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研究

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d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失地农民进行研究,将继续社会化的概念引入到失地农民的研究中,分析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并提出促进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23
  
  Study on Continuous Socialization of Landless Peasants
  GUAN Yun-lo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less peasants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y,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socializa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andless peasants was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and ways of continuous sociolizationof landless peasants were analyzed ,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continuous socialization of landless peasants.
  Key words: landless peasants; continuous socialization;recommendations;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与此相应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失去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成为了所谓的“失地农民”。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因城市发展产生的失地农民约3 500万人,同时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并将长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纷繁复杂。不过总的来说,对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失地农民的补偿、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就业渠道、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这些研究具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就是它们全部都是只从经济利益方面出发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其本身就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从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来说,土地并不仅仅只具有经济意义,同时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征地过程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土地的征用带来了农民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对农民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上这些研究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决定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来进行研究,即研究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内容和主要方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能够顺利的进行,那么就会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反之,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对于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导论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本文所讲的失地农民指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绝大部分或者全部土地被政府或者是单位征用而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的农民。社会化是社会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根据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如何通过一定的学习去适应新的角色、新的环境,并且认同自己的生活现状。对失地农民自身进行一个更加合理和准确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失地农民的称呼本身就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中国的干部退休之后被称为老干部,工人下岗之后被称为下岗工人,而失地农民的定义也是这样来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是失地农民。至少在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职业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而且身份在对于人的定位上是占第一位的。干部、职工、农民的身份在与其相关的职业脱离后,仍然保持了其原有的含义。农民的定义是以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劳动者。失地农民从职业上来说已经丧失了其作为农民的资格。但是由于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失地农民仍然保持着他们农民的身份。这就决定了失地农民将要面临一个困境:一方面,土地的丧失迫使他们在职业、生活习惯和社会规范上都要进行转变;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和身份的稳定又使得他们仍然把自己当作农民来看待,心理的稳定性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
  但是,不管怎么样,至少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失地农民在城镇化的扩张中,其城市性在不断的增强,也就是说,失地农民的市民性逐渐得到了发展,而其农民性则在不断的削弱。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我们在接下来的分析中能够更加的清晰合理。
  
  
  2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1职业的继续社会化
  在失去土地之前,失地農民的职业毫无疑问的是农业生产者。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扩张,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职业。在中国,农民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职业符号。因此,在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职业之后,失地农民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失地农民从出生开始学习和接受的都是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他们无疑是合格的。但是,也正因如此,在将他们长期辛勤劳作的土地征收之后,他们所学的东西突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也使得许多的农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因此,对新的职业技能和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失地农民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首要问题。
  2.2生活习惯的继续社会化
  当土地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农民的一切安排都是围绕着农业活动进行的,农民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以农业活动为主展开的。同时,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和维护着农村的传统。社会物质生产决定精神发展,只要农村的传统生产活动仍然在进行,它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但是在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他们要么变成了非农业的劳动者,要么变成了无业的劳动者。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影响到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不仅仅是围绕着农业生产活动展开,而是具有了新的特征。以前养成的生活习惯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要想适应新的生活,失地农民就必须不断的培养和学习新的生活习惯。
  2.3角色的继续社会化
  土地的失去,同时也是一个角色的转移过程。以前的角色更多的是与身份相一致的农民,而现在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失地农民的角色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位于市民和农民之间,而且其发展趋势则是逐渐的市民化,最终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市民。从农民到失地农民再到市民,是一个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个新的角色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也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因此,在角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要不断学习新的角色规范和角色所包含的内容。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失地农民在继续社会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2.4心理的继续社会化
  这个过程是失地农民整个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构,要想改变是极其困难的。可是,在这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心理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可是即使是在现代,土地对于农民也不仅仅只具有经济方面的意义,它还具有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土地的失去等于突破了农民最后的心理极限,使农民感到自己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而新的社会,新的环境对农民的心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民的生活日益缺乏稳定性,也就是说农民的未来具有愈来愈大的风险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心理的继续社会化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只要能够从心理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进而认同自己的现状,就表明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取得了基本的成功。
  
  3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在了解了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之后,接下来值得我们研究的就是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方式。即失地农民运用哪些手段进行自己的继续社会化,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现在的社会环境当中去。
  3.1职业技能培训
  这是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首要任务。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再就业的问题。由于城镇化的扩张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环境,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要想在这个新的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具备生存的技巧和能力。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当劣势的地位。不管是重新找一份工作,还是利用手中的现金进行创业,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必须对失地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得他们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并适应新的环境。失地农民也应当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习职业技能不仅仅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为维持自己生活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愿的去接受教育。
  3.2生活规范的学习和城市性的培养
  在前文已经提到,失地农民在城镇化扩张中城市性在不断增强,而乡土性却在不断减弱。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虽然他们的转变方向最终是市民,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心理的作用,传统的农村文化仍然对失地农民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失地农民一时还难以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即使失去了土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还和从前一样。而新的生活环境需要他们具有相应的生活规范。另外,由于城镇化将所谓的“失地农民”带入了城市,因此,农民的城市性的培养也是相当必要的,失地农民应当努力的学习城市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努力使自己融入到城市当中去。在这个城市性的培养当中,还应当注意到失地农民的特殊性,虽然他们的生活场所越来越像城市,但是在整个村子内部,原来的农村传统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因此,失地农民并不是抛弃他以前所有的生活规范和生活准则,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环境和状况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转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3转变心理,接受并认同现状
  在许多研究当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对于自己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界定不清楚,从而引发了角色冲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心理的混乱。可见失地农民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失地农民还保存着对以前社会的认同,除了没有土地之外,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和以前相比有太大的区别。毋庸质疑,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正在一步步向城市居民靠近,这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保留着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吸收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且这些传统习俗的表现形式和执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改变。失地农民的称呼使得他们仍然把自己当作农民来看待,但是外人有的把他们贴上城市居民的标签,有的把他们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这些外人的称呼,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失地农民的认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逐渐的适应自己新的角色,接受新的角色,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是要奠定在新的角色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基础之上。如果新的角色能够达到他们的心理要求,那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将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反之,对于现状的不满或者拒绝,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4失地農民继续社会化的建议和对策
  
  (1)应当建立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原有的具有保障功能的土地被征收之后,应当寻求建立新的机制,从而使农民具有安全感。在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拥有土地在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安全感,这也与农民的心理有关。斯科特曾提到,农民的心理是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和改善。因为任何变革都带有一定的风险,这些或大或小的风险使得农民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在土地被征收以后,农民的经济行为风险性更大,工作、工资和生活的稳定性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可靠。因此,建立新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相当必要的,不应让失地农民来承担所有的失地之后的风险,政府也应当分担部分风险;同时,保障机制的建立,也会使农民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安全感,至少他们清楚在失败的时候还有退路可走。新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农民在进行继续社会化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2)要明白失地农民的心理继续社会化是其继续社会化的最高层次,只有心理上认同了现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融入了城市。可是失地农民心理转变的时候存在着一个十分明显的障碍——户籍制度。要想让农民真正的适应现在的生活,认同现在的生活,就必须明确失地农民的身份地位。要么将失地农民仍归为农民,要么就将失地农民归为市民,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由于失地农民失去了农民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土地,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断向市民过渡,因此,将失地农民界定为市民更加具有合理性。身份明确之后,失地农民就有了明确的社会化的方向,同时也保证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身份认可。这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继续社会化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5小结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的继续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失地农民能否合理的完成继续社会化,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农民的继续社会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保证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 耿晓蕾.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研究[EB/OL].(2007-10-12)
  [2008-03-01].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891.
  [4]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教师唱主角满堂传授知识,学生当配角被动听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主配角地位都应该相应地“升级”,即教师升级为导演,学生当上主角。作为课堂
中国目前的GDP大约只有美国的1/4,但中国必将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制造不但持续不断地给世界提供产品,其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也正在日益显现并扩大。
文化软实力的主体是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发展人、解放人,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道德作为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一种重要力量,以唤醒人的天赋良心,使之获
摘要:介绍了《天津农业科技信息》创刊22年历程,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今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设想。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5.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8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是由天津市农委主办的农业科技普及刊物,创刊至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1O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翻译等值理论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就等值翻译的类型与特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都面临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如何以评估为契机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发展,促进管理效益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法为民理念,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将立法项目向民生倾斜,“开门立法”听取各方意见,为法规的顺利出台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
官员“走穴”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引言    电子产品组装实习简称电装实习。本课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设。电装实习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电装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电装实习1.5周。电装实习前期,学生已学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对整个专业已有了一个感性的轮廓,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也已初步具备。电装实习的展开,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所学