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识是指人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摄取、解读、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里,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环顾周围,人际关系冷漠,校园暴力、学生自杀、邪教杀人等对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屡有发生,一朵朵生命之花,或在风中接连飘零,或在狱中逐渐沦落!这是缺乏爱、缺乏尊重、缺乏平等造成的,其根源在于缺乏生命意识。对此,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应该反思一下,语文教学中我们灌输了多少生命意识?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生机盎然;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缘此,笔者认为,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启发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怀的不仅是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经由教学,人的生命意识得以加强,生命意义获得彰显和扩展。语文教学亦是一种蕴涵着生动情感和态度的教学。它要求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积累和独特的体验出发,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便是正确的生命观。教材的范例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不赞成作无谓的牺牲,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逃走”的策略,均是从要珍惜生命的角度深刻考虑的,而非贪生怕死。若不从生命层面做探究,面对鲁迅这样的观点,学生就会费解,甚至误解。
二、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珍惜生命、把握人生、享受生命的快乐
生命中难免有残缺的存在。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寻找美、珍惜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所依附的地坛,就是他对生活的执着眷念与追求。那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作者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
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坎坷。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追求和体验。《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三天中,她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她微笑着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二十来岁就患全身神经瘫痪症的史蒂芬·霍金,没有被不幸击倒,而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出理论物理学奇迹,成为“当代爱因斯坦”。有关这些人与事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阅读,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与其抱怨造物主在玫瑰花叶里附了尖刺,倒不如感谢造物主在尖刺上盛开了玫瑰花。具有生命意识,可以提升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把握人生、造福人类。
三、勉励学生发扬人性的光辉,搭建展示灿烂生命的舞台
生命原本如一杯清冽的山泉,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但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一个个生命变得虚伪、孤独、扭曲。一个伪装的生命究竟能撑几天?一个孤独的生命究竟能走多远?一个扭曲的生命究竟能存在几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该做些什么?所幸的是教育者有个共识:关注青少年的生命质量,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强度,优化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用生命意识去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所学内容蕴涵着无限丰富的生命力。首先,教师要给“死”的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教师的职责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中去遨游,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光彩,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再次,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评价中张扬,在师生交流中提升。
生命需要在积极追求中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扬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追求和谐、充实自我,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四、通过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现代语文教学讲求大语文教学,它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还应该在课外时间进行。而生命问题正是进行课外实践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调查周边的物种情况,了解人们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些真切的看法,生命意识会得到加强。
从鄙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必须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起来。
(向洪江,浙江省长兴县长广高级中学)
环顾周围,人际关系冷漠,校园暴力、学生自杀、邪教杀人等对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屡有发生,一朵朵生命之花,或在风中接连飘零,或在狱中逐渐沦落!这是缺乏爱、缺乏尊重、缺乏平等造成的,其根源在于缺乏生命意识。对此,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应该反思一下,语文教学中我们灌输了多少生命意识?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生机盎然;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缘此,笔者认为,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启发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怀的不仅是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经由教学,人的生命意识得以加强,生命意义获得彰显和扩展。语文教学亦是一种蕴涵着生动情感和态度的教学。它要求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积累和独特的体验出发,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便是正确的生命观。教材的范例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不赞成作无谓的牺牲,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逃走”的策略,均是从要珍惜生命的角度深刻考虑的,而非贪生怕死。若不从生命层面做探究,面对鲁迅这样的观点,学生就会费解,甚至误解。
二、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珍惜生命、把握人生、享受生命的快乐
生命中难免有残缺的存在。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寻找美、珍惜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所依附的地坛,就是他对生活的执着眷念与追求。那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作者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
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坎坷。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追求和体验。《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三天中,她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她微笑着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二十来岁就患全身神经瘫痪症的史蒂芬·霍金,没有被不幸击倒,而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出理论物理学奇迹,成为“当代爱因斯坦”。有关这些人与事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阅读,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与其抱怨造物主在玫瑰花叶里附了尖刺,倒不如感谢造物主在尖刺上盛开了玫瑰花。具有生命意识,可以提升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把握人生、造福人类。
三、勉励学生发扬人性的光辉,搭建展示灿烂生命的舞台
生命原本如一杯清冽的山泉,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但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一个个生命变得虚伪、孤独、扭曲。一个伪装的生命究竟能撑几天?一个孤独的生命究竟能走多远?一个扭曲的生命究竟能存在几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该做些什么?所幸的是教育者有个共识:关注青少年的生命质量,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强度,优化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用生命意识去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所学内容蕴涵着无限丰富的生命力。首先,教师要给“死”的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教师的职责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中去遨游,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光彩,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再次,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评价中张扬,在师生交流中提升。
生命需要在积极追求中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扬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追求和谐、充实自我,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四、通过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现代语文教学讲求大语文教学,它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还应该在课外时间进行。而生命问题正是进行课外实践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调查周边的物种情况,了解人们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些真切的看法,生命意识会得到加强。
从鄙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必须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起来。
(向洪江,浙江省长兴县长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