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单元主题”教学,凸显教学主题
语文是最富有情趣的。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童年”的,那单元主题可以确立为“多彩的童年”。那教学“主题”该如何确立?依据导读中“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提出,笔者的阅读理解如下:
《古诗词三首》:《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反映的都是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及《祖父的园子》分别为两位同时期女作家林海音及萧红的作品,属于她们的童年记忆带有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接下来《童年的发现》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叙述一段无奈又令人回味的童年往事。作者用不无幽默、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回忆遭受老师“驱逐”的一段童年经历,忍俊不禁,引人共鸣;《儿童诗两首》则和现代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春天里的遐想,下河游泳,溪边垂钓,童年的打闹游戏。
“单元主题”确立为“多彩的童年生活”,教学的着力点又放在哪里?“语文工具性”的特征如何落实到教学中?笔者认为放在对“言语、内容、表达构思”的积累上。《祖父的园子》侧重言语的积累;《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见骆驼吃草的样子可侧重写法迁移:对某个记忆犹新场景的细致描写;《童年的发现》侧重作文素材的积累:联想到一次自认为了不起的发现;《古诗三首》及《儿童诗两首》可以说是对“童年”内容的积累:它们勾起我们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这样,“多彩童年”这一主题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分解在每一课,在通过一课一课的“小主题”加以具体体现后,回到单元“大主题”。可见,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是整体的,不仅对单元主题“童年”有了认识,更对每一课的教学主题:言语、内容、素材积累等有了深刻理解。这样分析整个“主题单元”,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教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会全面把握,或者说高屋建瓴。
二、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实现高效阅读
儿童的阅读课程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施行。阅读能力作为人的核心素养,应该借助课程的力量来生成。“语文主题学习”即由大量、海量的课内阅读来推进,提高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每学期除全部学完规定教材,所有配套丛书要读完,更需要按照“单元主题”来快速、高效阅读了。
就以配套“童年”单元的丛书单元为例。“語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绝对精彩的童年故事”共12篇文章,都是关于“童年”的,题材广泛,将阅读目的定为“帮助学生积累‘童年’内容”。分析得出:这些童年故事,有的侧重写景:《夏午》《绿山墙的安妮》;有的侧重写事:《荷塘旧事》《追“屁”》《坐在最后一排》《拾荒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有的侧重写人:《张潇洒》《新校长》《黑孩子罗伯特》;还有的侧重写物:《童年的朋友》《陀螺》。归类得出:“人”“事”“物”“景”,四方面涵盖“童年”。让学生按这样清晰的分类进行阅读,阅读时心中有数,阅读效率就高了,从而服务于写作。
三、利用“单元主题”教学,教会习作方法
小学生作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模仿。模仿的例子从何而来,教材文本中来。用好这些例子,就能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有益。
以“自然景观”单元为例,要求学生写一种或一处景观。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把握住习作要点,综合本组课文的例子总结规律教给学生:
写“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从近到远写)——《观潮》
写“热闹”:……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写“汹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由远而近)——《观潮》
写“变化”:这地方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火烧云》
这样一归纳,学生明白写事物要会“抓住特点”写,突出“奇特的一点”,同时知道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语文是最富有情趣的。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童年”的,那单元主题可以确立为“多彩的童年”。那教学“主题”该如何确立?依据导读中“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提出,笔者的阅读理解如下:
《古诗词三首》:《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反映的都是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及《祖父的园子》分别为两位同时期女作家林海音及萧红的作品,属于她们的童年记忆带有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接下来《童年的发现》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叙述一段无奈又令人回味的童年往事。作者用不无幽默、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回忆遭受老师“驱逐”的一段童年经历,忍俊不禁,引人共鸣;《儿童诗两首》则和现代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春天里的遐想,下河游泳,溪边垂钓,童年的打闹游戏。
“单元主题”确立为“多彩的童年生活”,教学的着力点又放在哪里?“语文工具性”的特征如何落实到教学中?笔者认为放在对“言语、内容、表达构思”的积累上。《祖父的园子》侧重言语的积累;《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见骆驼吃草的样子可侧重写法迁移:对某个记忆犹新场景的细致描写;《童年的发现》侧重作文素材的积累:联想到一次自认为了不起的发现;《古诗三首》及《儿童诗两首》可以说是对“童年”内容的积累:它们勾起我们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这样,“多彩童年”这一主题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分解在每一课,在通过一课一课的“小主题”加以具体体现后,回到单元“大主题”。可见,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是整体的,不仅对单元主题“童年”有了认识,更对每一课的教学主题:言语、内容、素材积累等有了深刻理解。这样分析整个“主题单元”,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教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会全面把握,或者说高屋建瓴。
二、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实现高效阅读
儿童的阅读课程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施行。阅读能力作为人的核心素养,应该借助课程的力量来生成。“语文主题学习”即由大量、海量的课内阅读来推进,提高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每学期除全部学完规定教材,所有配套丛书要读完,更需要按照“单元主题”来快速、高效阅读了。
就以配套“童年”单元的丛书单元为例。“語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绝对精彩的童年故事”共12篇文章,都是关于“童年”的,题材广泛,将阅读目的定为“帮助学生积累‘童年’内容”。分析得出:这些童年故事,有的侧重写景:《夏午》《绿山墙的安妮》;有的侧重写事:《荷塘旧事》《追“屁”》《坐在最后一排》《拾荒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有的侧重写人:《张潇洒》《新校长》《黑孩子罗伯特》;还有的侧重写物:《童年的朋友》《陀螺》。归类得出:“人”“事”“物”“景”,四方面涵盖“童年”。让学生按这样清晰的分类进行阅读,阅读时心中有数,阅读效率就高了,从而服务于写作。
三、利用“单元主题”教学,教会习作方法
小学生作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模仿。模仿的例子从何而来,教材文本中来。用好这些例子,就能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有益。
以“自然景观”单元为例,要求学生写一种或一处景观。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把握住习作要点,综合本组课文的例子总结规律教给学生:
写“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从近到远写)——《观潮》
写“热闹”:……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写“汹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由远而近)——《观潮》
写“变化”:这地方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火烧云》
这样一归纳,学生明白写事物要会“抓住特点”写,突出“奇特的一点”,同时知道要“按一定的顺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