成图表,并记录自己的进度。英格拉姆写了《掌握传授佛法的核心:一本另类的达摩专书(Mastering the Cor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n Unusually Hardcore Dharma Book)》,在追随者中成为了经典,部分原因是在书中他将冥想过程比喻成一种灵修类的电脑游戏。霍恩的“佛教极客”播客节目已经拥有10万名忠实听众。在他的网站上,霍恩也不断介绍适合社交媒体人群灵修的新形式,从提高专注力的手机应用程序,到某种被他称为“标签冥想(#HashtagMeditation)”的做法。
不过直到最近,福克本人都保持着低调的风格,没什么名气。他与自己的岳母—起住在纽约郊区,通过Skype视讯教授灵修课程。然后,2011年春天,卢克·诺塞克(LukeNosek) ——硅谷某家最为成功的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从曼哈顿给福克写邮件,坚持要求与他见面,并且一分钟都等不及。“我有一艘太空船,”在私人火箭公司SpaceX拥有部分股份的诺塞克说。“你说吧,为了今晚能够见到你,我需要飞向哪个星球?”
诺塞克曾经练习过灵修,但是与福克的方法并不相同。当他与福克进行冥想时,其过程会将他带入—种极其专注的境界,他说,“我能够看到我袜子上每一根棉线交织出的图案,那些微小的细节是我以前从未看到过的。”诺塞克和其他几名高管出钱让福克搬到旧金山,这样福克就能随时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人们进行开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福克倡导的开悟看起来仍然带有一些神秘主义意味,似乎并不适合科技界的巨头——特别是与“寻找内在自我”或者“智慧2.0”相比,后两者传达信息的方式更易为商务人士接受。此外,出席今年大会的几名颇具威望的佛教领袖也公开表达了担忧,认为过分执迷于开悟本身是有害的。“如果有人真的需要,我会传授给他,”旧金山北部灵岩寺灵修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康菲尔德说。“但是过于强烈的目的性只会增加不健康的野心和自责。它并不会让人增长智慧。”
然而,福克的主张或许看起来并非那样激进。是的,他确实声称自己获得了开悟,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标榜成某种圣徒。对他来说,佛教中关于持戒的传说只是传说而已。“所谓圣徒的美德都是历史的遗迹。”他说。
福克也不再执迷于重现致幻剂引发的极致快感。“那是失败者的游戏。”他说。最好的做法是把握当下,顺其自然。(你反正也不能指望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官享受。)开悟的过程或许可以被操控并分享,但只有当开悟本身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才行。对于福克来说,获得开悟意味着“相信一切都对”——就是说那些觉得不对的时候也是对的——他说任何人只要尝试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在寻找内在自我的课程上,一开始,陈一鸣会提出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要求,他让谷歌员工自由组对,并且轮流为对方的幸福冥想。我坐在杜安,那个有刺青的工程师对面,尽我所能向他发出正向的感应。并不仅因为他是个历经苦难的善良的人,更因为我每天使用—千次的伟大的搜索工具中有他付出的部分心血。我希望他和每一个谷歌人都能拥有最高层次的自我一自信,专注,冷静,满足。也许我能帮助促成下一个谷歌大热门应用的诞生呢。
但是陈一鸣还为这项练习设下了另一个目标:帮助他的同事们培养一种更具善意的思维习惯。陈一鸣后来告诉我,正是通过这样的冥想练习,他才最终“发现了一种随时获得快乐的能力。一段时间之后,它就成为了—种技能。”他微笑着望向我,好像在说:真的,不骗你。
或许我不该对他的说法感到惊讶。去年,陈一鸣出版了一本叫作《寻找内在自我》的书。该书的前言部分将他形容为“一位隐世的菩萨”——一名佛教圣徒,其修为仅次于释迦牟尼本人。
即便使用了神经科学及商业发展的语言模式,《寻找内在自我》一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复制陈一鸣所倡导的崇高神性——首先在谷歌员工身上,然后再遍及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能成为圣人,因为圣洁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他对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做到。”
并且,陈一鸣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开始进行这种修行,获益的不仅是我们自身。“我的梦想是为世界和平营造一个环境,为了达成这个梦想,我需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做到内心平静,慈悲为怀,”他写道。“幸运的是,已经有一种方法存在……我们大部分人称之为灵修。”
突然之间,通过嗑药而开悟的肯尼斯,福克一下子显得特别脚踏实地。很难否认,灵修能够带来很多非凡的益处。但是世界和平?圣徒美德?那或许扯得有点儿远。斯蒂夫·乔布斯经常打坐;但他仍然付给临时工奴隶一样的薪水,斥责下属,还把自己的车停在残疾人专属的车位上。
陈一鸣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这种充满圣洁的联系,随意祝福他人的举动——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发自内心,她说:“我感觉自己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我并没有因为那些想法而做出任何行动。”
杜安告诉她,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这种练习以后会让你获益匪浅,他说,即使在目前看来,它显得有些空泛。“它确实需要你先假装是这样,然后慢慢练习,直到你真的能做到。”他说。
不是的,陈一鸣说道。这是整个课程中他唯一一次纠正别人。“并不是在你能做到之前假装,”他说。“而是在你真正拥有这种圣心之前,先假装你有。”
这节课结束了,我们走进阳光里,觉得有一点点儿头晕目眩。下一节课将在5分钟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