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妇联在2015年调查中发现,广东留守儿童数量在全国排第四,有超过四成的留守儿童每年都见不到父母三次。这说明了教师非常有必要对留守儿童更加用心,更为关爱。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去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教师
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德育教育?这都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思考的问题,希望从我以往的教育案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根据茂名市教育局2016年3月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学生(指初中和小学)人数148.28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为56.8万人,占学生总人数38.3%。留守儿童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是广东留守儿童大市。超过80%的留守儿童被隔代监护。当留守儿童的家长们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中及时到位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从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着手,让留守学生“离亲人不离爱”。以下是我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以德施教,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在其还处于塑造三观的时候就远离家门,出外谋生。这个时候,教师便充当了“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三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人师表。因此,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立德树人的信念,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二、关注个体,及时解惑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其表现通常不明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为长时间的留守而潜移默化的。这就需要身边的人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内心世界孤僻,孤独无助,存在自闭倾向。第二,过于自卑,关怀缺失而缺乏自信。
我曾经教过留守儿童小李,父母出外工作只剩他和奶奶二人在家,性格变孤僻,成绩日渐下降,甚至逃学。为此,我决定对他给予爱心,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首先,我联系到小李的父母,向他们说明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希望他们对孩子进行关爱与教育。其次,我在班上开展了“多帮一”的帮扶活动,把优秀的同学安排在小李的座位周围,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小李积极向上。最后,根据小李不够自信甚至有点自卑的心理,我对他进行了“自信”教育。比如,我会让他负责班上擦黑板工作,当他擦得很干净时,我就抓住这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李和以前判若两人,每天会和奶奶进行愉快的交流,懂得怎么去帮助他人,努力融入班集体,甚至会主动组织活动。
三、因材施教,知行统一
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小刘是一个女生,同样是留守儿童,长期寄居在姑姑家。姑姑平日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小刘,但还是让小刘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多次想离家出走。而在学校里,小刘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同学。我得知小刘的情况后,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而是用一颗爱心去感化她。
首先,我找到小刘的姑姑,得知小刘因想念父母,想要离家出走寻找父母。我帮小刘开通了免费亲情电话,并且和小刘承诺,当她想念父母时,可以来办公室找我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通过姑姑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
我对待她就像对待儿女一样,深情地对她说:“我没有女儿,我愿你是我的女儿!”说完后,我细心观察到她的表情截然不同。我话题一转,对小刘进行了纪律和法制教育,告诫她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荣辱。面对赞赏和表扬时,要有自豪感;当不小心伤害到别人时,要感到羞愧和自责;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别人沟通。因为小刘具有相当强的领导能力,并且急切地希望自己可以融入班集体,我便给予她小组长的权利,鞭策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刘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学习成绩上突飞猛进,在同学中也得到了肯定。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留守儿童虽然本质上都是远离父母的孩子,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切不能用固定的教育方式当模板去套用。作为教师,我要正确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也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又能真正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建立班集体,有效管理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以及各科老师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多的班级里,建立班集体的归属感比一般的班集体更为重要。不管是小李还是小刘,都是属于留守儿童的个例,而对于大批的留守儿童,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是对于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建议。
第一,建立学生档案,把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搭配。教师需要及时把学生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建立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方便联系与沟通。第二,设立目标,健全制度。很多留守儿童的心愿是见到父母,让自己的成績可以让父母骄傲。针对此,班主任设立奖励机制。在学生个人和班集体共同达成某一个目标时,班主任给予奖励。第三,协调关系,共同合作。作为班主任,不仅是要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本班同学的情况。
总体来看,润物无声,德育如春风般进入心灵教育是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在远离家长的时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班主任在这场“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起主力军作用。所以,班主任要不断更新观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做一个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田晓润.发展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J].山西教育:管理版,2015.
[2]刘宗友.新课改背景下关于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教师
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德育教育?这都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思考的问题,希望从我以往的教育案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根据茂名市教育局2016年3月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学生(指初中和小学)人数148.28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为56.8万人,占学生总人数38.3%。留守儿童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是广东留守儿童大市。超过80%的留守儿童被隔代监护。当留守儿童的家长们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中及时到位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从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着手,让留守学生“离亲人不离爱”。以下是我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以德施教,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在其还处于塑造三观的时候就远离家门,出外谋生。这个时候,教师便充当了“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三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人师表。因此,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立德树人的信念,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二、关注个体,及时解惑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其表现通常不明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为长时间的留守而潜移默化的。这就需要身边的人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内心世界孤僻,孤独无助,存在自闭倾向。第二,过于自卑,关怀缺失而缺乏自信。
我曾经教过留守儿童小李,父母出外工作只剩他和奶奶二人在家,性格变孤僻,成绩日渐下降,甚至逃学。为此,我决定对他给予爱心,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首先,我联系到小李的父母,向他们说明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希望他们对孩子进行关爱与教育。其次,我在班上开展了“多帮一”的帮扶活动,把优秀的同学安排在小李的座位周围,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小李积极向上。最后,根据小李不够自信甚至有点自卑的心理,我对他进行了“自信”教育。比如,我会让他负责班上擦黑板工作,当他擦得很干净时,我就抓住这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李和以前判若两人,每天会和奶奶进行愉快的交流,懂得怎么去帮助他人,努力融入班集体,甚至会主动组织活动。
三、因材施教,知行统一
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小刘是一个女生,同样是留守儿童,长期寄居在姑姑家。姑姑平日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小刘,但还是让小刘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多次想离家出走。而在学校里,小刘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同学。我得知小刘的情况后,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而是用一颗爱心去感化她。
首先,我找到小刘的姑姑,得知小刘因想念父母,想要离家出走寻找父母。我帮小刘开通了免费亲情电话,并且和小刘承诺,当她想念父母时,可以来办公室找我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通过姑姑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
我对待她就像对待儿女一样,深情地对她说:“我没有女儿,我愿你是我的女儿!”说完后,我细心观察到她的表情截然不同。我话题一转,对小刘进行了纪律和法制教育,告诫她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荣辱。面对赞赏和表扬时,要有自豪感;当不小心伤害到别人时,要感到羞愧和自责;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别人沟通。因为小刘具有相当强的领导能力,并且急切地希望自己可以融入班集体,我便给予她小组长的权利,鞭策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刘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学习成绩上突飞猛进,在同学中也得到了肯定。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留守儿童虽然本质上都是远离父母的孩子,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切不能用固定的教育方式当模板去套用。作为教师,我要正确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也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又能真正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建立班集体,有效管理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以及各科老师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多的班级里,建立班集体的归属感比一般的班集体更为重要。不管是小李还是小刘,都是属于留守儿童的个例,而对于大批的留守儿童,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是对于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建议。
第一,建立学生档案,把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搭配。教师需要及时把学生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建立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方便联系与沟通。第二,设立目标,健全制度。很多留守儿童的心愿是见到父母,让自己的成績可以让父母骄傲。针对此,班主任设立奖励机制。在学生个人和班集体共同达成某一个目标时,班主任给予奖励。第三,协调关系,共同合作。作为班主任,不仅是要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本班同学的情况。
总体来看,润物无声,德育如春风般进入心灵教育是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在远离家长的时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班主任在这场“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起主力军作用。所以,班主任要不断更新观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做一个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田晓润.发展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J].山西教育:管理版,2015.
[2]刘宗友.新课改背景下关于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