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来源 :教育大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研究的基本知识,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
  The numeral library is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service of problem and counterplan study
  XuPei- de
  【Abstract】Article study numer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service research of basic knowledge, logarithms word the library is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service of research carried on an overview;Analysis numeral library the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service is in the implement existence of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 of solve a counterplan.
  【Key words】Numer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service; Characteristic service
  
  數字化、网络化、共享化、虚拟化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日益普遍、快捷和简单化。图书馆如何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实现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是其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因此,数字图书馆必须注入新的内涵和内容,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开拓图书馆工作新增长点,才能提升对用户科研活动的智力贡献和影响力。并将个性化服务作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切入点进行研究,有利于从知识服务的理论高度对图书馆工作个性化服务的具体运作及软件功能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
  1.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概述
  1.1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产生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使图书馆事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转型时期,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复合体。知识经济和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读者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他们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捕获他们需要的、对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用的信息内容,需要的是直接融入他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服务,并且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所以,网络环境的出现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
  1.2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概念
  个性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灵活多变的个性化需求、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知识的发掘、分析、重组、揭示和发布,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解决问题的答案,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因此,个性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内容、面向增值的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1.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特征
  个性化知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加之用户知识需求和知识资源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与传统的服务相比,个性化知识服务必然有许多独特之处:1、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目标;2、是面向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3、是围绕增值和创新为目标的服务;4、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
  1.4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模式
  1.4.1基于分析和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
  基于分析和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内容,围绕数字化馆藏信息资源而进行,在收集、组织和揭示知识信息资源以及在展示和传递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视咨询课题的类型分工和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来提高咨询服务的智力内涵,解决用户所面临的教学、科研等各种困难。
  1.4.2专业化信息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按照专业领域来组织图书情报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实行垂直组织方式,打破按照业务流程安排人员的方式,让具有某一学科领域专长或知识的学科馆员,通过电话、Email、MSN等多种方式,全面负责该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分析组织、参考咨询、用户教育等对口服务。
  1.4.3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个性化原则要求数字图书馆在知识服务时,宜采用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目前,用户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网络树状目录逐级浏览或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若能针对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会有效地提高知识服务的效率,是适应用户需求多样化的重要手段。(2)面对数字化资源的繁多、复杂的界面及搜索引擎功能的欠缺,用户在检索信息资源时往往颇为费时费力。假如数字图书馆网站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信息自动推送服务,将会大大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质量。
  1.4.4知识管理服务模式
  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即从用户目标和环境出发,进行知识的收集、捕获、传递、使用与创新管理。建立和发展各种手段和机制来鼓励用户共享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并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境的管理。
  2.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2.1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分析
  数字化、网络化打破了用户从传统文献信息获取到知识的“瓶颈”,有利于用户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根据其内在的特征和价值进行甄别、关联、重组,实现新知识的创造。并且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得到提供信息线索、文献书目、文献全文等服务,更希望得到较全面的信息解答及确切的信息答案。而个性化知识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的最大不同是,它不只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积累、加工和传递的低层次上,而是转向了知识开发与利用的高层次服务,在实现这些服务功能中,突出“需求服务”的理念,把个性化的要求贯穿其中,充分重视信息服务中的智力参与,增加服务中的知识因素,使服务成为发现和培育新想法、新思维的过程,实现服务增值。
  2.2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思想在个性化服务中的体现与应用
  从知识服务的实施内容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从大量显性知识中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开发、显性知识的组织以及知识库和知识平台的建立。这恰好对应了个性化服务的实施内容,因此,以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念指导个性化服务是可行的,这必将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新的思路与理念,从而有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3.1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几个问题
  3.1.1信息资源建设问题
  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发展促使信息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并且要求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以特色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将本单位最具特色和用户最需要的信息资源,作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优先选择的对象。变面向资源、面向交流的信息资源建设为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建设,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因此,这就要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凭借自有人才在信息的筛选、分类、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二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巨大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专题库、导航库,以点代面,逐步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形成一个功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信息资源体系,从而保证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吸收和利用。
  3.1.2用户信息安全及隐私权问题
  信息数字化给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自然灾害的威胁、数据的意外丢失、计算机病毒危害等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中的关键问题。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体现程度越高,对用户个体的个性信息需求刻画越明显,隐私保密工作就越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用户信息资料的获取方面。因此,用户隐私权保护也將成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3.1.3著作权保护问题
  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需要进行信息的下载服务以及通过智能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当中的隐性知识,这涉及到相应的知识产权风险。因此,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通过先进的软件技术加以控制,协调好数字图书馆与出版商、著作权者之间的关系。
  3.1.4关于用户研究的问题
  用户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助于图书馆对不同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有利于制订或调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所以必须深入开展用户研究,了解服务的用户群类型、特征,分析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一是注意掌握用户的心理活动,积极创建适应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信息活动环境,支持读者习惯行为方式,促进读者有效检索和获取信息,促进读者对信息的利用和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创新;二是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是一个立体化的群体,从而形成了读者兴趣的多样性。从读者的整体观点出发,去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可以全面了解读者对办馆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可以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目的、阅读要求,了解图书馆工作和读者要求的差距,丰富办馆思路。三是进行读者调查,了解读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兴趣信息,建立面向用户兴趣的新型个性化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并提供这类系统与其它相关资源的有机连接,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基本期望, 最终使图书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3.2数字图书馆实施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对策
  3.2.1树立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对知识的迫切需求,都促使图书馆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资源的提供与服务方面有所变革,促使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重新进行定位,实现以信息组织、检索和传递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向以用户目标驱动、面向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转移。所以,图书馆员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要以图书馆的信息是否符合需求,服务质量是否达到标准,服务制度是否合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要读者加以评论、鉴别。
  3.2.2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
  图书馆传统的管理观念与体制、组织机构以及文化氛围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需要,从业务流程上,管理重心从基础业务流程向服务转移,原来的编目岗位在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已逐步被咨询岗位等面向服务的岗位所取代。据Stanley wilder的调查,1990年到1998年,编目员岗位减少63%,职能性专家岗位增加了72%。因此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化知识服务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把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成与个性化知识服务相适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性化知识管理体系和个性化知识服务运行机制。其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2)建立与知识服务相适应的领导体系。(3)建立促进知识交流的学习型组织。(4)必须融合计算机管理、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管理。(5)建立促进知识更新、智力竞争、人才流通、服务创新的激励机制。
  3.2.3图书馆技术的创新
  信息时代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核心技术,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由图书馆界、信息产业界和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从用户目标和环境出发,开发具有内部、外部知识尤其是隐含知识的跟踪与捕获、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利用与评价等核心技术,充分支持基于虚拟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充分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服务。以技术创新促进服务创新,高质量信息服务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2.4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新要求
  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服务馆员的素质,培养和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加强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能力的关键。专门图书馆协会(SLA)第88届年会通过的《21世纪专门图书馆员的必备能力和素质》文件对此有明确界定:(1)具备评价与过滤信息资源的能力;(2)具有与机构组织或用户的业务相适宜的专业学科知识;(3)开发与管理和组织战略方向一致的便利的、通畅的、高效益的信息服务;(4)向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用户提供良好的辅导和支持;(5)评估信息需求,设计和营销增值信息服务与产品;(6)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搜集、组织和传播信息;(7)通过合适的业务与管理途径与高级管理层沟通,宣传信息服务的重要性;(8)为机构内外的用户或个人客户开发专门化的信息产品;(9)评估信息使用的效果,开展信息管理课题研究;(10)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信息服务;(11)是高层管理者中的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所属机构中的信息顾问。这些要求突出了学科方面的能力和信息方面的能力,符合了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时对象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以及信息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必须以文献信息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为主的高层次复合型馆员组成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掌握先进的信息加工处理技术,还要求咨询人员有相当的知识宽度和专业深度,才能开展高层次定制服务和专题服务,达到快速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事实上,在我们的信息咨询部门,这种职业性与综合素养兼备的人才还非常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深度。
  总之,新形势下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真正应用到为读者服务中去,以知识和信息为纽带,以个性化的创新服务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进而建立起读者对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信任,开创图书馆工作新增长点。然而个性化知识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在用户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层次较深、主动性较强、要求更高的新型服务,许多图书馆尚未举步。因此,探讨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在个性化环境中的创新与转变,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研究有必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杜也力.知识服务模式与创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44
  [2]王超湘.现代图书馆理念论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89-90
  [3]陈高潮.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2(3):33-34
  [4]弓克 高爽 李力文.国外图书馆定位研究与实践,北京: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23-28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否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教师设置的问题巧妙、新颖,并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语言,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情绪高涨。总之,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学无止境。我们倡导教师成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与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生动且富有趣味性,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 营造氛围,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情景交融,努力追求教学美的艺术  三、移情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四、焕发活力,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机;活力  Let source of vitality and vitality ripple a
期刊
1.多媒体技术在田径训练中应用的优势  长期以来,学校田径代表队训练一直沿用传统的传、帮、带的训练模式,从教师角度来讲,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观摩高水平的田径比赛与训练,也没有较为先进的体育资料作为借鉴(学校图书室只订阅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中国体育报》两种报纸期刊,校园网还没有与因特网相连,寻找资料比较困难)。在与负责训练的教师访谈中,他们认为在训练方法、训练形式、训练内容等方面基本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1.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期刊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韩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声像集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创“疑”境,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在潜在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
期刊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运动客观形式。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这是时间的第一个义项;其二,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比如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二十四小时,其三,时间里的某一点,比如,现在的时间十三点五十分。  表示时间的单位有;一天,一年,一昼夜,一生,一世,一辈子,一朝,一代,一小时等。  由此可见时间是一个应用相当普遍的词,但是一般人对它的认识不深,只有从地理学角度去研究的人才能阐述清楚
期刊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智力因素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成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围棋是古老的东方文化,它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智力游戏正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学习围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围棋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等,因此,学习围棋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1.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语文教学没能走出读写两张皮的窘境, 如何使 “读写结合”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有效地提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呢?我认为需要“科学地读写结合”,即“开源节流整合资源、多法并举灵活训练”。“开源节流整合资源”意在找到一个突破课文的“源”,这个“源”正好也是读写有效结合的联结点,以这点统贯全文,舍去泛信息,得到源信息;舍去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节余
期刊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  2.教学目标:  2.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体会数学跟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交通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物体左右的方位,能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4.教、
期刊
【摘要】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能启迪幼儿智慧,引导他们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教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保护幼儿嗓音,用动作表现节奏,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和音准;用身体各部分动作来表现音乐。  【关键词】幼儿;音乐;唱歌  Carry on singing a song to train to the kid of realize——The Ao Er man music t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