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它复杂抽象,涉及的子概念近20个,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10年中共使用了三个教材版本(旧人教版、试验修订版、人教课标版),尝试过四种教学策略:即传统讲授法(利用板图、挂图讲授)、动画演示法(运用FLASH动画模拟讲授)、模型演示法(结合动画,利用模型演示讲授)、模型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型模拟探究)。在此,我通过对“减数分裂”教学实践的总结,回顾个人教学的发展足迹,意在探讨高中生物课的教学策略,并期望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教学策略的回顾
回顾减数分裂教学策略的几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前面教学的改进,我在每一次尝试中都有新的收获。教旧人教版教材时,初为人师的我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把减数分裂这件事讲清楚,于是以教材为本,配合挂图、板图逐一讲解,力求精准到位,便于学生理解。两轮教下来我发现:即使老师讲得条理清晰、准确到位,课堂效果不是非常好,这样抽象复杂的一节课,要求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理解、记忆,也着实不易,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感到枯燥、疲惫。怎样才能化复杂抽象为具体形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我发现:有了动画课件,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它直观、形象、动感,把减数分裂这个确实发生又看不到的过程逼真地模拟了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不禁感叹:信息技术对于生物教学太重要了!于是我的教学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动画演示法成为我攻克减数分裂教学难点的利剑。
动画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不再那么吃力,授课效果感觉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法。但是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我又发现了新问题:动画是一瞬即逝的东西,即使采用多次播放、暂停播放的办法,仍然是对视觉上的刺激,缺少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学生很难在实质上达到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因而在做题时仍然搞不清什么时候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什么时候同源染色体分开。动画演示的另一个问题是虚拟化,缺乏真实感,学生难以理解染色体的物质性。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从网络和期刊上同行的做法中我获得了借鉴:利用染色体的磁力模型!模型不会转瞬即逝,具有真实感和存在感。在教学中,我在动画演示讲解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用磁力吸扣和纸条染色体简易模型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减数分裂到底怎样分开的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尝试,从中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质规律,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实在,而我的教学观也正渐渐由“教”转向“学”。当我发现了模型教学的魅力时,我的教学对动画的依赖也逐渐降低,我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地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尝试。
新人教版教材让我更加认识到“学”远比“教”重要。当我看到必修2中的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正是我想要的!”我意识到:分组合作建立模型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地发挥,如果采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有丝分裂的旧知识为支架,教师给予适当地引导和支持,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减数分裂过程的模拟,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很有意义,学生对于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可以直达实质。激动和兴奋之余,我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了一节减数分裂的探究课,大体思路是:先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讲清楚减数分裂概念的由来,明确其结果及生物学意义;然后突破同源染色体概念,明确减半的结果,进而借有丝分裂探究减半的实现过程;把握减数分裂基本过程之后,再交代各时期细胞的名称、四分体等科学概念,给学生呈现完整科学的知识。实践之后,我感到这节课的优点是:1.没有借助动画,由学生实现了染色体由静到动的变化;2.避免了大量概念一拥而至,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接受困难的问题;3.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由学生完成减数分裂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4.通过动脑和动手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仅没有感到困难,相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滴海水,可以折射出整个海洋。从一节课中,也可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貌。在减数分裂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表面上关注的是教学辅助工具的选择,而不经意间实现的是一个从“教”到“学”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使我成长起来。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懂得教学策略的教师,必须从“学”与“教”两个侧面研究教学,既要从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思考如何教给学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才能采取适合的策略,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从这一节课,我体会到教学策略选择的两个重要原则:1.从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2.从学生认知方式出发。将两者结合起来,方可找到最适合的教学策略。这两条原则看来简单,但是真正理解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却不是易事。
新课程给了我们很多新观念和新策略,如: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STS教育、概念图、模型法等,这些策略各有特色,但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当然,恰当地讲授可以使学生收效良多,因此讲授法仍然是教学最常规、最主要的策略。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是领路人,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引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策略的回顾
回顾减数分裂教学策略的几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前面教学的改进,我在每一次尝试中都有新的收获。教旧人教版教材时,初为人师的我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把减数分裂这件事讲清楚,于是以教材为本,配合挂图、板图逐一讲解,力求精准到位,便于学生理解。两轮教下来我发现:即使老师讲得条理清晰、准确到位,课堂效果不是非常好,这样抽象复杂的一节课,要求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理解、记忆,也着实不易,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感到枯燥、疲惫。怎样才能化复杂抽象为具体形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我发现:有了动画课件,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它直观、形象、动感,把减数分裂这个确实发生又看不到的过程逼真地模拟了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不禁感叹:信息技术对于生物教学太重要了!于是我的教学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动画演示法成为我攻克减数分裂教学难点的利剑。
动画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不再那么吃力,授课效果感觉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法。但是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我又发现了新问题:动画是一瞬即逝的东西,即使采用多次播放、暂停播放的办法,仍然是对视觉上的刺激,缺少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学生很难在实质上达到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因而在做题时仍然搞不清什么时候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什么时候同源染色体分开。动画演示的另一个问题是虚拟化,缺乏真实感,学生难以理解染色体的物质性。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从网络和期刊上同行的做法中我获得了借鉴:利用染色体的磁力模型!模型不会转瞬即逝,具有真实感和存在感。在教学中,我在动画演示讲解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用磁力吸扣和纸条染色体简易模型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减数分裂到底怎样分开的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尝试,从中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质规律,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实在,而我的教学观也正渐渐由“教”转向“学”。当我发现了模型教学的魅力时,我的教学对动画的依赖也逐渐降低,我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地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尝试。
新人教版教材让我更加认识到“学”远比“教”重要。当我看到必修2中的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正是我想要的!”我意识到:分组合作建立模型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地发挥,如果采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有丝分裂的旧知识为支架,教师给予适当地引导和支持,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减数分裂过程的模拟,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很有意义,学生对于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可以直达实质。激动和兴奋之余,我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了一节减数分裂的探究课,大体思路是:先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讲清楚减数分裂概念的由来,明确其结果及生物学意义;然后突破同源染色体概念,明确减半的结果,进而借有丝分裂探究减半的实现过程;把握减数分裂基本过程之后,再交代各时期细胞的名称、四分体等科学概念,给学生呈现完整科学的知识。实践之后,我感到这节课的优点是:1.没有借助动画,由学生实现了染色体由静到动的变化;2.避免了大量概念一拥而至,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接受困难的问题;3.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由学生完成减数分裂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4.通过动脑和动手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仅没有感到困难,相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滴海水,可以折射出整个海洋。从一节课中,也可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貌。在减数分裂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表面上关注的是教学辅助工具的选择,而不经意间实现的是一个从“教”到“学”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使我成长起来。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懂得教学策略的教师,必须从“学”与“教”两个侧面研究教学,既要从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思考如何教给学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这样才能采取适合的策略,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从这一节课,我体会到教学策略选择的两个重要原则:1.从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2.从学生认知方式出发。将两者结合起来,方可找到最适合的教学策略。这两条原则看来简单,但是真正理解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却不是易事。
新课程给了我们很多新观念和新策略,如: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STS教育、概念图、模型法等,这些策略各有特色,但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当然,恰当地讲授可以使学生收效良多,因此讲授法仍然是教学最常规、最主要的策略。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是领路人,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引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