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宋诗人陆游自幼受社会与家庭环境影响,立志杀敌救国,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可是仕途不顺满腔抱负不得施展,只能通过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郁气,故其作品又透露出了不合于时的孤独、不被重用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之将老的忧虑。笔者结合辛弃疾的人生变迁和情感经历,对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背后的人生隐忧。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爱国情怀;人生隐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浅议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出生之际,正值北方疆土被异族蹂躏,他从小就树立了恢复故土的强大志向。大约在辛弃疾十五岁时,他前往燕京参加会试,虽以落榜告终,但也为他提供了进一步侦查北方敌情的机会。在十八岁时,辛弃疾又一次参加了会试,并且借这次机会考察敌情,二十二岁时汇集了二千多人的力量在济南举事,并且与青州耿青起义军合并,归属南宋,辛弃疾在其中任掌书记。因此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人们可能会看到不同于一般词作者的爱国情怀,因为他的创作是在切切实实的血泪基础上构成的,其他诗人在创作时可能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忧或者是对未来的期盼,而在辛弃疾的作品中,有描述因为不能前往战场杀敌报国的宣泄,有因为中原山河不能被收复的失落与悲愤,还塑造了一个个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可以想象那便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站在战场上保卫自己祖国的疆土,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也正是因为国仇家恨的情怀,才令辛弃疾的创作中增添了一种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悲慨之情,更加让人钦佩的是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1]。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爱国情怀。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样一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从小就怀揣着这样远大的爱国志愿,希望能够成为民族英雄。但是事与愿违,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才俊,却与当时的时代思想潮流相异而郁郁不得志,在后续的二十几年间冷落在荒村野巷,最终蹉跎终老。又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虽然在表面上让人们感受到十分旷达,但是仔细品味,这句词描述的是人到中年一种凄凄惶惶的心态,是一种希望破灭之后产生的绝望,因为在残酷的现实下,他的才华,他的能力并没有人赏识,也许这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宿命吧[2]。
二、品味辛弃疾爱国情怀背后人生隐忧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始终有一种郁郁不平之气,这与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不无关系,换个角度来讲,辛弃疾的志向是成为少年英武的大将军,但是历史却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慷慨悲壮情怀的词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沉痛的感叹以及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悲愤组成的[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于辛弃疾三十五岁时,这时的他正处于一段黑暗时期,虽然拥有功绩伟业,但是始终处于辅佐他人的位置上,满腔的热血抱负不能实现,所以内心比较复杂,例如此篇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抒发了报国比登天还难的情感,又感慨国家的腐败,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能够理解“我”的人又有谁呢?由此可见,此时的辛弃疾正处在一种复杂的矛盾之中,想要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又力不从心[4]。
辛弃疾虽然拥有满腔的志向与抱负,但实际上却仕途多舛,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违背,注定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深处拥有着对现世的绝望与无奈。其词多引用典据,将历史上的人物比作了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远大抱负,通过历史中的人物都能实现。与前人相比,辛弃疾的幽恨情怀更为强烈,在《鹧鸪天·送人》中,虽然前半阙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一句却与前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安逸的乡村生活与后半阙未能收复失地的郁郁寡欢形成了衬托,这种在欢乐的氛围中写哀的手法更加衬托了他的失落[5]。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即使长期在带湖、瓢泉归隐,也没有消磨掉他的英雄壮志,泯灭掉他的爱国情怀。虽然有乡村田园词以适意,但也不过是借山水花木以寓怀。但无论词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读者感到的都是词人那起伏跌宕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忧伤怀抱,所不同的只是比其前期的思想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悲愤而已。
总而言之,在辛弃疾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远大抱负,看到他的壮志难酬,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无法抒发。特别是其浓烈的爱国情怀背后深藏着的不合于时的孤独、不被重用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之将老的忧虑,这些复杂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明显,给后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如何,辛弃疾确实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战场上的戎马生涯,还是表达情感上的摧刚为柔,都为后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爱国词人形象。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辛派词人论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高志欣.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1).
[3]达更尕吉.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J].文学教育(上).2008(06).
[4]王美玲.浅论辛弃疾词豪放中见悲壮的成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郑红良.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01).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爱国情怀;人生隐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浅议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出生之际,正值北方疆土被异族蹂躏,他从小就树立了恢复故土的强大志向。大约在辛弃疾十五岁时,他前往燕京参加会试,虽以落榜告终,但也为他提供了进一步侦查北方敌情的机会。在十八岁时,辛弃疾又一次参加了会试,并且借这次机会考察敌情,二十二岁时汇集了二千多人的力量在济南举事,并且与青州耿青起义军合并,归属南宋,辛弃疾在其中任掌书记。因此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人们可能会看到不同于一般词作者的爱国情怀,因为他的创作是在切切实实的血泪基础上构成的,其他诗人在创作时可能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忧或者是对未来的期盼,而在辛弃疾的作品中,有描述因为不能前往战场杀敌报国的宣泄,有因为中原山河不能被收复的失落与悲愤,还塑造了一个个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可以想象那便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站在战场上保卫自己祖国的疆土,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也正是因为国仇家恨的情怀,才令辛弃疾的创作中增添了一种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悲慨之情,更加让人钦佩的是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1]。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爱国情怀。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样一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从小就怀揣着这样远大的爱国志愿,希望能够成为民族英雄。但是事与愿违,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才俊,却与当时的时代思想潮流相异而郁郁不得志,在后续的二十几年间冷落在荒村野巷,最终蹉跎终老。又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虽然在表面上让人们感受到十分旷达,但是仔细品味,这句词描述的是人到中年一种凄凄惶惶的心态,是一种希望破灭之后产生的绝望,因为在残酷的现实下,他的才华,他的能力并没有人赏识,也许这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宿命吧[2]。
二、品味辛弃疾爱国情怀背后人生隐忧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始终有一种郁郁不平之气,这与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不无关系,换个角度来讲,辛弃疾的志向是成为少年英武的大将军,但是历史却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慷慨悲壮情怀的词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沉痛的感叹以及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悲愤组成的[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于辛弃疾三十五岁时,这时的他正处于一段黑暗时期,虽然拥有功绩伟业,但是始终处于辅佐他人的位置上,满腔的热血抱负不能实现,所以内心比较复杂,例如此篇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抒发了报国比登天还难的情感,又感慨国家的腐败,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能够理解“我”的人又有谁呢?由此可见,此时的辛弃疾正处在一种复杂的矛盾之中,想要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又力不从心[4]。
辛弃疾虽然拥有满腔的志向与抱负,但实际上却仕途多舛,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违背,注定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深处拥有着对现世的绝望与无奈。其词多引用典据,将历史上的人物比作了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远大抱负,通过历史中的人物都能实现。与前人相比,辛弃疾的幽恨情怀更为强烈,在《鹧鸪天·送人》中,虽然前半阙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一句却与前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安逸的乡村生活与后半阙未能收复失地的郁郁寡欢形成了衬托,这种在欢乐的氛围中写哀的手法更加衬托了他的失落[5]。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即使长期在带湖、瓢泉归隐,也没有消磨掉他的英雄壮志,泯灭掉他的爱国情怀。虽然有乡村田园词以适意,但也不过是借山水花木以寓怀。但无论词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读者感到的都是词人那起伏跌宕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忧伤怀抱,所不同的只是比其前期的思想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悲愤而已。
总而言之,在辛弃疾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远大抱负,看到他的壮志难酬,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无法抒发。特别是其浓烈的爱国情怀背后深藏着的不合于时的孤独、不被重用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之将老的忧虑,这些复杂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明显,给后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如何,辛弃疾确实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战场上的戎马生涯,还是表达情感上的摧刚为柔,都为后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爱国词人形象。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辛派词人论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高志欣.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1).
[3]达更尕吉.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J].文学教育(上).2008(06).
[4]王美玲.浅论辛弃疾词豪放中见悲壮的成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郑红良.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